[摘要] 從全年的房價變化來看,「穩定」是今年房地產市場的主旋律。因為與其他多數行業不同,房地產行業受政策影響比較大,房價也會隨著政策法規的調控而變化。在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和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房住不炒」的核心定位被不斷重申
從全年的房價變化來看,「穩定」是今年房地產市場的主旋律。因為與其他多數行業不同,房地產行業受政策影響比較大,房價也會隨著政策法規的調控而變化。在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和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房住不炒」的核心定位被不斷重申,為什麼在房地產市場低迷的2020年,「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調卻依然沒有動搖?
首先讓我們回看2018年的一組數據,彼時的房價漲幅遠超GDP漲幅,如此高的房價,對於大部分普通人是一個難以承受的負擔,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而出現問題的原因,則是買家以及炒房客的持續湧入促使多個國家重點城市房價快速攀升,部分城市甚至處於泡沫危險區。
為了多方面抑制房價上漲過快,於是中央提出「房住不炒」作為近幾年房地產市場的主基調,通過房企融資、購房者信貸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再結合各城市因地制宜的措施,將房價管控在健康合理的範圍。
回顧2020年,年初突發的新冠疫情對經濟增長造成的衝擊前所未有,尤其是在疫情較為嚴重的一季度,我國GDP增速同比下滑了6.8%。
只看數據也許並不直觀,但如果加上這句話:這是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的唯一負數。是不是會多了那麼幾分沉重感。在如此大的壓力下,房地產作為拉動GDP增長的壓軸手段,是否利用房地產刺激經濟增長就成了熱議的話題。
但在今年4月17日以及7月30日舉行的兩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被反覆強調。這其中釋放出的信號就很明顯了,中央認為即便在經濟狀況不太好的今年,我們依然不能將房地產作為刺激經濟的手段而頻繁利用,因為這種短期的「強效藥」會帶來不好的副作用,遠不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好。
隨後在10月29日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關於房地產行業的表述,更是指明了下一個五年甚至是更長周期內房地產行業定位和政策調控基調就是「房住不炒」,所以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房住不炒」對房地產市場帶來的影響只有穩定。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今年前十個月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價格環比漲幅波動區間在-1%到2.0%之間,2019年同期為-1%到2.8%,2018年同期為-1.1%到6.2%。
眾所周知,政策走向是影響房地產市場的關鍵,在「十三五」收官年行將結束之際,在開年不利,整體經濟承受了較大壓力下,「房住不炒」的政策導向始終也沒有鬆綁。甚至在下半年,中央還約談了相關城市,各地也持續出臺了調控措施,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經濟是有基礎,也是有能力堅守住「房住不炒」主基調,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正確方向。
從全年來看,房地產市場總體上保持平穩健康發展,但個別地區也出現了觸碰紅線的行為,以最近的「深圳萬人搶房」為例,事件中的網紅盤與周邊二手房均價差達到4萬-5萬,這意味著按該樓盤最小的100平方米戶型算,如果搖中最少能賺500萬。在如此大的套利空間誘惑下,十幾萬元一平米的商品竟然成為了火爆「投資品」,甚至出現眾籌打新、代持購房的奇葩景象。
顯然,「打新熱」背後的買房牟利現象與「房住不炒」的主基調背道而馳,面對漸盛的炒房之風,新華社也發表了名為《抑制樓市「打新熱」,需要「硬核」舉措》文章並指出:「打新熱」背後,新房、二手房價格「雙軌套利」浮現,樓市調控問題再次引起關注。而在幾個月之前,深圳恰恰出臺了號稱史上最嚴的樓市調控政策,堅持實施「房住不炒」的主基調。
從「最嚴政策」與「打新熱」的碰撞我們不難看出,政府主管部門確實在貫徹中央對「房住不炒」的定調,但也只是通過簡單的行政策幹預手段來進行價格、購買資格、稅收、轉讓年限等方面的宏觀調控,對於如何制定出更加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科學,合理的樓市調控長效機制,切實解決諸如「打新熱」、「代持」等問題上,還需要再多下功夫。
房地產市場能夠平穩健康發展的意義,對於很多住房剛需的人是好事,最起碼房價不會因為炒房團的介入而瘋漲,即便現在不具備購房的實力,可你要知道下一個五年「房住不炒」依然是主基調,政策和調控措施都是因此而出。至少你還可以為一個穩定的目標去努力,而不是一覺醒來發現房價飆升到了自己無法企及的高度。
最後,「房住不炒」是對房地產市場不刺激、不炒作,房價既不能出現大漲,又要防範大跌,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才是堅持「房住不炒」主基調,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真正用意。
免責聲明:凡註明「來源:房天下」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也不代表房天下贊同其觀點。
買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價房大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