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帶徒弟,常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說。餘為師15載餘,回顧全部「出於藍」的弟子近百人,然「勝於藍」者寥寥。百思不得其解,乃苦苦尋之。忽一日,似得解:概古人亦存吾之惑,故有「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之說。可見古人亦難個個弟子皆「勝於藍」。
然如何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追其本源,大約主因有二,其一為師,其一為生。為師者,若有良知指導學生且努力與時俱進,然天資不甚突出,若吾之流,自評得分為1,勉強合格而已;若有大德大智大慧之師,則得分愈高,譬如3甚至於10;不及吾之流者,則得分更低,比如0.5。為生者,若有良知且自己努力上進,然天資不甚突出,可評得分為1;若有大德大智大慧之生,指1能達3者,則得分愈高,譬如3甚至於10;不及1之流者,則得分更低,比如0.5。按合作雙贏之法計算,1+1等於2;用加法,似有不妥:比如吾之1加生之1,至少為2,應「勝於藍」。然緣何吾之徒「勝於藍」者寥寥?概如一學術巨鱷發一CNS級別牛文,其將躋身世界一流學者行列;而一學術凡人發30餘篇4流期刊論文,雖累計影響因子達到CNS之數字,然其學術水平仍停4流,於一流距之甚遠。可見師生之共贏不可用加法計。
餘嘗試以乘法,似解吾惑。以吾為例,吾得一生,資質與吾同,則1*1=1,故無法「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若生資質為3,則1*3=3,方可「勝於藍」;細品之,吾心有愧:此「勝於藍」,皆賴生之資質與努力,吾無貢獻耳。設若此生得一資質為3或更高之師,則至少3*3=9,絕對雙贏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設若此生得一資質低於1之師,則不僅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經年之後,無若本科水平矣!
胡言亂語至此,師生共勉之,願天下有生皆「勝於藍」。
2021年5月31日星期一 於G9高鐵至上海之途 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