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徐霞客詩歌散文獎徵文啟事
徐霞客是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地質科考家、探險家、旅行家、文學家和自然資源考察的先導者、奠基人,被譽為「遊聖」。他畢生獻身於地理考察和旅遊探險事業,留下60餘萬字的千古奇書《徐霞客遊記》。《徐霞客遊記》描繪了中華大地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開闢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遊記文學巨篇,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2011年,國務院將《徐霞客遊記》開篇之作《遊天台山日記》記載的第一個日子5月19日確定為中國旅遊日,更彰顯了徐霞客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影響力。
為了進一步弘揚徐霞客精神,挖掘和傳播地學文學特色,促進「文學、地學、自然、文化、科普、旅遊、生活」的交相輝映,中國徐霞客研究會、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中國作家協會團體會員、國家一級文學團體)等聯合決定,舉辦中國徐霞客詩歌散文獎評選活動,兩年一屆,每屆評比、頒獎等活動固定在徐霞客的首遊地、開篇地與國家5A級旅遊景區、首批浙江文化印記之一的天台山舉行。2017年以來,已舉辦的兩屆詩歌散文獎產生了廣泛影響,取得了圓滿成功。為此,組委會決定舉辦第三屆中國徐霞客詩歌散文獎徵文活動。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1主辦單位
中國徐霞客研究會、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
2承辦單位
浙江省徐霞客研究會、浙江省台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浙江省天台縣人民政府
3協辦單位
天台縣政協辦公室、台州市徐霞客研究會、天台山徐霞客文化促進會
4徵文對象
海內外華文、漢詩作者
5徵文要求
參賽作品以地理、自然、生態、旅遊、地學科普等為創作題材,一般以描寫徐霞客畢生遊歷過的風景名勝為徵文範圍,詮釋人文與自然相融的情懷;體裁為詩歌(包括現代詩歌、舊體詩詞、散文詩)、散文(包括遊記、隨筆)的原創作品。為鼓勵海外華文作家積極參與,海外來稿可以適當放寬作品題材上的地域限定。
每位作者限投一次,單篇散文、遊記、隨筆不得超過4000字;單首詩詞不超過50行;組詩不超過五首,150行內;散文詩不超過800字。所有作品必須保證公開首發,一旦發現一稿多投,即在初選中剔除。
大賽只接受WORD文檔電子郵箱投稿,同時以附件方式發到電子郵箱:tzxxkyjh@163.com。來稿須註明真實姓名、通信地址、郵編、電話、電子郵箱。凡不按要求投稿者,所投稿件視為無效。
鑑於前兩屆參賽作品中均發現極個別作者存在抄襲行為,組委會決定啟動黑名單制,謝絕有抄襲史的作者投稿。
參賽時間:從即日起至2021年2月28日止。
凡參加此次徵文活動的作者,均可獲得「跟著徐霞客,首遊天台山——第三屆中國徐霞客詩歌散文獎徵文紀念卡」,憑此卡者可免費到徐霞客《遊天台山日記》記載的天台山各大景區旅遊考察。
6獎項設置及評獎方式
1獎項設置
大賽專設特等獎1名,獎金3萬元。
另設詩歌獎、散文獎兩大獎項,每個獎項一等獎1名,獎金各5000元;二等獎3名,獎金各2000元;三等獎10名,獎金各1000元;佳作獎15名,獎金各500元。
2評獎方式
評審委員會將邀請國內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學者、教授、編輯擔任評委,以無記名投票方式最終確定評獎結果。所有獲獎及優秀作品,將與評委、特邀作家、詩人的作品一起結集出版,不再另付稿酬。
7頒獎典禮
2021年5月,在浙江省天台縣舉行。
歡迎海內外廣大作家、詩人及文學愛好者踴躍參賽。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徐霞客遊記的開篇地——天台,感受它獨有的魅力。
徐霞客遊記開篇地
「中國第一代驢友」的天台山遊記
天台是徐霞客遊記的開篇地。在天台山水早已聲名遠播的明代,徐霞客三入天台,並前後留下了兩篇日記,在他的傳世著作《徐霞客遊記》中,他將《遊天台山日記》放在首篇,向世人生動、細緻地描繪了天台的萬種風情。
徐霞客原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明代地理學家、文學家、旅行家,1587年生於江蘇江陰市的一個富庶之家。徐霞客遠祖為宋代開封府尹,隨宋史南遷至江南地區,徐家是典型的書香門第,家中一直保持耕讀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儒家文化。
徐霞客父親是一個不喜權貴,不善真名逐利的人,相反地,他喜好山水,家中所藏書籍多本山川遊記,徐霞客年少時便對這些遊記的興趣更甚於諸子百家,可以說徐霞客的「走遍天下」的志向與興趣,得益於他父親的薰染。儘管父親思想開明,但在傳統的儒家思想面前,考取功名依舊是大多數讀書人的最終目的。15歲那年,他參加過一次童子試,卻未得功名,自那之後便再也未曾進入考場。
十九歲時,父親離世,在母親的鼓勵下,徐霞客開始踏上了「走萬裡路」的第一步。父親在世時,志行純潔,無論對人還是對己,常常待以溫和,而母親則更顯勤勉達觀,她知道徐霞客很想外出探詢名山大川的奧秘,而且想繪天下名山勝水為通志,卻因她獨身在家不忍成行,她便積極鼓勵徐霞客放心遠遊。
徐霞客從22歲踏上遠遊徵途到54歲逝世,他既沒有官府的資助,家庭也不是特別有錢,在這樣的條件下,他還是花了30年時間,東邊渡海到落迦山,西至騰衝西境,北遊盤山,南達廣東羅浮山。走遍了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廣東、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十九個省市自治區,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中國第一代驢友」的稱號當之無愧。而他所著的《徐霞客遊記》更是被學術界列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20部著作之一,在世界各國享有崇高聲譽,成為了中國旅遊走向全球的重要文化基石之一。
萬裡遐徵,始於天台
翻開中國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第一篇就是《遊天台山日記》。「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這段暢快淋漓的文字拉開了徐霞客首遊天台山的序幕。
央視紀錄片《徐霞客》中解釋道:「天台山,既是佛教天台宗祖庭,又是道教南宗的發祥地。在明代,天台山遠比現在知名,而且距離徐霞客的家鄉江陰只有400公裡左右,作為飽讀詩書的徐霞客,對天台山獨特的宗教文化不可能不知曉,明萬曆四十一年春天,28歲的徐霞客從江陰出發,他此行的目的地是浙江天台山,這也是他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出遊」。
在徐霞客30多年的旅途生涯中,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2歲——28歲是他旅行的前期,但在28歲之前,他只是像其他人一樣憑興趣遊覽,並沒有任何特定的目的地,而在他28歲以後,才開始進行真正有目的的旅遊考察。儘管他此前也遊覽過太湖、泰山等地,但那些都是憑興趣、無考察目的、也無系統詳細記載的,與這次遊天台山有著質的區別。所以天台山是他真正有目的旅遊考察的首遊地。
每位作者對開篇之作都會精心選擇的,徐霞客亦然。既然首選此地首遊,作為開篇順理成章。而且,天台山當時知名度很高,是名山,由此開篇,有檔次,有分量。同時,《遊天台山日記》寫得精彩,旅遊考察深入細緻,文字表述準確精彩,內容與文字都很過硬、很精彩,以此開篇,能夠體現遊聖的高水平,也能夠有衝擊力和帶動力,引人入勝。因此,《遊天台山日記》成了整部《徐霞客遊記》的開篇之作,天台山也當之無愧地成了開篇地。
三上天台,最全路線
在徐霞客30年的遊歷生涯中,他曾三上天台山,並寫下了《遊天台山日記》及《遊天台山日記(後)》兩篇遊記,前一篇是他在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遊覽天台山後所寫,後一篇是他時隔19年,又一次深入細緻探索天台山華頂、石樑諸勝和西南諸景所寫。徐霞客留在浙江的遊記有5篇,天台就佔了2篇,而《遊天台山日記》更是赫然置於書的首篇,可見天台山在「遊聖」心中的崇高地位。
古代沒有汽車、飛機等現代交通工具,徐霞客大部分時候靠的都是徒步跋涉,而他亦沒有大量金錢資助,真正稱的上是「窮遊」。徐霞客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天台山的風光是看不夠,看不膩,看不透的,他三上天台,每一次路線都是不一樣的規劃,而且一次比一次細膩,深入。
第一次:梁隍山(寧海)—天台筋竹庵—彌陀庵—天封寺—華頂—石樑—銅壺—石樑—萬年寺—龍皇堂—國清寺—平鎮—明巖--寒巖—埠頭—平鎮—桃源坑—瓊臺—赤城—國清寺。
第二次:岔路口(寧海)—筋竹嶺—天封寺—華頂—石樑—龍皇堂—高明寺(螺溪釣艇)—國清寺—天台—雁蕩。
第三次:雁蕩回天台—赤城—桐柏宮—瓊臺—桐柏宮—平鎮—明巖—寒巖—平鎮—護國寺—桃源坑—龍穿峽—萬年寺—塘頭殿—斑竹。
從徐霞客對天台山的重視程度看。他不僅將天台山作為首選地、首遊地、開篇地,而且一而再、再而三來天台山,足跡遍布天台山各大景點,這在他的人生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天台之行,科學考察的起點
天台山之行對於徐霞客的意義極其深遠,這是他科學考察起步的標誌。他登山華頂,只見「荒草靡靡,山高風冽,草上結霜高寸許,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樹,玲瓏彌望。嶺角山花盛開,頂上反不吐色,蓋為高寒所勒耳。」既細緻觀察了自然風貌,又科學分析了地理高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他對石樑周邊的地理進行了詳細考察,得出了「嶺西之水出石樑」的科學論斷,從此對水系的考察就貫穿徐霞客遊歷之始終。
從徐霞客首遊天台山的心情看。一是將到天台山時的嚮往、喜悅之情。他借物抒情,「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雨後新霽,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令人攀歷忘苦」,嚮往、喜悅心情溢於言表。二是到達天台山時激動、放鬆之情。「從筋竹嶺南行,則向國清大路」,意思是「從筋竹嶺往南走,就是通向國清寺的大路」。一個「則」字表示了到達盼望嚮往已久的第一個目的地的釋懷、放鬆、喜悅、激動的心情。三是在天台山遊覽時快樂、興奮之情。他夜宿華頂, 「聞明星滿天,喜不成寐」。他遨遊山谷,「峰縈水映,木秀石奇,意甚樂之」。而在遊歷銅壺滴漏之後,已經「瞑色四下」,還要停足仙筏橋,再觀石樑雪瀑,「幾不欲臥」。遊興之高,無以復加。
徐霞客的遊歷,並不是單純為了尋奇訪勝,他調查火山,尋覓長江源頭,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律。他對河流性質的考略,對其源流的辨析,對石灰巖地貌的總結,對火山、溫泉等地熱現象的研究,以及對農業、手工業、交通狀況的描述,有不少成為今天地理學所遵循的規律性結論。徐霞客本人更是世界上第一位石灰巖地貌考察學者。他的《徐霞客遊記》開創了我國地理學上實地考察自然,系統描述自然的先河,被譽為把科學和文學融合為一體的「奇書」。
《徐霞客遊記》非凡的影響力
毛澤東曾先後兩次盛讚徐霞客及其《遊記》。1958年1月28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中說:「《徐霞客遊記》不僅是科學作品,也是文學作品。」1959年4月5日,毛澤東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八屆七中全會上的講話中說:「《徐霞客遊記》可以看」。
《徐霞客遊記》是偉大旅行家徐霞客給我們留下的旅遊實錄,是他一生進行旅遊活動的豐碑。流傳至今的《徐霞客遊記》文本全文共六十餘萬字,以翔實可信受到人們普遍的讚譽。遊記要真實就得觀察細緻,記錄及時,描述準確,這是霞客遵循的標準。他日必有記,雖然經過一天旅途的勞累,晚上還挑燈作記,有的一天所記即長達兩三千字。有時在途中走走停停,邊走邊依巖作記。偶因旅途安排太緊,或晚上沒有書寫條件,也必抓緊在兩三天內補記。
《徐霞客遊記》也遠遠超過地方志中對風景名勝的目錄式的枯燥羅列,它對每個風景區的位置、特點、各風景點的分布、地形變化、交通路線、遊程安排等皆有記錄,既引人入勝,又真實可靠,便於後人踵其步暢遊。它不僅導遊風景名勝,還給讀者提供有關的歷史背景、文物古蹟、傳說故事、風情習俗等情況,內容充實豐富。
徐霞客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徐霞客在國際上具有不同凡響的影響力。除中國大陸與臺灣外,現在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都建立了「徐霞客研究會」。徐霞客在地學,特別是巖溶地貌的考察研究方面,居於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
《徐霞客遊記》開篇之日(5月19日),也就是他登遊天台山的日子,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開啟了中國現代旅遊的新紀元。
(原標題:《免費遊天台!第三屆中國徐霞客詩歌散文獎徵文活動開始啦~投稿拿獎就可~》,編輯:張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