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員工辦公場景
積微物聯產業網際網路五連展示屏
2020工業網際網路大會上,工信部部長肖亞慶表示,近3年來,我國工業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應用創新生態持續壯大、經濟社會貢獻不斷增強,有力支撐了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規模達2.1萬億元。目前進入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工業設施已達4000多萬臺。
根據工信部的產業規劃,工業網際網路包括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其中,網絡是基礎、平臺是核心、安全是保障。而其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是新基建相關技術的集成應用,是聯接上遊設備製造、工業軟體與下遊工業場景應用的核心環節。著力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連續幾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當前更作為應對疫情衝擊化危為機的主戰場,被寄予厚望。
新一代信息技術結合工業製造,在改變生產方式的同時,也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在成都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一批平臺企業在其中找到了發展機遇。本期「對話工業網際網路產業一線」特別報導走進積微物聯、工業雲製造(四川)中心、用友網絡,關注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浪潮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企業的新機遇。
一個「富礦」
量身定製 「工業大腦」助企業降本增效
在成都積微物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液晶大屏上,一排排參數實時跳動著,這些數據代表著從原材料到鋼鐵成品中間的各個環節。環節越多,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就越多。積微物聯技術總監陳軍介紹道,「生產線上安裝了上萬個傳感器。以往採集的數據只是放在硬碟裡,沒有用起來。現在我們參與打造的工業大腦通過智能化數位技術,讓沉默了幾十年的工業生產數據『開口說話』,我們找到了一個『富礦』。」一套人工智慧工業大腦的引入,去年幫企業節約了上千萬元的成本。
為企業量身定製「工業大腦」,助力企業以數位化智能化手段降本增效只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應用的一個縮影。積微物聯搭建了服務鋼鐵等大宗物資全產業鏈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積微物聯總裁謝海告訴記者,公司創建的「積微物聯CⅢ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藉助5G、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業務信息化、流程數位化、全程可視化,進而實現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質量和效率為目標,以整合資源為手段,助力鋼鐵等產業從製造端到用戶端的交易、生產、倉儲、加工和物流配送等全過程的高效協同。
在謝海看來,不同於消費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搭建設計對平臺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現網際網路和產業的融合,我覺得必須具備幾個能力。第一個是洞察能力,就是要對產業有全面認識,深挖行業痛點。」他進一步分析道,第二個是聯接能力,就是用新技術去聯接資源、數據、知識等,並打通產業鏈上所有環節。「同時企業還應該要具備運營能力,要通過精細化運營,實現場景落地和降本增效;第四是賦能的能力,要創新共享,放大生態圈的價值,切實服務產業。」謝海表示,而這也是積微物聯深耕大宗商品領域,搭建平臺,構建產業生態的思路。「我們先建線下實體再發展線上平臺,以線下實體支撐線上平臺的構建,再以線上平臺帶動線下做大做強,並延伸到生產端,為鋼鐵等企業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最終,我們就形成了積微的產業網際網路生態圈,極致服務於大宗物資產業鏈的上下遊企業。」
一種協作
專業分工 蓉企爭創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勞動分工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原因」。事實上,經濟越發達,分工就越精細,協作就越緊密。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工業雲製造(四川)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剛看來,有了工業網際網路,以後的模式將變得更加專業化。
「企業不用面面俱到,只需做自己最擅長的部分,然後將自己的核心能力放在平臺上,服務其他客戶,自己不具備的能力,則通過平臺的第三方來提供。這種各家都實現專業化,做自己最擅長部分的模式,就是未來基於工業網際網路的製造模式。」劉剛分析道,所以平臺的建設就顯得愈發重要。而這也是工業雲製造(四川)創新中心成立的初衷。
據了解,該中心是四川省爭創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的「種子選手」。劉剛告訴記者,目前中心以航天科工複雜產品智能製造國家重點實驗室為載體,已匯聚國內產學研用各類創新主體,並覆蓋雲製造領域超過50%的國家級創新平臺。
把目光投向成都的不只成都本土成長的企業。「用友作為一家公共組織軟體、雲服務、金融服務提供商,成立三十餘年來經歷了產業發展的三個時期。在1.0時期,用友助力了中國幾十萬家企事業單位會計電算化。2.0時期,我們服務了超過200萬家中國和亞太地區企業,普及ERP (企業資源計劃)應用。」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區總經理邵正善向記者介紹道,如今用友進入3.0時代,將持續構建和運營全球領先的商業創新平臺,為企業數智化賦能,用友精智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就是用友YonBIP商業創新在工業企業的全面應用。
「用友精智網際網路平臺,是工業企業數位化技術應用的一個重要支撐平臺,它能夠幫助工業企業實現個性化定製,也能實現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的生產和服務化延伸,製造業向服務化轉型,同時幫助很多工業企業實現數位化管理。2019年名列工信部『十大跨行業跨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清單,成為智能製造國家隊。」邵正善向記者介紹道,在過去的20餘年裡,用友已經立足成都,服務超過50萬家企業。成都活躍的商貿往來、創新基因、人才儲備等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都經濟活躍,在製造業和軟體業都有很好的基礎,我們一定會長期深耕成都市場。」
一個體系
搭建平臺 構建「1+N」工業網際網路融合創新生態體系
搭好溝通供需之橋,不僅企業要發力,政府也要有所作為。據了解,為推進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成都市正構建「1+N」工業網際網路融合創新生態體系,由政府投資建設1個工業網際網路公共服務平臺,匯聚政府、服務商、企業、科研機構等各類工業網際網路優質資源,作為統一門戶面向企業服務;由企業投資建設N個各類型的主題雲平臺,按照市場化模式面向企業提供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一年的籌建,由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指導、成都市軟體產業發展中心負責建設與運營的成都市工業網際網路公共服務平臺在11月2日已正式上線。「作為四川省首個工業網際網路公共服務平臺,目前該平臺已經接入電信天翼雲、移動雲、航天雲網、浪潮、用友等多家雲服務商資源。」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該平臺目前已建成政策資訊、項目申報、供需對接、企業上雲、標識解析、金融服務等服務模塊,涵蓋上百類服務,可為企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倉儲物流、運營管理、供應鏈協同等全流程提供數位化服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平臺為成德眉資地區搭建供應鏈、資金鍊、物流、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溝通渠道,為540家企業提供了1000多條供需信息服務。
在日前印發的《成都市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中,特別將加強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列為重點任務。「未來的三年裡,我們將培育多層次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推動工業APP向平臺匯聚、深化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合作。」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例如,成都將大力招引工業網際網路優勢平臺落地,積極培育本土平臺做強做優,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向平臺服務商轉型;鼓勵工業企業開放應用場景,滾動更新工業APP推薦目錄,促進工業APP功能完善與供需對接,培育形成2000個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APP等。
企業聲音
現在我們參與打造的工業大腦通過智能化數位技術,讓沉默了幾十年的工業生產數據『開口說話』,我們找到了一個『富礦』。一套人工智慧工業大腦的引入,去年幫企業節約了上千萬元的成本。」
——積微物聯技術總監陳軍
企業不用面面俱到,只需做自己最擅長的部分,然後將自己的核心能力放在平臺上,服務其他客戶,自己不具備的能力,則通過平臺的第三方來提供。這種各家都實現專業化,做自己最擅長部分的模式,就是未來基於工業網際網路的製造模式。」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工業雲製造(四川)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剛
用友精智網際網路平臺,是工業企業數位化技術應用的一個重要支撐平臺,它能夠幫助工業企業實現個性化定製,也能實現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的生產和服務化延伸,製造業向服務化轉型,同時幫助很多工業企業實現數位化管理。」
——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區總經理邵正善
對話專家
四川大學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陳良銀:
工業網際網路為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提供信息保障
在四川大學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陳良銀看來,成都工業網際網路在全國來說應該處於第二發展梯隊,僅次於一些製造產業發達的省份,且在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體系建設中佔據重要位置;四川工業雲製造創新聯盟等產業自動化發展都為推進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可以實現整個生產供應鏈的信息流通,讓數據透明。這為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提供了基本的信息保障。」談及區域經濟協同下的產業發展時,陳良銀分析道,如川渝兩地將推動成渝地區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發展。兩地將以新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用,平臺資源合作互補,安全監管信息共享等為重點,推動兩地產業、科技、人才、數據、生產要素等資源匯聚,打造成渝地區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成都日報記者 程怡欣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