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首詩詞:《柳梢春花朝春分》(清,顧貞觀)乍展芭蕉。欲眠楊柳,微謝櫻桃。誰把春光,平分一半,最惜今朝。花前倍覺無聊。任冷落、珠鈿翠翹。趁取春光,還留一半,莫負今朝。讀完是不是覺得很美呢?但看了接下來的內容或許你就不這樣想了。仔細讀來,這首詞確實不錯的,作者也是清朝有名的文學家,與納蘭性德和曹貞吉共稱為"京華三絕"。
詞寫得很美,但是這首詞卻把一個背誦這個內容的小孩子搞哭了。筆者有天在某視頻平臺上看到了這個孩子邊背書邊哭的樣子,一下就對這首詩來了興趣,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吧!關於這首詩,我還查閱一些資料,其中就有一些名師的點評,比如戴建業老師。戴建業老先生是華中師大的博士生導師,他對於古詩詞的賞析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先生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他可以運用各種有意思的語言,把那些很枯燥無味的古詩詞講得很有生氣,為此網上傳著不少他的金句。
這首詩把一個小孩惹哭了,對於這件事情戴老師給出了一個很明確又很有道理的觀點:這是老師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首詩確實不是小孩子能理解的,自然背誦起來也就很有難度。
這種詩詞為什麼要讓這種年紀的孩子去背誦呢?可能是因為望文生義了,因為這個詞裡寫了"最惜今朝"這種的字眼,可能讓老師覺得這是一首勵志的勸大家珍惜時間的詩詞。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問題,讓望文生義的老師們認為這是一首勸學詞然後才讓孩子們背誦。其實這首詞寫的是一位士大夫在惜春傷春,這裡面還有很多的想念的感情。
其實這種難度,不應該讓這個時候的孩子去背誦的。這裡面有很多孩子不能理解的東西,就比如說是"欲眠楊柳,微謝櫻桃"一句,這裡的意思是表達:春去了,楊柳和櫻桃都快凋謝了。這裡有兩組比喻,描述春天將去時的情形。這樣看來的話確實是不適合孩子讀的。
其實讓小孩子去學習去背古詩詞這件事本身並沒有錯的,但是問題就在不是什麼類型的東西都適合孩子們去學習的。老師們自己可能都不能完全的理解詩詞的內容,還一個勁的讓孩子去學習,可能是有問題的。這樣再去看那個小朋友那個視頻的還是很好笑,但是也多了一絲心酸。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還認真問著:"第三句可好玩了,為何要謝謝櫻桃啊?"
其實這種淺淺的理解表面意思的現象還真的不少,就連陶淵明先生的作品都出現過這種情況。先生之前寫過《雜詩》這一千古名作,其中有一句大家應該很熟悉,就是: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這樣好的句子應該去學習背誦,但是錯就錯在有些老師為了讓孩子們去記住,非得去曲解這個句子的意思。這首詩其實是在陶公隱居山林之後才寫的,這個時候的先生已經不是那之前 "五鬥米折腰"的他了。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這裡說的是大家在快樂的時候一定就要珍惜,大家在一起快樂就很棒了。這樣看的話其實這首詩和奮鬥努力這種勵志的東西沒有大關係。事實上,陶先生在晚年的時候也沒有寫過關於勸學這一方面的東西的。
話說回來,其實不管是家長還是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去理解尊重原詩詞的內容意境,而不是為了所謂的教育然後貼上一些奇怪的標籤讓孩子們去死記硬背。大家怎麼看呢?
文:追風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