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水系發達,大中小型水庫901座,塘壩近萬座,有「千庫萬塘」之稱。其中,沂河縱貫南北,流經臨沂市8個區縣,自沂水縣跋山水庫以北至郯城縣南部的吳道口,河道幹流長約200千米,被臨沂人稱為母親河。但由於臨沂市降水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再加上地勢北高南低,汛前降雨集中,源短流急、洪水峰高量大,歷來防汛形勢十分嚴峻。
8月5日8時至8月7日8時,臨沂市平均降雨達到75.8毫米,沂河出現明顯漲水過程。8月7日9時,據省水文局洪水預報,預計沂河臨沂水文測站7日14時洪峰流量3800立方米每秒左右。在長達200公裡的防汛戰線上,臨沂市如何統籌協調各級各部門,環環接力,保證一條大河安全度汛?
護水庫
8月6日晚11時,暴雨瓢潑,沂水縣道託鎮胡家旺村黨支部書記侯天增穿著雨衣吃力地走上水庫堤壩上,一邊觀測水位漲勢,一邊巡查水庫沿線是否有管湧或滲水現象。自7月21日以來,這已經是臨沂市經歷的第四次明顯降雨過程,侯天增面前的這座胡家莊小2型水庫已經逼近了警戒水位,正在全力洩洪。
「咱是水庫的巡查責任人,根據規定每次下雨都要在水庫邊守著,一旦發現水庫有問題隨時上報。」侯天增說,今年的汛期來臨前,水利部門還專門組織水庫責任人進行了防汛演練,線上培訓了相關知識,現在鎮上的每個水庫巡查責任人手裡都有一張明白紙,上面清晰地標註著值守水庫的相關水文數據等信息。
說話間,水庫的技術負責人、道託水利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高宏也來到了岸堤上,與侯天增一起沿水庫巡查。據高宏介紹,經過這幾次大雨,距離胡家旺村20公裡外的跋山水庫的水位持續上漲,目前也已經開閘放水,為接下來的降雨預洩騰庫。
據了解,目前臨沂市有各型水庫901座,其中小型水庫864座,光是在臨沂城區上遊沂河流域,就建有田莊、跋山、岸堤、唐村、許家崖5座大型水庫和22座中型水庫,總庫容22.47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5606.9平方千米,佔沂河流域總流域面積的47.4%。
近年來,臨沂市實行嚴格的小型水庫防汛「三個責任人」制度,為每座小型水庫配置了行政、技術、巡查三個責任人,其中巡查責任人一般是小型水庫所在地的村黨支部書記。按照規定,一旦開始降雨,巡查責任人需要在水庫邊實地觀測水庫水位,為指揮中心科學調度提供實時數據。
「這樣的實地觀測是很有必要的,去年颱風『利奇馬』過境期間,蘭陵縣一座小型水庫就出現了險情,幸好當時村裡的巡查責任人徹夜堅守在水庫大壩上,在凌晨時發現了水庫超過警戒水位,及時提醒村民轉移到了安全地帶。」高宏說。
8月7日凌晨,正在水庫邊的工棚內避雨的侯天增,接到了臨沂市水利工程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打來的電話。與該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簡單交換了一下雨情、水情等信息後,侯天增放下電話說:「是市水利局防汛辦電話檢查我們上崗值守情況的。這雨要下一整夜,晚上得讓老婆來壩上給我送飯了,看來今晚是回不了家了。」
總調度
在電話的另一頭,臨沂市水利工程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工作人員王帥將聽筒扣在座機上,做好記錄後,再次翻開水庫防汛責任人的名單,繼續抽查下一座水庫三個責任人上崗履職情況。自8月5日早8點臨沂市迎來大範圍強降雨,王帥已經在這間辦公室連續值守了兩天一夜。
王帥坐在一圈半圓形辦公桌的尾端,在他身旁,另一名工作人員一邊盯著牆上五米寬的電子屏,一邊不停點擊滑鼠,查看各個水庫的水位數據。此時,跋山水庫的洩洪速度已經達到了38立方米每秒,而就8月7日上午,這個數據還是8立方米每秒。
一組1956年至200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沂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超過800毫米,由於沂河中上遊均為山丘區,洪水陡漲陡落,往往在暴雨過後幾小時內,主要控制站便會出現洪峰。經過六十多年的治理,如今的沂河已經形成了由水庫、河道堤防、控制性水閘、分洪道工程、水利樞紐工程等組成的防洪工程體系。其中,沂河祊河口以下至省界已按照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治理。
如何及時掌握汛情,統籌協調上下遊、左右岸科學調整洪峰,考驗著臨沂市各個有關部門。
在指揮中心隔壁的一間辦公室裡,工程師王輝打開了臨沂市水利局開發的智慧防汛系統,開始為各型水庫制定洩洪方案。這套系統2018年投入使用,輸入氣象部門提供的降雨預報數據後,可以模擬出未來一段時間的河道水情與水利工程狀況,提前制定洩洪方案。
「8月7日上午11點,跋山水庫的水位是173.76米,根據系統計算,如果未來一段時間的持續降水量預計達到50毫米,水位將升至175.74米,如果預計持續降水量是100毫米,水位將升至177.47米。我的工作就是根據各個時段的實時降水量,判斷水庫應該在何時洩洪。」王輝說,智慧防汛系統可以同時模擬37座大中型水庫的庫容水位漲落情況,再由指揮中心綜合協調上下遊洩洪方案,確保沂河流域的各個水庫科學調度,避免各個水庫各自為戰出現人為疊加的洪峰。相比於以前用紙筆計算水庫洩洪方案,智慧防汛系統更快、更準確。
臨沂市的汛期是每年的6月至9月,四個月的時間裡,整個臨沂市水利工程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都隨時保持著臨戰狀態。這間辦公室24小時不間斷地安排兩名工作人員值守,一旦有強降雨過程,值班人員會增加到6至12人,分工負責預警信息、監測雨情、調度工情、信息統計報送,以及專人負責超汛限水庫水位變化情況、制定洪水調度方案等工作。
「這場大雨預計會持續三天,這三天時間裡我們都要值守在這間辦公室。」王帥摸了摸自己的下巴說,「幾天沒刮鬍子,已經有些扎手了。」
去年颱風「利奇馬」過境時,王帥接到指令前往指揮中心值守,將私家車停在路邊。大雨降下,路面積水,周邊的汽車都及時轉移到了安全地帶,只有他的車一直停在路邊。四天之後,等他結束值守再去開車時,卻發現車子已經在積水中泡壞了。
8月7日下午3時,根據水文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一波洪峰將要在臨沂市區河段形成,臨沂市水利工程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向小埠東橡膠壩發去預警信息,再次提醒那裡的工作人員做好迎洪準備。
開閘壩
從臨沂市水利工程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向南13公裡,在沂河小埠東橡膠壩管理辦公室內,這裡的負責人張麗正帶領工作人員計算河道洪峰流量。
小埠東橡膠壩位於臨沂市主城區的東南側,此處河段是沂河主幹道與祊河、柳青河等三條支流的交匯處,沂河北部流域的降水匯集於此。根據臨沂市水利部門的綜合調度,往往會在這裡形成沂河防汛過程中最大的洪峰。小埠東橡膠壩能否順利洩洪,關係著臨沂市的城市安全。每次大雨襲來,這裡的工作人員都要以每半小時一次的頻率計算河道流量,避免快速形成的洪峰對壩體帶來衝擊。
「目前流量已經超過2000,剛才市水利局指揮中心打來電話,通知我們今天的最大流量將接近3500。」張麗介紹說,3500個流量,意味著每秒鐘通過沂河的水量達到了3500立方米,接近兩個標準遊泳池的容量。
據了解,小埠東橡膠壩由橡膠壩袋、充排水泵站、水閘等組成。壩袋以高強力合成纖維為骨架,內外塗敷橡膠保護層製成。橡膠壩分為充水式和充氣式兩種,而小埠東橡膠壩使用的是充水式,壩袋充脹後控制上遊水位用以供水、灌溉、發電、航運、防洪等,效果與普通水閘相似,卻有造價較低、施工簡易、運行方便等特點。小埠東橡膠壩的橡膠壩袋共有16節,淨長1135米,橡膠壩袋內充滿河水後,高度達到3.5米,可以使整個壩體的最高蓄水位達到65.5米。
接到流量預警信息前,小埠東橡膠壩已經進入了第一階段的洩洪操作,預報洪水超過1000立方米每秒時,橡膠壩就要按調度方案將壩袋內的水完全排空,落壩到底。這項操作,用水利部門的專業術語來說,叫做「塌壩」。
早在8月7日上午9時30分,張麗就接到了預警信息:預計到下午2時左右,沂河臨沂站洪峰將達到小埠東橡膠壩。此時,橡膠壩已經提前塌壩到底,等待洪峰到來。
「橡膠壩袋內充滿水時是3.5米,要想完成『塌壩』需要六個小時。凌晨三四點鐘,市水利局防汛辦根據氣象預報和上遊來水情況進行研判分析,及時調度城區段所有攔河閘壩提前塌壩到底,現在橡膠壩袋已經落壩到底,迎洪時間還算比較充裕。」張麗一邊重複著工作指令,一邊與充排水泵站的操作人員走出中控室,來到了為於辦公室負一層的水泵站。水泵站內,三臺水泵中的兩臺正常運轉,另一臺作為備用。
「即使沒有降雨,我們也要每周檢查一遍這些設備的運轉情況,確保有洩洪任務時,不會出現問題。」張麗告訴記者。
據了解,小埠東橡膠壩於1996年1月動工,1997年1月竣工並投入使用,23年來,這座水利工程成功保障了臨沂市區安全度過每次洪峰。
同時,小埠東橡膠壩的壩上蓄水面積達到了1.6萬畝,是杭州西湖的2倍,這處河段被命名為沂蒙湖。2001年9月,小埠東橡膠壩被水利部評為首批18家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之一,是當時山東省唯一一家獲此稱號的單位。2006年,小埠東橡膠壩入選第四屆金氏世界紀錄,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橡膠壩。
此外,小埠東橡膠壩在調蓄區間徑流、改善和擴大灌溉面積、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提升臨沂城區的生態環境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02年,臨沂市委、市政府圍繞「城水相依、人水和諧」的理念,邀請全國著名城市規劃專家規劃設計,拉開了「生態水城」建設的序幕,改善了臨沂的城市形象。2007年2月,小埠東橡膠壩被住建部評定為國家級城市溼地,2016年又被水利部評選為全國「十大最美水工程」之一。
8月7日下午3時21分,位於小埠東橡膠壩下遊的臨沂水文測站實測洪峰流量3700m3/s
在確認了壩體已達到最大洩洪量的信息後,中控室內的工作人員拿起電話開始向下遊的劉家道口樞紐工程管理局、郯城縣防汛指揮部等七個單位陸續打去電話,通報洩洪情況。
「像這樣重要的信息就不能通過微信群或者簡訊通知,一定要和相關部門逐一確認各種細節,避免給下遊帶來猝不及防的洪峰。」半小時後,七通電話打完,張麗打開中控室的窗戶,巨大的轟鳴聲傳來,從窗邊向外看去,傾瀉而下的河水在夜色中翻湧起大片白色的浪花。
這些河水向南奔騰12.7公裡,來到劉家道口樞紐工程。這項工程主要由劉家道口節制閘、彭道口分洪閘等工程組成,是實現沂河洪水東調的關鍵控制性工程。
8月7日下午17時許,根據上級調度指令劉家道口樞紐工程中的分洪閘開啟,將自北而來的洪峰一分為二,通過分沂入沭河道,將超過每秒1000立方米流量的洪峰引入東側的沭河,另一半則繼續沿沂河主幹道向南,分流後的洪峰流量超過每秒2000立方米,進入了臨沂市郯城縣境內。
巡河道
馬頭攔河閘位於郯城縣馬頭鎮,距離劉家道口樞紐工程 約40公裡。8月7日下午6時30分凌晨,為了監測這一波洪峰過程,沂沭河局郯城河道管理局沂河所所長周先強已經此地等候多時。一小時前,他接到巡防指令,從家中趕來。
沂河上遊為山洪河道,水流湍急,洪水暴漲暴落,湍急的水流會導致河岸坍塌或河水漫溢,這種特點導致留給郯城縣的反應時間較少。沂河在郯城縣境內主幹道長約55千米,在洪峰過境時,周先強與同事們的職責就是沿55千米的河道兩岸巡查,檢查堤岸、控導、涵閘等各類工程的情況,及時發現處理並上報險情。
「防汛工作要以防為主、常抓不懈,做到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郯城縣境內的沂河主幹道設計防洪能力是每秒8000立方米,2000流量對郯城段來說不算特別大,但每次行洪時,我們都要把兩岸的各類工程看一遍,不允許出現任何紕漏。」周先強說。
借著手電筒的微弱光亮與閘壩上的燈光,周先強與沂河所工作人員張效軍走出水文觀測塔,沿著堤岸上的臺階向下走去,這裡立著四根兩米長的鋼管,順著堤岸的坡面依次向下排列。周先強告訴記者,這些鋼管就是幫助巡河員觀測水位的水尺。此時,最下面的一根水尺已經完全浸入水中,湧到岸邊的浪花不斷排擊著第二根水尺的根部。
「根據我的經驗,現在河水的行洪流速大約是每小時5公裡,水位也在安全範圍內,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幾處重點險段和新建控導工程的情況。」周先強從車中取出紅漆,在石砌的岸堤上記錄下了當前水位,便匆忙趕往下一處巡查地點。
在該縣郯城街道辦事處與馬頭鎮交界處,周先強踩著雨靴,沿河道旁的灘涂地邊走邊看。這一段河道兩側灘涂地帶較窄,河道離濱河路較近,一旦出現險情,河水很容易衝刷堤岸,漫溢到濱河路上。去年,郯城河道管理局在這裡新建了一處小型控導工程,重點加固了此處的堤岸。像這樣的重點險段,在郯城境內共有四處,每次汛期來臨,周先強都要在第一時間前來巡查。「尤其是這個地方,有去年新建的工程,還沒有經過大洪峰考驗,需要格外留心。」周先強說。
據了解,目前郯城河道管理局已在郯城縣境內的沂河主幹道上,建設了大型控導工程5處、中型控導工程7處,還有30多處小型修補加固工程。在整個行洪過程中,周先強與同事們一直都堅守在一線,不間斷地巡查各處工程的運行情況。有些加固工程需要撥開荊棘與灌木才能查探清晰,幾次巡查下來,周先強與同事們的身上往往會留下許多被草木喇開的大大小小的傷口。
8月8日凌晨2時,周先強驅車趕到了郯城縣勝利鎮北新汪村。汽車停穩,周先強仰頭將水壺中最後一口水喝完,打開車門向岸堤邊走去。經過一整夜的奔波,這支容量1500毫升的水壺也見了底。
岸堤上,北新汪村黨支部書記鄭洪興早已撐傘站在堤岸上,正在向河道遠眺。待周先強走近,鄭洪興先開口寒暄:「老周,多虧了你們來建設的工程,今年咱村沒出問題。」
北新汪村地處沂河河道轉彎處,洪峰轉向帶來的衝擊力拍擊著堤岸,一度威脅著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2005年時,一場強降雨使該段河水暴漲,洪峰衝刷灘地,造成了一定損失。十幾年來,沂河很少給郯城縣帶來實質性危害,因此北新汪村的這次洪峰,給周先強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2006年,郯城河道管理局在實地考察了北新汪村的情況後,在岸堤上建設了5條丁壩和400餘米的石護岸,通過伸入河道的丁壩壩體和石護坡,緩解河水轉向帶來的衝擊力。此後,又陸續進行了三次系統性治理,建設了多處石護坡抵禦河水排擊,基本消除了北新汪村面臨的洪災隱患。
早上8時,天已大亮,周先強與同事們回到郯城河道管理局吃早飯。在郯城河道管理局的防汛值班室內,燈光還沒來得及熄滅。該局防辦主任付玉超已經在這裡值守一個晝夜。隨著雨情、水情與工情的變化,付玉超需要隨時將一條條防汛指令傳達到各個基層部門並將搜集整理的信息及時上報。
付玉超的家在46公裡外的蘭陵縣,有時遇到汛情,連續兩三個星期都無法回家。幾天前,他一直感到頭暈、胸悶,卻一直堅持在崗,直到單位強制讓他休假催他就醫後,他才知道自己已經有了心臟早搏的跡象。「洪峰就是命令,其他的,等這次汛情過去再說吧。」付玉超說。
「降雨過後,洪峰全部過境一般需要一天一夜。為了保證急難險重處有人扛起重任,我們成立了黨員突擊隊帶頭衝鋒,行洪過程中他們基本沒有時間休息。」郯城河道管理局局長張傳秋說。
早上8時,周先強簡單就餐、小憩之後,將隨身的水壺灌滿茶水,再次前往一線巡查河道。周先強是河道治理戰線上的「老兵」,從1988年起就在郯城河道管理局一線工作。32年來,他見證了沂河防汛的變遷。
「80年代時河道面貌並不理想,堤岸防護設施標準不高,遇到較大的洪峰很容易漫溢,那時我們的巡查能力也不太行,騎著自行車巡堤查險,遇到泥濘路段,自行車輪轉起來比磨盤還慢。」周先強介紹,至90年代時,堤防開始加寬加固加高,河道承洪能力達到了20年一遇的標準,巡河員的裝備也換成了雨靴和摩託車。尤其是2010年開始,沂河兩岸又連續進行了多次綜合治理,建設了一大批防護工程,防洪標準也提升到了50年一遇,再加上上級沂沭泗水利管理局和沂沭河水利管理局的統籌調度,上下遊密切配合,我們的防洪能力提高很多,現在我們幹防汛工作的壓力已經比2000年以前輕鬆很多了。
「從2016年開始,河道管理單位落實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防汛救災的重要指示精神,逐步開始轉變管理理念和思路,把防汛救災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高度融合,由過去的改變自然、治理自然轉變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時格外注重保護沂河兩岸的河道生態環境和水環境,從而實現保護沿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雙重目標。現在的沂河已經基本實現了保證安全這條底線,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實現全流域水清岸綠的目標。」郯城河道管理局副局長龐永祥說。
8月8日上午10時,周先強來到郯城縣南部的吳道口,沂河從這裡流入江蘇省。站在岸堤上遠眺,水流平穩,經過一個晝夜的奮戰,此次降水在沂河主幹道形成的洪峰,跨越200公裡,平穩度過。
「回去好好睡一覺,備戰下一次洪峰。」周先強說。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記者 杜輝升 紀偉 報導
_
_
點擊在看
送你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