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後以連克「納達爾+德約科維奇」之姿會師決賽,蒂姆和梅德維德夫為新生代的突破一年畫上圓滿句號。在知名記者提格諾看來,這一切要從美網說起——年輕球員終於不需要通過擊敗巨頭登頂大滿貫,這讓他們收穫了無限自信,而突破者的表現,更讓同輩球員相信了複製壯舉的可能。上一次出現這樣的場景是1973年溫網,博格和康納斯從此開啟揚名立萬之路,這一次,蒂姆與梅德維德夫們,會從倫敦開啟怎樣的時代呢?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兩個月前的美網,蒂姆深深感受到了這句話的含義。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奧地利人一直期待闖入大滿貫決賽,而最近三年他又開始期待,不需要在決賽中面對三巨頭的那一刻。
為此,他做足了準備。作為出名的「拼命三郎」,蒂姆不僅在訓練場上堅持著冗長訓練,也在近年多次嘗試技術革新。目前,蒂姆的教練是智利人尼古拉斯·馬蘇,一向謙虛低調的他曾出人意料地贏得過兩枚奧運會金牌。在馬蘇的指導下,蒂姆練習了更多角度刁鑽的暴力上旋擊球,通過無數步伐練習試圖在球場上移動更快,並為硬地球場調整了以往那套適合在紅土上運用的技戰術。可以說,男子網壇中沒有任何人比蒂姆更努力、更頻繁地比賽,即使在今年春天的休賽期,他也參加了近30場比賽。
在前三次大滿貫決賽中,蒂姆每次都向前邁出了一小步。2018及2019年法網決賽,他分別以0比3和1-3輸給納達爾;今年澳網決賽,他則是五盤不敵德約科維奇。最終,在第四次大滿貫決賽之旅,蒂姆擺脫了「魔咒」:他面對的對手,不再是三巨頭。
但這一次,他表現得比以往更緊張:比賽開始時,他幾乎無法揮拍。 「比賽剛開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非常緊張。甚至都沒有任何感覺,也不知道該如何擺脫這樣的緊張感。」整個決賽中,蒂姆呈現出最好狀態的時間甚至不超過一盤,但和過去一樣,他從未放棄、從未停止比賽。所以在四小時後,蒂姆在幾近抽筋的狀態下,終於取得了突破性勝利。「我對自己說,我打得很差,我太緊了,腿和手臂都感覺很重。但今天獲勝的信念更強大,對此我感到非常欣慰。」
蒂姆的勝利不僅是個人職業生涯的裡程碑。對於他這一代球員,甚至更多因被三巨頭壓制而始終無緣大滿貫的球員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突破。
這是新時代的開始,抑或是曇花一現?畢竟我們也曾看到過,其他在法拉盛公園捧起處子冠的球員:2009年的德爾波特羅和2014年的西裡奇。「問題是。」蒂姆頓了頓:「我將如何處理情緒。顯然,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我實現了一個很大的目標。」
但是,蒂姆實現了一個大目標,並不意味著費德勒、納達爾和德約科維奇就會把霸主地位拱手相讓。網球評論員甘比爾說:「我們可以談論網壇的更替,但三巨頭並不會很快退役。說起來很奇怪,他們都已經30多歲了,但是納達爾和德約科維奇的巔峰狀態,最起碼還能保持5年。」
對很多老球迷來說,2020年美網讓他們回想起1973年的溫網。那一年,前南斯拉夫球員尼古拉·皮裡奇由於拒絕參加戴維斯杯而被本國草地網球協會禁賽,而這一禁令隨後又受到了國際草地網球聯合會的支持,以至於他無法參加當年的溫網。
為此,包括肯·羅斯維爾、阿瑟·阿什等統治級球星在內的81名頂尖球員宣布退賽抗議。於是,最後出席全英俱樂部的只有三位TOP16,大部分都是剛剛開啟職業生涯的年輕球員。
在觀眾席上大腕們的注視中,未曾在大滿貫上大放異彩的吉米·康納斯(21歲)和比約·博格(17歲)最終闖入了八強,以其勇敢、年輕的新生力量照亮了整個全英俱樂部。很快在第二年中,博格贏得了他的第一座法網冠軍,康納斯則贏得了他的第一座溫網和美網冠軍。
從1974年到1983年,瑞典人和美國人聯手拿下了19座大滿貫冠軍。與此同時,那批抵制者中,最後一次有人問鼎大滿貫冠軍是在1975年,亞瑟·阿什贏得了當年的溫網。
可以說,巨星們為年輕人開啟了一扇門,博格和康納斯便輕鬆跨過了那個高高的門檻。在大滿貫中無需擊敗任何頂尖選手而進入最後幾輪,這一點讓他們信心大增。
2020年美網是否也為球員們打開了類似的大門,或者說,至少這扇大門上出現了一些缺口?費德勒因傷缺席,納達爾因為疫情沒有參賽,而德約科維奇則因為擊中線審而被判負。
八強陣容中,沙波瓦洛夫、丘裡奇、盧布列夫、梅德維德夫、德米納爾和茲維列夫都不到25歲。而這份名單還不包括近兩年湧現的很多年輕球員,比如西西帕斯、貝雷蒂尼、卡恰諾夫......他們都被寄予厚望能在重大賽事中登頂。也許看到同齡人在紐約捧起獎盃,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也有一天也可以做到。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蒂姆的勝利對網球發展很有好處。」甘比爾對新生代給予了很高評價: 「新生代中有許多不同類型、不同性格性格的球員。」他以西西帕斯和沙波瓦洛夫舉例,認為他們的比賽風格和超凡魅力吸引了很多年輕球迷。「我也一直是沙波瓦洛夫的粉絲,他激情四射,也常常打出好球。他具有很多可能性,而且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但是如果尋找新生代中對應的「三巨頭」,在甘比爾看來,他則會將票投給蒂姆、茲維列夫和梅德維德夫。「只有他們在比較持續地贏球。而且我們也看到了,他們可以通過擊敗巨頭而闖入大滿貫決賽。」
三屆大滿貫雙打冠軍馬克·諾爾斯認為,蒂姆的突破並非曇花一現。「一旦贏得了第一座,你就會想獲得更多。我認為蒂姆是一個戰士,即使他肩負很大的壓力。他一直在提升自己的發球局,現在他已經獲得了第一座大滿貫,我認為他只會變得更好。」
而對於茲維列夫在美網決賽後淚灑新聞發布會,諾爾斯表達了感同身受。「父母沒能陪伴自己參賽,而自己又與冠軍擦肩而過,我也有過類似感受。這可能會驅使他前進,我認為他將有一個長久且成功的職業生涯。雖然輸掉了大滿貫決賽,但這樣的經歷是很有價值的。」
同樣的,甘比爾也認為,茲維列夫至少可以從這段經歷中有所收穫——決賽的強勢開局可以給他未來的表現做一個很好的榜樣,「至少他知道自己還可以進攻。」
和甘比爾一樣,諾爾斯也認為男子網球的未來將由眾多頂尖選手聯袂打造,而不是單一地被個別冠軍長期壟斷。而除了蒂姆和茲維列夫,從去年開始崛起的梅德維德夫,也用他隱蔽性極強的出手和破壞性極強的戰術改變了戰局。
「24歲的他除了具備銅牆鐵壁般的底線能力,還有著狡猾的戰術和令人驚訝的淡定。他已經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了這麼好的成績,並且使自己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巨大威脅。」談到梅德維德夫時,甘比爾說道。「和別的球員相比,他給網球帶來了完全不同的能量,很聰明又很情緒化。」
蒂姆的美網之旅可能代表著男子網壇的演變,理想情況下,它會從一個以三巨頭為主的君主制轉變為多元民主制,會有來自奧地利、德國、俄羅斯、義大利、加拿大、希臘、美國、澳大利亞的代表前來挑戰。
蒂姆在紐約說:「到目前為止,我的職業生涯都很好,比我自己預想的要好得多。但是直到今天,我還有一個很大的、未完成的目標。」蒂姆是在為自己發聲,也在為同伴發聲。來到倫敦,蒂姆在連克納德後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也證明了他可以實現更大的目標。現在,就輪到他的夥伴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