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最早的海關並沒有設立於昆明,而是先後置於蒙自、騰衝、思茅。
1910年滇越鐵路通車,蒙自海關於昆明設「雲南府分關」,隨著經濟的發展,應外貿之需,1932年元旦,蒙自海關稅務司移駐昆明,但蒙自海關仍保留總關名義。1942年2月4日,騰衝、蒙自海關合併,昆明海關正式成立,蒙自等處海關改為昆明關之分關。
1950年,雲南解放,昆明海關由人民政府接收,雲南海關操于洋人之手的歷史徹底終結。次年,昆明海關與騰衝海關合併,仍稱昆明海關。1980年,昆明海關升格為局級關,是首批批准升格的9個局級關之一,直屬海關總署,實行垂直領導體制,改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昆明海關並一至沿續至今。
為保證自身利益,避免紙幣貶值帶來的損失,民國時期雲南各海關關稅仍以徵收銀元為主,使用富滇、法幣等紙幣繳稅則需附帶高額貼水,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政府幣制的推行。圖中即民國18年,蒙自關稅務司克雷摩、監督高蔭槐就此事實貼雲南府分關布告一紙:
時任監督高蔭槐1889年(光緒十五年),出生在雲南昆明。
1904年(光緒三十年),考入雲南武備學堂,次年畢業,以優異成績選送河北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深造。
1909年(宣統元年),學成回滇,擔任排長,駐防滇南。
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席捲全國各地,高蔭槐於同年11月參加朱朝英、趙復祥等人領導的臨安(今建水)起義。勝利後,率部平定蒙自兵變,並推動滇南各縣光復。
1912年(民國元年)1月,擔任殷承瓛西徵軍二等參謀,入藏平叛。
1913年2月,班師回滇,升任營長,駐守昆明。
1914年3月,調任雲南陸軍講武堂將校隊隊長,專任軍官的培訓工作。不久辭職離滇,前往北京,在陸軍部供職。
1915-19251915年12月,雲南發動討袁護國起義時,離開北京,出任河北彰武上將軍行署參謀,後又改任遼寧奉天鎮安上將軍行署參謀。
1916年5月,受入川滇軍將領羅佩金密召,離奉入蜀,相繼擔任雲南護國第一軍左翼部隊參謀、四川督軍公署參謀和川邊鎮守使署參謀兼獨立營營長等職。
1918年,奉調回滇,前往大理擔任第三衛戍區總司令部上校參謀。
1919年,升任滇軍步兵十一團團長,仍駐守大理。
1923年4月,雲南唐繼堯組織建國聯軍北伐討逆,高蔭槐升任聯軍總司令部參謀。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多有貢獻。成為唐繼堯的愛將。
1924年,南北議和,裁軍縮編,調任尋甸縣長。
1925年,調任龍雲滇中鎮守使署參謀長,駐守昆明。
1927年4月,調任步兵第14團團長。不久,升任龍雲第三十八軍參謀長。又後調任第三十八師三旅旅長,授陸軍中將軍銜。
1930年,調任至龍雲「討逆軍」第十路軍參謀長,奉命鎮壓雲南的革命運動。至年底,中共雲南省委機關被完全破壞。此後調任蒙自海關監督。卸任後又相繼調任雲南造幣廠廠長、雲南軍官教導團團副、雲南團務督練處副處長等職。
1935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徵途經雲南,高蔭槐調任昆明城防司令,以防止紅軍進入昆明。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揭開了中華民族八年抗戰的歷史序幕。雲南省主席龍云為了抵禦侵略,保衛國土,「願將全滇人力、物力貢獻中央」,先後組建兩個軍出徵抗日。第一支出徵抗日部隊——六十軍在軍長盧漢的率領下,於10月5日從昆明誓師出徵。高蔭槐升任第二師師長,即中央番號183師,率部與從。
1938年4月22日至5月14日,六十軍作為全國的甲種部隊、裝備精良的生力軍、英勇善戰的三迤健兒,投入了極其慘烈的第二次臺兒莊血戰。全軍將士,歷時22天,犧牲1.1萬餘人,負傷1.4萬餘人,將日軍的三個王牌師團打垮了兩個,即坂垣第五師團、磯谷第十師團,而取得了第二次臺兒莊血戰的重大勝利。在臺兒莊血戰中,高蔭槐183師和安恩溥182師擔負主攻,打得特別頑強。其尖刀部隊尹國華營與敵人血戰,該營除1人外,其餘500餘人全部壯烈殉國。高師兩旅四團,在勝利完成戰鬥任務後,只縮編為一個團。但是,他們捍衛了日軍要爭奪的中心目標臺兒莊城,並守住了城外的許多重要村莊和陣地,因此,軍長盧漢於6月14日升任第三十軍團軍團長,高蔭槐於9月5日升任該軍團副軍團長。
1938年同年9月,高蔭槐與盧漢一道奉命率軍團參加在全國戰場規模最大的武漢保衛戰。主要擔負江防任務,成功地將日軍增援部隊第九師團阻止在漢北不能前進,勝利地保證了武漢市民及政府機關安全撤退,高蔭槐因此受到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和全國最高統帥部的通令嘉獎。武漢會戰結束後,於10月1日奉最高統帥部之命,將雲南出徵抗日部隊組成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龍雲兼。12月1日,盧漢升任副總司令。
1939年2月28日,高蔭槐升任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第一集團軍轄六十軍、五十八軍和新三軍。
1939年7月,鄂南九嶺戰場失利,新三軍軍長張衝受處,高蔭槐奉命兼任新三軍軍長。
1940年9月,由於日軍南進政策迅速擴大,中國西南及東南亞各國受到嚴重威脅,六十軍奉調回滇,駐防開遠、蒙自等地,第一集團軍總部由盧漢帶回,留下的五十八軍、新三軍設副總部於江西,由高蔭槐統率,繼續在華南、中南戰場抗擊日本軍隊。
1942年10月,高蔭槐因脫離滇軍體系而被免職。高蔭槐被免職後,由龍雲下令調回雲南,但他不服此令,落腳貴陽。
1944年最高統帥部下令調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高參,他仍不服從調動,繼續留居貴陽賦閒。
1946年6月,全國內戰爆發,他不為形勢所動,雖領國民黨的軍餉,但不為國民黨效力。
1947年正式退役,變服為民,更不問政事。
1950年全國解放,國民黨退守臺灣,高蔭槐始回雲南,受到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安排擔任省參事室參事。
1951年兼任雲南省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和雲南省博物館籌備委員會委員,並先後擔任雲南省一、二屆人民代表會議特邀代表。
1955年擔任雲南省第一屆政協委員。
1976年在昆明病逝,終年87歲。
高將軍喜愛收藏曆代名人字畫,因收藏了百餘幅雲南著名畫僧擔當的作品而命名其書齋為「百擔齋」。1950年代中期,他將所藏捐贈雲南省博物館,其中北宋郭熙《溪山行旅圖》、元代黃公望《剡溪訪戴圖》、夏永《黃鶴樓圖》和《嶽陽樓圖》、任仁發《竹雀圖》、明代仇英《右軍書扇圖》、呂紀《夏景花鳥圖》和《柳塘雙鵝圖》以及擔當的書畫皆為世之珍品,為豐富雲南省博物館的館藏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