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這對拜仁來說是一個「五味雜陳」的比分。除了萊萬被吹掉多次進球的無奈之外,還有基米希可能要休戰一段時間的噩耗,但總歸說是在又一次的國家德比中,拜仁慕尼黑又一次成為了勝利者。
萊萬和哈蘭德的對決,才算是在這一場比賽中被雙方主帥真正地帶到了舞臺上。兩大神鋒都在本場比賽中有所斬獲,而且都擔當得起全隊進攻核心的稱號和重任,雙方在左路進攻上的出彩,以及右路防守的缺失都暴露了出來,而這也是本場比賽的一大看點。
其實從雙方進攻核心的表現和作戰方式,我們就能夠看到本場比賽雙方主帥的鬥法。
我們先來聊聊多特蒙德的哈蘭德。
總體來看,法夫爾的戰術一直都有一種「半神半鬼」的味道,在大框架下依然是強調了全隊圍繞著搶點型前鋒服務的概念,從奧巴梅揚到哈蘭德都不曾變過,再輔以前場的逼搶和壓迫,這一類已經被列入多特蒙德傳統打法的戰術布置。
作為進攻核心的前鋒位置,一直扮演的角色儘管都十分重要甚至關鍵,但也依然顯得有幾分單一。
在哈蘭德加盟多特蒙德之後,球隊的進攻明顯提升了一個巨大的檔次,但法夫爾沒有將哈蘭德更多的戰術作用發揮出來,哈蘭德的戰術作用本應該可以用來幫助球隊做得更好,他完全能夠把多特蒙德的前場進攻打造得更加全面,哈蘭德兼具身體素質和搶點能力的踢法,完全可以擔當得起加強前場控球的任務,這也是困擾著法夫爾和多特蒙德更進一步的原因所在。
其實不難看出,哈蘭德在法夫爾的體系中就兩個明顯的作用——甩開身位搶點,以及成為前場逼搶的尖塔。不可否認,這對於現階段的哈蘭德來說,的確是一個最好的發揮舞臺,不論從球隊本身的定位,還是以主帥的信任和戰術打法來看,哈蘭德與多特蒙德在現階段都是天作之合。
但是,其實每一次國家德比時,法夫爾不論是三後衛還是四後衛的打法,其實本身的戰術內核都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後場穩定控球,中場在防守的同時快速給前場過渡,而鋒線依然是在跑動中快速接球進而打出邊中配合。
而哈蘭德的作用,則還是相對來說單一了一些,如果法夫爾能夠將哈蘭德的持球、控球能力進一步開發,以及和隊友互為紅花綠葉的打法再豐富一下,那麼這不論對於法夫爾還是哈蘭德,都是一個巨大的提升。
能夠看到,多特蒙德在形成逼搶體系時,在基米希在場的時候會對其進行非常高強度的壓迫,法夫爾還是選擇在中路構建主要的逼搶體系,萊萬-穆勒,哈蘭德-羅伊斯這樣中鋒和影鋒的組合,讓雙方在陣地進攻階段都更像4-4-2。
而在獲得球權之後,哈蘭德總會以一個跑鋒的打法來拉開球隊的空間,這也是反擊戰中的需要,哈蘭德在之後也用這樣的方法攻破了諾伊爾把守的球門。
但是陣地戰中,哈蘭德的作用就無法得到更多的體現。究其原因就是球隊在攻堅階段時,不僅是前場的球權相對較少,更是將前場的球權大幅度地交到了邊路的位置。
而法夫爾戰術的「詭異」之處就體現在這裡,在非常需要邊路攻堅的時候,把能夠拉開速度優勢的桑喬和雷納雙雙換下,繼而換上了控球持球能力更好的布蘭特和阿扎爾,球隊的速度就只能夠依靠哈蘭德和羅伊斯去拼,但是兩個在中路的球員卻很難幫助邊路拉開速度。
而且在這個時候,哈蘭德得到的支援明顯就大幅度地縮水了,從54分鐘開始一直到哈蘭德最後的進球,中間一次射門都沒有,甚至從54分鐘一直到77分鐘這個區間,哈蘭德竟然0觸球。
我們再來看雙方球員持球比例上的對比。多特蒙德51%的控球率,雙方幾乎持平,但是哈蘭德的持球時間幾乎是萊萬的一半,從雙方的前場四人組來看,拜仁有著15.6%的持球比重,而多特蒙德則只佔了12.4%,大黃蜂的控球權幾乎大部分都落在了後衛線上,而拜仁則是由前腰穆勒保持了最大的控球比重。
縱觀前幾次國家德比的戰術布置,不論是科瓦奇還是後來接手的弗裡克,拜仁方面強調的都是一個在邊路充分拉開空間,從而化解法夫爾在前場兩個邊路的逼搶,而法夫爾在每一次與拜仁的對決當中,所展現的也是邊路空間壓制不足的弱勢,而這一點在奧格斯堡、弗賴堡這樣強調前場壓迫的球隊中就不會出現。
對比在戰術上略顯受限的哈蘭德,萊萬就很好地擔當起了進攻核心的任務。
雖然24分鐘和93分鐘兩次進球被吹掉,但萊萬本場比賽的表現依然是十分完美的。不僅僅是在進攻端幾乎完全壓制住了好友胡梅爾斯,更是貢獻了1傳1射的超強表現,同時還引領著拜仁整個進攻端的走向,甚至是貢獻了全場最高的93%的傳球成功率,這樣的表現完全擔得起世界頂級的稱號。
而本場比賽弗裡克的戰術,則更是把萊萬的作用凸顯到了最大。
和前幾場比賽不太一樣,在基米希受傷下場之後,弗裡克依然選擇了中場和後衛一起穩住控球權的方式進行過渡,並未像以前一樣在國家德比中對兩個邊後衛大幅度放權,戴維斯和帕瓦爾的受傷缺陣,反而讓弗裡克將中場的持球比重繼續保持,全場全隊的控球比重幾乎都非常平均,不得不說弗裡克的做法是十分正確且到位的。
和基米希在場時相比,格雷茨卡球權過渡的次數明顯有所增加,而調度的工作則是放在了託利索的身上,此時弗裡克也選擇用萊萬和穆勒保持近距離站位的方式,來達到壓制胡梅爾斯向前組織進攻的目的。
能夠看到,萊萬並未刻意尋求在前場尋找機會,而是撤到後場幫助穆勒構築防守體系,同時在逼搶當中,帶動著拜仁的整個體系向前達到壓制的目的,而穆勒本場比賽也全面化身綠葉帶動隊友進攻,不僅助攻阿拉巴用一腳遠射完成破門,更是保持了全場進攻端最高的5.5%控球比重。
而且在下半場一開始,萊萬更是用一記不講道理的頭球反超了比分,強如胡梅爾斯都拿萊萬毫無辦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盧卡斯傳中的階段,穆勒也同樣插入到禁區靠左的這一側來幫助盧卡斯和格納布裡扯動,而託利索則是在萊萬頭球時快速插入禁區準備補射,弗裡克在陣地戰中的進攻打得非常立體,多人搶點的層次感也把握得非常到位。
而這一點是目前的多特蒙德並不具備的,多特蒙德的中場中路缺乏有效的無球跑動來作為攻堅的必要條件,而且大黃蜂在防守端,對這種進攻模式的應對也比較陌生,1-3輸給拉齊奧時,阿克普羅最後的進球也是幾乎一模一樣的方式,整個跑動過程中,多特蒙德的中場幾乎沒有達到任何防守上的作用。
第80分鐘,又是萊萬助攻替補登場的薩內,打入了第三粒進球,幫助拜仁鎖定了勝局,一次標準的防守反擊,進而幫助拜仁贏得了比賽。
總體來看,法夫爾的帶隊如果需要尋求突破,那麼哈蘭德從搶點轉型全能已是勢在必行,雙方各佔五成的控球比例,但多特蒙德卻沒有將前場的控球能力利用到最大化,反而限制住了哈蘭德和羅伊斯兩個進攻核心在前場的作用,過於單一的戰術任務,對於哈蘭德的成長或許並非是一件好事。
在與拜仁的對話當中,如果法夫爾能夠將哈蘭德的作用繼續加以強化,或許一場主場國家德比的失利,能夠換來一個頂級前鋒坯子的成長。
而拜仁這一邊,基米希的休戰未必是一件壞事,此前也有不少球迷和拜仁舊將擔心過球隊的體能問題,而基米希作為球隊的中場核心,在接下來並不算重要,而且密集的賽程裡得到休息,或許更加有利於球隊在後半段的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