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公元前3100年,蒼茫大地,還處在粗獷混沌未經分化的原始狀態,巨形野獸奔騰,蒙昧人,野蠻人四處遊蕩,打獵為生,而非洲大陸東北角的尼羅河流域已經出現文明的晨曦,放射出人類世界第一縷文明的曙光,孕育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也就是古埃及。那麼埃及國家的形成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對人類歷史又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地域邊界的出現
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的尼羅河流域和亞洲西南部的西奈半島,古埃及主要包括尼羅河第一瀑布及地中海沿岸的狹長河谷,它是炎熱非洲大地不可多得的沙漠綠洲,尼羅河衝刷下遊形成的富饒水澤地,適宜農作物生長,和人的生存,於是第一批發現這片土地的非洲土著開始在這裡生活,後來又有來自亞洲的哈姆人,西南亞塞姆人進入,與原來的土著融合,形成新的部族。人們沿著尼羅河流域富饒的河口三角洲發展農業,畜牧業,手工業,並且修水利灌溉措施,定居生活,不再遊走狩獵,穩定的生活環境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催生了早期的商業,
人們以物換物,各取所需,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社會分工的形成,而社會分工的不斷完善和細化,又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係,尼羅河流域的這一群早期人類,彼此間以一種強大的聯繫力凝聚在這片土地上,土地的四周似乎出現了一道隱形邊界,他們不再隨意出走,別人也不再隨意進入,這道邊界是後來國家產生的基礎。
文化信仰的統一
隨著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人們交流增多,日常生活愈來愈豐富多彩,文字,繪畫應運而生。埃及文明起源於涅伽達文化,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文字的產生,最早的文字見於圓筒印上,或是權標頭,調色板,文字多用於記錄農業收成,商品交換,或是部落內部統治者的更替,恩格斯高度評價了文字在歷史上的地位,他說:「由於文字的發明及應用於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這時人們開始使用銅器,石器和陶器,人們審美需求開始萌芽,會在日常使用的器具上作畫裝飾,而畫出的花紋要麼反映日常生活,如耕種,收割,放牧,要麼是反映自然世界,如河流,山川,野獸,植物。考古發掘出的古墓,證明了那時的人們會在逝者墓穴的石壁上作畫,表達對逝者的哀悼甚至蘊含往生世界的思索,
這說明這一時期的人類,由於長期的共同生活,已經產生了共同的文化信仰。
其中集中反映古埃及人精神文明的物品是調色板,在埃及,調色板是一塊石器,最初用來研磨顏料,供人們化妝,後來人們開始在調色板上刻畫圖案,刻畫具有象徵意義的圖騰,比如,公牛象徵領袖,蛇,鷹象徵保護神,通過對象徵事物的刻畫,調色板記錄了埃及的很多重要歷史事件,包括打敗敵人,祭祀,播種收割等。
外力相挾下的團結
促使尼羅河流域這一群原本較為鬆散的部落最終凝聚在一起,形成完整統一的國家的,除了尼羅河流域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因素對他們的內力吸引,也有來自外力的脅迫促使他們團結。當時在非洲遊弋的外來部族,也先後發現了尼羅河流域這一塊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並發動了多次入侵,在考古發掘發現的希拉康墓地,墓地中有很多幅壁畫,壁畫保留了土著與外來侵略者之間戰鬥的畫面,在著名的戰場調色板上,刻畫了一些象徵意義的獅,鷹,朱鷺聯合打敗了入侵的敵人,並且俘獲了對方的首領,狩獵調色板上,共刻畫了十九名獵人,手執權頭,裝飾著動物尾,手拿旗幟,其實際上表現的是各州聯合打敗敵對的州。另外,考古發掘出土的「蠍王標權頭」上發現了人們刻畫的慶祝戰爭勝利的場面,人們載歌載舞,大辦宴席,祭祀土地。這些都說明戰爭增加了氏族,部落,人民之間的凝聚力,在外來侵略者的威脅下,在外力脅迫下,人們緊緊聯繫在一起,抱團取暖。這是形成完整的國家的重要助推劑。
內部制度的完善
古代埃及大約是在前王朝時期形成統一的國家,在此之前,埃及已經拋開了原始氏族的社會制度,即以血緣為紐帶連接社會成員的,以血緣關係決定成員的親疏關係,共同勞動,平均分配,埃及的社會分工帶來了社會成員地位的高低,最高統治者稱為法老,埃及土地最高所有權在於法老,王室或者王室派官員經營,租借給平民,收取貢賦,另外,法老將一些土地賞給官員,貴族,由他們獨立管理,成為農莊,收取貢賦,這與中國秦以前的分封制很是相似,而在農莊中服役幹活,但失去了生產資料的人,就是奴隸,另外一些沒有完全失去生產資料的人,不是奴隸,但依舊被繁重的勞役壓迫,是附屬勞動者。
法老是中央集權的君主,他的意志就是法律,法老之下有宰相,輔佐管理財政,司法,軍事,祭祀,水利,農業等。地方設州長,由法老直接任命,一切高官爵位均由貴族壟斷,軍隊直接聽命於法老,負責保護國家,鎮壓叛亂,對外發動戰爭。埃及還設有神廟,有祭司負責組織祭祀,及各盛大典禮,「太陽神」是埃及的國神,而法老被認為是太陽神之子,這實質是強調君權神授,強化人民對法老統治的服從。這一時期,人民的生老病死,婚嫁喪禮,人們都需要向太陽神禱告,祈求保佑與庇護,可以說,法老完成了對人民精神和肉體的雙重統一。
出現了統一的統治者
古埃及在完全統一,建立前王朝前,先由部落統治變為州治,出現了州長,後來又南北兩個州的聯盟,不斷爭霸,互相入侵,但都無法統一,不過出現州時,已經出現了獨立王權,出現了行政機構,這對後來統一國家的出現,是一個很大的基礎,南北兩個聯盟爭霸期,出現了蠍王,他率領軍隊企圖統一南北,是直接意義上最早的王,但他並沒有完全統一埃及,「完全徵服和統一南北的榮譽,很可能,屬於納爾邁,他被認為是蠍王的直接繼承者。」統治者的出現代表權力集中,代表王權的集中,昭示了統一國家的來臨。
結語:馬克思說過,「氏族是婚姻共同體。」這揭示了氏族社會的特點,它本質上是一個小群體,依賴於血緣關係,聯繫社會成員,人們在這個小社會裡,共同勞作,共同養育後代,生產資料平均分配,勞動所得平均分配,人與人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也不存在壓迫關係,剝削關係,但是,社會分工不明確,生產力低下,社會規模只能維持在較小水平,對外界侵略,自然災害的抵抗力低下。部落,只是幾個氏族的聯合,不同氏族之間互相婚配,初具規模,但生產力依舊不高。而國家,是社會完整發展的高階產物,具有完備都社會分工,健全的社會制度,統一的領土,完整的主權,較高的社會生產力,它是人民賴以生存的家園,是文明得以發展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