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大山深處的「龍吟」「龍叫」勾起了人們的好奇。
更有趣的是,專家經過分析,初步認定是黃腳三趾鶉發出的聲音。
倘若真的如此,這黃腳三趾鶉又是什麼呢?
黃腳三趾鶉其實是一種鳥,外形很象鵪鶉,卻比鵪鶉還要小些。這種鳥在老家魯西南也有,農民稱之為「地馬牛」,之所以與「馬」「牛」扯上關係,是因為鳥兒不大,但聲音卻很大,象牛哞,有些地方稱之「莽牛」、「牤牛」、「黃哞子」,這種鳥膽不大,總是躲藏在莊稼地裡,小時候曾循著聲音追過,鑽得滿頭玉米花子,也沒能一睹風採。
如此小的鳥兒,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聲音?
這也正是它的神奇之處。據老人們說,這種鳥吃螞蟻,遇上蟻窩,便將喙插進螞蟻窩裡,然後發出「嗚——!嗚——」的聲音,螞蟻不堪其擾,一陣大亂,爬出地面,正好可以讓它大快朵頤。
或許是土地傳導聲波的原因,這種鳥兒的聲音能夠傳很遠,悶悶的象牛叫,特別是晚上,夜晚人聲漸衡,「地馬牛」的聲音會傳得更遠。難道它們晚上也能夠看到吃螞蟻嗎?這就不知道了。
小時候喜歡院裡乘涼睡覺,半夜起來撒尿,總能聽到遠遠而來的聲音……
「地馬牛」很警覺,有人接近,立馬會逃走或藏起來,雖然常聞其聲,卻很少有人見到它,其生活習性更是了解很少,所以是一種神秘所在。
黃腳三趾鶉和野雞差不多,不怎麼會飛,靠敏銳的眼睛、速度極快的小腿,以及流線型的身體和與環境相近的偽裝色,確保自己的安全,往往有人偶爾看到它,一眨眼便消失無蹤,任你扔土叫嚷,再無動靜。
據資料介紹 ,黃腳三趾鶉很有有個性,與其它鳥類不同。雌雄相似,但是其體型卻懸殊比較大,雌鳥個頭比雄鳥大,體色鮮豔,頸下和頸側有棕慄色的塊斑,下體羽毛顏色稍深,雄鳥卻很低調,除了個頭較小,羽毛也沒有雌鳥顏色鮮豔。
還有更奇的。黃腳三趾鶉喜歡在農家周圍等安全的地方做窩,然後雌雄相守在一起,但不群居,因此只能見到單個或成雙出現,極少見到它們成群出現;黃腳三趾鶉夫妻共同育雛,雌鳥負責下蛋,出外覓食,雄鳥負責守巢、孵蛋,這種夫妻結構很有意思,雌鳥算得上是位「女強人」,而雄鳥更算得上是一位「五好丈夫」。
黃腳三趾鶉以植物嫩芽、漿果、草籽、穀粒、昆蟲,以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對莊稼影響不大,是一種益鳥。
農村老人說,這種鳥預測天氣特準,陰雨連綿或者大雨之中,只要聽到這種鳥「嗚嗚 」的叫聲,那麼天很快就晴了,不知道是否真的如此?天工的造化,總是超出人類的想像。
這種鳥還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扯上過關係。
傳說朱元璋從小就愛扮皇帝,那時還是地主家的放牛娃,他便坐在大柳樹下,給小夥伴們封了各種官職,為了顯示其能耐,也是實在餓得受不了了,便和小夥伴們一起把地主家的牛給殺了吃掉了。
吃完牛肉,便命幾個小夥伴跑去向財主報信,說牛鑽石縫裡去了,拉不出來了。
實際上,朱元璋把抓來的「地馬牛」夾在石縫裡,地主老財一拉尾巴,「地馬牛」吃疼,就發出牛一般的叫聲,把地主老財也給哄弄了。
這個故事雖然牽強附會,但「地馬牛」牛般的叫聲卻是真的。
至於貴州的「龍吟」「龍叫」,除了「地馬牛」聲音頗大之外,應該與深山峽谷的回聲有更多關係。
現在有些人為了吸粉引流,常常弄出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確實不是足取的,而且也不可信。
如果非要給「地馬牛」冠以龍名,那麼前推幾千年,它應該也是一種恐龍吧。
也不知道是為什麼,現在很少能聽到「地馬牛」的叫聲了。親愛的,你們那裡還有嗎?在你們老家又叫它什麼呢?
原創不易,喜歡本文的朋友們,點讚、分享和關注鄉村滋味吧,每天我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農村有趣、好玩的事情,謝謝大家!
(圖片源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