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不同地方保持這種不間斷的貿易往來,正如人的身體吸收營養一樣,是十分有益的!」這是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在名著《自然史》對國際貿易的作用與影響的形容與稱讚。具有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海上絲綢之路,以海洋為紐帶,聯結沿線的海域與陸地,使得世界各地種類繁多的不同物產轉輸往來、周流天下、互通互補、各取所需,不同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也交流其中,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和精神養分。李慶新先生著《海上絲綢之路》一書,採取世界眼光和全球視野,系統地敘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悠久歷史、發展脈絡、沿線各國的貢獻,內容涵蓋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國家航海史、海洋貿易史、港口史、造船史、移民史、國際關係史、宗教文化交流史等諸多內容,成為一本「讀通海上絲綢之路兩千年歷史的絕佳讀物」。
▲ 2006年第一版(左) 2016年增訂版(右)
該書最早出版於2006年,為五洲傳播出版社「中外文化交流叢書」之一種,分中文版和英文版兩種版本,當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為該年度重點對外推薦圖書。2015年,作者對該書作了修訂增補,列入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重走絲綢之路叢書」之一,2016年由黃山書社出版增訂中文版,入選2016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2017年,香港三聯書店出版了該書中文繁體字版,在海外公開發行。2018年,國際著名出版機構皇家柯林斯(印度)公司(Royal Collins India Company)出版了該書英文版,同年韓國出版了韓文版。目前,該書已有中文簡體、中文繁體、英文、韓文等六種版本問世,是國際上關於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代表性著作。
▲ 2018年英文版(左) 2018年韓文版(右)
該書增訂版有22萬字,分前言、正文及後記。「前言」部分以南海絲綢之路為主線,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五個階段(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時期)及其主要特點和成就,揭示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對當今中國與世界發展的啟示和意義。
該書第一章敘述海上絲綢之路發端期東西方國家的早期航海活動與經貿交流。公元前數千年,地中海就已經成為溝通歐、非、西亞的橋梁,同一時期在東亞,中國的沿海地區也存在著頻繁的海洋活動,與環太平洋文化圈存在著相應關聯,並且與西方發生間接的貿易往來。公元前2世紀,聯結東西方的海上航路在印度洋黃支國對接,標誌著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貫通。中國南越考古遺址、廣東遂溪南朝窖藏、越南俄厄海港遺址及中越沿海地區佛教遺存等表明,海上絲綢之路發展不僅加強了亞洲與羅馬、波斯及沿線各地的貿易聯繫,也促進了東西方早期海洋文明交流、互相認識與宗教傳播。
第二章以唐代「廣州通海夷道」為主線,描述了中國與西方的交流轉向以海路為主的大勢,西方的巴斯拉 、尸羅夫、蘇哈爾、開羅、亞歷山大,東方的室利佛逝、交州、廣州、泉州、明州等,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著名港口。唐朝在廣州創設了市舶使制度,阿拉伯人、波斯人在這個東方大港形成了強大的勢力。他們將亞、非、歐各地商品運銷到中國,促進中國絲綢、陶瓷大量出口西方,同時把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日本遣隋使、遣唐使和新羅船隊則在發展中國貿易的同時,將中國文化與佛教信仰傳播到東北亞地區。
第三章敘述了處於鼎盛時期的海上絲路沿線國家關係與相互影響。造船與航海技術的進步、指南針應用於航海與政府對海外貿易的支持是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宋元朝廷進一步完善市舶司制度及貿易管理法規,實行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使得國內外商客在受惠於海上貿易的同時,和平共處,保存各自宗教信俗,促進了各地社會生活與文化的繁榮。西方和中國的航海家通過海路自由往來,留下了不少記述異域風土人情的經典名著。
第四章敘述早期全球化時代東西方海洋貿易與文化交流,揭示了伴隨著西方的航海擴張和新航路的開闢,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被納入早期全球海洋貿易體系的歷史過程。明初鄭和下西洋為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將朝貢體系推至頂峰,但對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卻沒有產生久遠的影響。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歐洲諸國開始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海洋探索與殖民擴張,並通過新航路與中國建立起貿易關係,中國沿海地區先後誕生了「廣中事例」「月港體制」、海關、洋行、廣州對西洋「一口通商」等制度,開啟了中國海外貿易制度向近代轉型的進程。因應世界市場需求,中國絲綢、瓷器和茶葉在西方成為時尚消費的潮流,而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對近世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賦役制度變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由於明清閉關鎖國政策打壓和西方殖民主義競爭,中國海商在東亞國際貿易舞臺上逐漸處於弱勢地位。中國沿海民眾為求生存發展移居海外,在世界各地從事貿易、墾植、採礦等行業,形成了眾多華人聚集的村落、集鎮,甚至以華人為主體的政權實體,在東南亞出現「華人世紀」。西方傳教士帶來近代科學技術的同時,也將中國文化介紹到了歐美。該章對近年東亞海域沉船考古也作了詳細介紹和分析。
上世紀以來,國際學界已經出版多本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研究著作,特別是2013年以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後,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更成為熱門話題。該書具有同類著作所不具備的突出特點和特別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三方面:
該書是一本關於海絲歷史的基礎性綜合讀物,兼具學術性、知識性、可讀性。書中對海上絲綢之路歷史與發展脈絡進行整體性的梳理和鋪陳,有選擇性地突出其中有影響的重要節點,用通俗易懂的鮮活語言,展示海上絲綢之路異國風情與精彩歷史。全書脈絡清晰、簡明扼要、節點分明、一目了然。該書還配以作者在世界各地訪問交流、田野考察所採集到的近300幅歷史照片、地圖、表格,圖文並茂,在國內外相關出版物中是不多見的。
該書吸收了國內外眾多著名學者相關研究成果及海洋考古發現,融入作者長期對海洋史和海上絲路研究的真知新見,有邏輯、有條理地將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歷史系統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而不作過多的主觀評價,為讀者留下自由思考的餘地。對於專業學者來說,亦為一難得的知識寶庫。可以這麼說,該書相當程度上體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國際前沿水平。
作者採取世界眼光與全球視野,客觀評述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及相關國家的重要貢獻。該書研究對象並非某一國家地方,也不限於單一商業貿易或文化交流,而是聚焦於海上絲綢之路本身與東西方文明的交融。海上絲綢之路作為連接世界的紐帶,從誕生之日起就天然地具備了全球性的本質特性,如書中所言,它的形成與發展是各國發展貿易、文化交流的結果,不同時期海絲髮展可能會有重心的移動,實力強大、積極活躍的勢力和經濟體在某一時期居於主導地位,但長期來看卻不存在唯一不變的中心。由於全球性海洋活動的開放性、關聯性,海絲沿線地區自然產生文明交融、互聯互通,共享人類文明成果,該書很好地還原了海上絲綢之路實為文明互通、共建共享之路的本質。
海上絲綢之路是人類利用海洋、共同編織文明交流、共享文明成果的流淌不息的世界性海洋紐帶,是一種兼具本土性與國際性、主體性與多元性、不斷融合東西方文化的海洋文明結晶,蘊涵著和平、對話、交流、發展等人類共同智慧和人文精神,為推動世界歷史發展作出傑出貢獻。全球視野、平等態度、發展眼光是理解該書、把握海上絲綢之路整體歷史及其人文精髓的關鍵。該書視野開闊、思考深刻、論述精當、內容翔實、資料豐富、文風樸實,有意了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讀者,必定能開卷有益,從中獲得滿意的收穫和歷史啟迪。這是筆者通讀該書之後最真實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