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視野洞察人類文明交流的海洋紐帶——讀李慶新《海上絲綢之路》

2021-02-07 文博中國

「在世界不同地方保持這種不間斷的貿易往來,正如人的身體吸收營養一樣,是十分有益的!」這是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在名著《自然史》對國際貿易的作用與影響的形容與稱讚。具有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海上絲綢之路,以海洋為紐帶,聯結沿線的海域與陸地,使得世界各地種類繁多的不同物產轉輸往來、周流天下、互通互補、各取所需,不同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也交流其中,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和精神養分。李慶新先生著《海上絲綢之路》一書,採取世界眼光和全球視野,系統地敘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悠久歷史、發展脈絡、沿線各國的貢獻,內容涵蓋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國家航海史、海洋貿易史、港口史、造船史、移民史、國際關係史、宗教文化交流史等諸多內容,成為一本「讀通海上絲綢之路兩千年歷史的絕佳讀物」。

▲ 2006年第一版(左) 2016年增訂版(右)

該書最早出版於2006年,為五洲傳播出版社「中外文化交流叢書」之一種,分中文版和英文版兩種版本,當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為該年度重點對外推薦圖書。2015年,作者對該書作了修訂增補,列入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重走絲綢之路叢書」之一,2016年由黃山書社出版增訂中文版,入選2016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2017年,香港三聯書店出版了該書中文繁體字版,在海外公開發行。2018年,國際著名出版機構皇家柯林斯(印度)公司(Royal Collins India Company)出版了該書英文版,同年韓國出版了韓文版。目前,該書已有中文簡體、中文繁體、英文、韓文等六種版本問世,是國際上關於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代表性著作。

▲ 2018年英文版(左)  2018年韓文版(右)

該書增訂版有22萬字,分前言、正文及後記。「前言」部分以南海絲綢之路為主線,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五個階段(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時期)及其主要特點和成就,揭示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對當今中國與世界發展的啟示和意義。

該書第一章敘述海上絲綢之路發端期東西方國家的早期航海活動與經貿交流。公元前數千年,地中海就已經成為溝通歐、非、西亞的橋梁,同一時期在東亞,中國的沿海地區也存在著頻繁的海洋活動,與環太平洋文化圈存在著相應關聯,並且與西方發生間接的貿易往來。公元前2世紀,聯結東西方的海上航路在印度洋黃支國對接,標誌著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貫通。中國南越考古遺址、廣東遂溪南朝窖藏、越南俄厄海港遺址及中越沿海地區佛教遺存等表明,海上絲綢之路發展不僅加強了亞洲與羅馬、波斯及沿線各地的貿易聯繫,也促進了東西方早期海洋文明交流、互相認識與宗教傳播。

第二章以唐代「廣州通海夷道」為主線,描述了中國與西方的交流轉向以海路為主的大勢,西方的巴斯拉 、尸羅夫、蘇哈爾、開羅、亞歷山大,東方的室利佛逝、交州、廣州、泉州、明州等,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著名港口。唐朝在廣州創設了市舶使制度,阿拉伯人、波斯人在這個東方大港形成了強大的勢力。他們將亞、非、歐各地商品運銷到中國,促進中國絲綢、陶瓷大量出口西方,同時把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日本遣隋使、遣唐使和新羅船隊則在發展中國貿易的同時,將中國文化與佛教信仰傳播到東北亞地區。

第三章敘述了處於鼎盛時期的海上絲路沿線國家關係與相互影響。造船與航海技術的進步、指南針應用於航海與政府對海外貿易的支持是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宋元朝廷進一步完善市舶司制度及貿易管理法規,實行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使得國內外商客在受惠於海上貿易的同時,和平共處,保存各自宗教信俗,促進了各地社會生活與文化的繁榮。西方和中國的航海家通過海路自由往來,留下了不少記述異域風土人情的經典名著。

第四章敘述早期全球化時代東西方海洋貿易與文化交流,揭示了伴隨著西方的航海擴張和新航路的開闢,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被納入早期全球海洋貿易體系的歷史過程。明初鄭和下西洋為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將朝貢體系推至頂峰,但對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卻沒有產生久遠的影響。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歐洲諸國開始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海洋探索與殖民擴張,並通過新航路與中國建立起貿易關係,中國沿海地區先後誕生了「廣中事例」「月港體制」、海關、洋行、廣州對西洋「一口通商」等制度,開啟了中國海外貿易制度向近代轉型的進程。因應世界市場需求,中國絲綢、瓷器和茶葉在西方成為時尚消費的潮流,而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對近世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賦役制度變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由於明清閉關鎖國政策打壓和西方殖民主義競爭,中國海商在東亞國際貿易舞臺上逐漸處於弱勢地位。中國沿海民眾為求生存發展移居海外,在世界各地從事貿易、墾植、採礦等行業,形成了眾多華人聚集的村落、集鎮,甚至以華人為主體的政權實體,在東南亞出現「華人世紀」。西方傳教士帶來近代科學技術的同時,也將中國文化介紹到了歐美。該章對近年東亞海域沉船考古也作了詳細介紹和分析。

上世紀以來,國際學界已經出版多本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研究著作,特別是2013年以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後,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更成為熱門話題。該書具有同類著作所不具備的突出特點和特別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三方面:

該書是一本關於海絲歷史的基礎性綜合讀物,兼具學術性、知識性、可讀性。書中對海上絲綢之路歷史與發展脈絡進行整體性的梳理和鋪陳,有選擇性地突出其中有影響的重要節點,用通俗易懂的鮮活語言,展示海上絲綢之路異國風情與精彩歷史。全書脈絡清晰、簡明扼要、節點分明、一目了然。該書還配以作者在世界各地訪問交流、田野考察所採集到的近300幅歷史照片、地圖、表格,圖文並茂,在國內外相關出版物中是不多見的。

該書吸收了國內外眾多著名學者相關研究成果及海洋考古發現,融入作者長期對海洋史和海上絲路研究的真知新見,有邏輯、有條理地將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歷史系統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而不作過多的主觀評價,為讀者留下自由思考的餘地。對於專業學者來說,亦為一難得的知識寶庫。可以這麼說,該書相當程度上體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國際前沿水平。

作者採取世界眼光與全球視野,客觀評述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及相關國家的重要貢獻。該書研究對象並非某一國家地方,也不限於單一商業貿易或文化交流,而是聚焦於海上絲綢之路本身與東西方文明的交融。海上絲綢之路作為連接世界的紐帶,從誕生之日起就天然地具備了全球性的本質特性,如書中所言,它的形成與發展是各國發展貿易、文化交流的結果,不同時期海絲髮展可能會有重心的移動,實力強大、積極活躍的勢力和經濟體在某一時期居於主導地位,但長期來看卻不存在唯一不變的中心。由於全球性海洋活動的開放性、關聯性,海絲沿線地區自然產生文明交融、互聯互通,共享人類文明成果,該書很好地還原了海上絲綢之路實為文明互通、共建共享之路的本質。

海上絲綢之路是人類利用海洋、共同編織文明交流、共享文明成果的流淌不息的世界性海洋紐帶,是一種兼具本土性與國際性、主體性與多元性、不斷融合東西方文化的海洋文明結晶,蘊涵著和平、對話、交流、發展等人類共同智慧和人文精神,為推動世界歷史發展作出傑出貢獻。全球視野、平等態度、發展眼光是理解該書、把握海上絲綢之路整體歷史及其人文精髓的關鍵。該書視野開闊、思考深刻、論述精當、內容翔實、資料豐富、文風樸實,有意了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讀者,必定能開卷有益,從中獲得滿意的收穫和歷史啟迪。這是筆者通讀該書之後最真實的感受。

相關焦點

  • 學者李慶新:廣州對外開放長盛不衰 將承擔更多中心城市功能
    2009年主持創辦內地首個海洋史學研究機構——廣東海洋史研究中心,帶領團隊承擔「海上絲綢之路」「南海經濟史」等國家課題研究,為中國海洋史學研究與學科發展作出貢獻。李慶新 陳驥旻 攝自秦漢至明清,廣州始終處於中國對外貿易中心、海上交通的前沿之地。
  • 從廣州眺望海上絲綢之路
    從「海上絲綢之路」這個概念的提出至今,已過去一百多年。隨著國際學術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看到一段逐漸清晰的歷史——即便在遙遠的技術條件有限時期,人類其實就已經開始了對浩瀚海洋、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東西方的交流始終存在,並且持續了兩千多年。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實證和研究成果公諸於世。
  • 「人類非遺代表作」新丁送王船:來自海上絲綢之路的集體活動
    就在活動舉辦期間,喜訊傳來——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經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我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聯合申報成功的第一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
  • 以物述史,解讀長江文明|海上絲綢之路|長江|湖北省博物館|展覽
    據張家港博物館館長錢峻介紹,此次文物展,從「話說長江文明」的角度,從「文明曙光」「青銅時代」「兼收並蓄」「文化勃興」「走向海洋」五個單元,通過來自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四川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江西省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張家港博物館等珍藏的70件文物,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結合多媒體、電子地圖、全景沙盤等手段,深入解讀和詮釋了長江文明對中華文明的影響、長江文明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聯等一系列學術問題
  • 海洋命運連結人類命運
    六月八日,我們又將迎來第十一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二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海洋日的活動主題是「珍惜海洋資源 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旨在提升全民海洋意識,深化「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的理念,共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有序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留下永續造福人類的「藍色銀行」。  「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
  • 學者探討大航海時代的知識與物質交流
    這次國家研討會和論壇的議題豐富多元,既包括灣區、海島、半島等海洋空間與海洋文明,又涵蓋珠江口灣區與太平洋、印度洋海域航海活動與海洋貿易;既有對太平洋、印度洋生態環境、族群流動與人文交流研究成果的新進展,又有對太平洋、印度洋海域沉船考古與海洋文化遺產的新發現,這些議題都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熱門話題和前沿領域,與粵港澳大灣區歷史、海上絲綢之路史、「一帶一路」倡議也緊密關聯,極具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
  • 臺灣海洋大學校長:中華海洋文化 割不斷的兩岸情感紐帶
    關向東 攝   中新網博鰲11月27日電 題:臺灣海洋大學校長:中華海洋文化,割不斷的兩岸情感紐帶  中新社 記者 關向東  臺灣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教授26日深夜飛抵海口,27日下午又飛回臺北。他行色匆匆,只為見證一個歷史時刻:由海南省社會科學院和臺灣海洋大學聯合發起舉辦的首屆「中華海洋文化論壇」開幕。
  • 絲綢之路:人類文明的脊梁
    穿越歷史的輪迴,我們可以看見絲綢之路熠熠閃耀,穿越草原、沙漠、雪山等不毛之地,沿著喜馬拉雅山、崑崙山山脈、伊朗高原的廣大區域遍及,像是地球的龍脈或脊梁,見證著不同文明的興起、發展、傳播、衰亡,可以鄭重其事地說,絲綢之路是兩千多年來人類文明的脊梁。隨著考古發現的證實,絲綢之路所烙刻在人類文明道路上的印記,將逐漸被拭去覆蓋的塵土與歷史的疑團。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智庫論壇(2020)在穗開幕
    &nbsp&nbsp&nbsp&nbsp12日,由「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指導,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辦的第五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智庫論壇(2020)在廣州開幕,並於線上線下同步舉辦。
  •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一、「一帶一路」基本情況及意義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提出的倡議,是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特別是向西開放的重大舉措。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智庫論壇(2020)在廣州舉行
    12月12日,由「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指導,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辦的第五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智庫論壇(2020)在廣州開幕,線上線下同步舉辦。
  • 【歷史】鄭和下西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壯麗的詩篇
    2000多年來,我們的祖先先後探索出多條連接亞歐非大陸,經貿交易、人文交流的通道,後人將其統稱為「絲綢之路」。這些古老、壯觀的「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方經濟交流的大動脈,也是文化交流的大運河。回望歷史,浩浩蕩蕩,鄭和七下西洋堪稱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壯麗的詩篇,也是人類航海史上第一座高峰。
  • 走進「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紀錄片《重返刺桐城》央視首播!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它幾乎囊括了絲綢、茶葉、瓷器以及中國功夫等等這些極具象徵意義的東方符號。在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遠洋航路中,曾經別號刺桐城的泉州,是一個無法繞開的歷史坐標。包括馬可波羅在內的許多海外冒險家,都曾把刺桐城描述成當時世界最大的港口。在中國海洋文明的歷史延續和實證中,泉州都是一個重要的縮影和代表。
  • 徜徉海洋,和藍色夥伴攜手同行
    浩瀚海洋是人類生存與活動的第二空間,也是人類發展的資源寶庫。人類的海洋活動已經經歷了數千年,但海洋的作用從來沒有像現代這麼重要,以至於對任何大國和海洋國家都具有戰略意義。展望未來,海洋空間、海洋環境、海洋資源、海洋開發、海洋防衛,無疑是瀕海國家核心利益和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 集刊 | 徜徉海洋,和藍色夥伴攜手同行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自然環境是影響文明進程並持久發生作用的基本要素之一,不同的自然環境在相關因素作用下孕育出不同的文明類型,如大河流域衝積地區往往形成以灌溉農耕為主的農業文明,草原地帶形成以放牧為主的遊牧文明,瀕海地區、島國往往產生以商業貿易為主的海洋文明。浩瀚海洋是人類生存與活動的第二空間,也是人類發展的資源寶庫。
  • 全面發展海洋運動 廣西借體育振興海上絲綢之路
    體育為媒、賽事搭臺,廣西正在全面推動以北海為代表的水上運動綜合體發展,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合作,共謀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帆船賽經過泰國普吉、中國北海、新加坡的精彩角逐和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後,在最後一站馬來西亞蘭卡威圓滿落幕。
  • 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 風景獨特 是值得你去遊覽的地方
    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位於福建省泉州臺商投資區百崎湖畔,藝術公園亞洲園很大,佔地1069多畝。漫步其間,清風習習,湖水與樹木相互映襯,令人心曠神怡!在公園裡,又有獨特的藝術造型,細細欣賞,你會沉浸在那昔日海上絲綢之路海島歡歌、貿易交換、技術交流,中轉補給等情景之中;又會沉浸在人類對海洋的嚮往、昔日泉州海絲繁盛的景象以及宋元時期泉州作為第一大港的輝煌!
  •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首發
    海上絲綢之路是亞洲文明之路,是世界文化交融之旅,故事以真實歷史為背景,以黑石號沉船上珍貴文物江心鏡為線索,講述人類堅守、探索、奮鬥、追逐夢想的傳奇故事。 懷著對絲綢之路文化的熱愛,她走訪了揚州、湖州、泉州、寧波、長沙等地,深入了解體驗當地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這些城市各具風採、不盡相同,但卻有著共同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基因。 調研過程中,她一直在思考歷史與現實的交融聯通,萌生出通過探尋這條海路的前世今生,以文學的形式來展現海上絲綢之路的燦爛歷史。
  • 絲綢之路: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上篇)
    絲綢之路其實並不是一條明確的路,只是一個通道,或是一個交流帶。這個通道是東起中國、西達歐洲、連接歐亞大陸的交通帶。絲綢之路的路線、興衰、物品交流、作用及影響等,都值得不斷地深入探討和研究,這也是我們今天探索「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一份必要的歷史資源。 01絲綢之路到底有幾條路線?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什麼?
    在演講中,習近平指出,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協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協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願通過擴大同東協國家各領域務實合作,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同東協國家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