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巨頭間的戰爭,始終是規模之戰。
【環球旅訊】疫情給旅遊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業界領袖也在努力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和資產,開啟「求生模式」。但是,不斷升級加碼的酒店集團品牌矩陣大戰,並不會就此褪去。
近幾年來,有業內人士批評各大酒店集團增加了太多品牌。全球五大酒店集團,即雅高、希爾頓、凱悅、萬豪和溫德姆,一共有120多個品牌,從速8到麗思卡爾頓,覆蓋了經濟型到奢華高端各個等級的品牌。
疫情下,酒店集團繼續品牌擴張
即使疫情爆發,各個酒店集團仍未停止繼續推出新品牌的步伐。但是酒店集團必須保持品牌的獨特個性,而不是只追求品牌數量。
「疫情會減緩品牌擴張的步伐嗎?可能短期內會放緩速度,但從長遠來看卻並不一定如此。」酒店諮詢公司LW Hospitality Advisors的CEO Daniel Lesser表示,「坦白地說,在酒店業待了40年,也經歷過幾次起伏,我似乎沒有看到一個品牌退出市場。有些品牌從上個世紀60年代就一直存在至今。」
酒店品牌在早期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消費者追求體驗一致性。消費者的這種需求推動酒店業進入了一個「千篇一律」的時代,他們知道,無論到哪裡旅遊,他們都能享受到相同標準的品牌服務和體驗,例如,孩子可以免費入住,酒店會提供早餐,等等。
但是,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消費者的喜好也在不斷變化,酒店開始尋求差異化發展,最終催生出了新的酒店品牌。
疫情之前,許多公司認為,擁有更多的品牌能夠最大化地把握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從而實現收益轉化。在當前不確定的環境下,隨著旅遊需求逐漸回彈,不斷擴張的品牌矩陣同樣幫助公司在不同領域贏得市場份額。
預訂平臺Five Star Alliance的CEO John McMahon表示,隨著酒店業的發展,通過品牌多樣化來佔領市場是一個合理的策略。從經濟效應和戰略角度來說,都是如此。酒店集團以前通過單個品牌把控一家酒店的服務品質,如今藉由多品牌的策略,可以把集團業務布局到整個周邊的街區,而希爾頓、萬豪、洲際和凱悅有能力通過各自的品牌矩陣實現這一目標。
在飽和的市場中尋求差異化
疫情封鎖解除之後,各大酒店集團希望追求一致性體驗的旅客預訂度假。他們認為,新的衛生標準與品牌知名度的結合,將推動酒店業務的恢復。
希爾頓新品牌開發的全球負責人Phil Cordell表示,在不斷變化的時代,只有強大的品牌才會取勝。酒店集團的整體實力又取決於各個子品牌的實力。希爾頓共有18個品牌,對於業主和旅客來說,每個品牌都有屬於自己的價值主張。
今年年初,希爾頓推出了旗下第18個品牌——Tempo,它被稱為「平價生活方式」品牌。但是,Cordell認為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個性。希爾頓逸林(DoubleTree)的特色是迎接到店旅客的巧克力曲奇,希爾頓歡朋(Hampton)以早餐華夫餅出名,而華爾道夫(Waldorf Astoria)融合了紐約的歷史和超奢華服務。
Cordell補充道,這樣的品牌布局能夠讓希爾頓實現可持續增長。
Cordell表示,只要酒店品牌能夠為業主帶來可觀的回報,能同時為旅客和業主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業績就不會太差。「我們很有優勢。還有哪個酒店集團在這點上能夠做得更好嗎?也許吧。」
萬豪在2016年收購喜達屋之後,旗下品牌數量已經達到30個。
品牌泛濫了嗎?
即使有合理的策略支撐,品牌擴張也總是會遭到批評。
許多分析人士仍然認為,在經濟低迷期,品牌增長的能力也會不堪一擊。洲際CEO Keith Barr去年在一個論壇中表示,品牌的逐步增長,已經演變為品牌的數量膨脹。洲際的官方網站顯示,洲際旗下有16個酒店品牌。
Lesser認為,現在的酒店品牌太多了。然而,酒店品牌還會繼續擴張,新的品牌會不斷湧現,要實現差異化也越來越困難。
他同時也意識到,很少有品牌遭淘汰。儘管酒店集團決定不繼續擴張業績較差的品牌,但是如果業主樂意,而且願意繼續支付特許經營費用,那麼就沒有必要讓該品牌完全退出市場。
Lesser表示,酒店不一定會停止品牌擴張。如今的酒店集團都是品牌家族,巨頭之間的戰爭,始終是規模之戰。
*原文版權歸屬美國旅遊新聞媒體Skift,作者是Cameron Sperance,環球旅訊獲Skift官方授權翻譯並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