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學術年表(1922-2016)

2021-02-16 中古史研究資訊

九品中正制學術年表(1922-2016)

 

胡耀飛  整理

 

凡例

一、本表取學術史上有其或大或小意義的論著,按年份進行編排,無學術價值者不錄。

一、本表所列刊物論文發表情況不系月份,蓋刊物並非都是月刊,然出版物盡量標註月份。

一、本表所列會議論文盡量標明會議召開時間,並附會議論文後續發表情況。

一、本表所列各個學校的學位論文,一併附列指導老師。

 

1922

岡崎文夫發表《九品中正考》,刊《支那學》,第3卷第3號,1922年。

 

1930

12月,楊筠如出版《九品中正制與六朝門閥》(商務印書館,1930年)一書。

 

1931

許世瑛發表《九品中正的研究》,刊《清華周刊》,第36卷第9、10期,1931年。

 

1932

8月,柳詒徵出版《中國文化史》第二編(鐘山書局,1932年)一書,其中第六章為《選舉與世族》,專論「九品官人之法」。

 

1936

谷霽光發表《中正九品考》,刊天津《益世報》,1936年3月31日。

許同萃發表《論魏晉九品用人之制》,刊河南《政治月刊》,第6卷第10期,1936年。

 

1937

7月,金兆豐出版《中國通史》(上海中華書局,1937年)一書,其中卷七《選舉編》有《魏晉九品中正與六朝門閥》一章。

 

1940

9月,周谷城出版《中國政治史》(上海中華書局,1940年)一書,其中第三篇《門閥藩鎮之交替》第一章《支配政治之門閥》第三節為《九品中正之制度》。

 

1943

11月,王伊同出版《五朝門第》(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43年)一書,其中上冊第三章第一節為《九品中正》。

 

1948

10月,呂思勉出版《兩晉南北朝史》(開明書店,1948年)一書,其中第二十二章第四節《選舉》,開首即論九品中正制。

嚴耕望發表《北朝地方政府屬佐制度考》,刊《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九本,1948年10月。其中第四部分為《州都與郡縣中正》。

翦伯讚發表《九品中正與西晉的豪門政治》,刊《時代批評》,第5卷,1948年。

 

1949

宮川尚志發表《九品中正制度に関する考察》,刊《漢文學紀要》,第4期,1949年12月。

 

1950

宮川尚志發表《魏·西晉の中正制度》,刊《東方學報》,第18期,1950年。

 

1951

唐長孺發表《九品中正制度試釋》,武漢大學編譯委員會,1951年。

 

1952

宮川尚志發表《東晉南北朝の中正制度》,刊《岡山大學法文學部學術紀要》第1期,1952年9月。

 

1954

嚴耕望發表《北朝中央中正與地方中正》,刊《大陸雜誌》第8卷第10期,1954年;後收入大陸雜誌社編印《秦漢史及中古史前期研究論集》,大陸雜誌社,1970年。

 

1955

7月,唐長孺出版《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三聯書店,1955年),收錄《九品中正制度試釋》一文。

 

1956

2月,宮川尚志出版《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日本學術振興會,1956年),其中第四章為《中正制度の研究》。

3月,宮崎市定出版《九品官人法の研究:科舉前史》(東洋史研究會,1956年)。

守屋美都雄發表《〈九品官人法の研究:科學前史〉,宮崎市定著》,刊《東洋史研究》,第15卷第2號,1956年10月。

 

1957

河地重造發表《宮崎市定著「九品官人法の研究——科挙前史」》,刊《史學雜誌》,第66卷第2號,1957年2月。

越智重明發表《宮崎市定著「九品官人法の研究——科挙前史」》,刊《歷史學研究》,第205期,1957年3月。

木嶋孝文發表《宮崎市定著「九品官人法の研究——科挙前史」》,刊《大谷史學》,第6期,1957年6月。

侯思孟(Donald Holzman)發表「Les débuts du système médiéval de choix et de classement des fonctionnaires: Les Neuf Catégories et l』Impartial et Juste」,刊Mélanges publiés par l』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s,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57, pp. 387-414。

 

1959

5月,唐長孺出版《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三聯書店,1959年)一書,收錄《南北朝後期科舉制度的萌芽》一文。

楊樹藩發表《魏晉九品中正制度及其對政風之影響》,刊《大陸雜誌》,第19卷第8期,1959年10月;後收入大陸雜誌社編印《秦漢史及中古史前期研究論集》,大陸雜誌社,1970年。

 

1960

方炳林發表《魏晉南北朝之九品中正制度》,刊《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3卷,1960年9月。

 

1961

7月,王仲犖出版《魏晉南北朝隋初唐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一書,其中第一章第五節有《九品官人制度的產生》。

 

1963

矢野主稅發表《魏晉中正制の性格についての一考察——郷品と起家官品の対応を手掛りとして》,刊《史學雜誌》,第72卷第2期,1963年3月。

11月,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翻譯組編譯《宮崎市定論文選集》(商務印書館1963年)兩冊,其中上卷節譯了《九品官人法的研究》。

 

1964

越智重明發表《九品官人法の制定について》,刊《東洋學報》,第46卷第2號,1964年2月。

越智重明發表《魏晉時代の州大中正の制》,刊《東洋史學》,第26期,1964年8月。

 

1965

矢野主稅出版《門閥社會史》(長崎大學史學會,1965年)一書,其中第二部分第二節為《魏晉南朝の中正制と門閥社會》。

荒木敏一發表《官吏任用法——郷挙裡選·九品官人法·科挙》,刊《歷史教育》,第13卷第6號,1965年6月。

越智重明發表《州大中正の制に関する諸問題》,刊《史淵》,第94期,1965年。

越智重明發表《清議と郷論》,刊《東洋學報》,第48卷第1號,1965年10月。

 

1967

矢野主稅發表《狀の研究》,刊《史學雜誌》,第76卷第2號,1967年2月。

狩野直禎發表《陳群伝試論》,刊《東洋史研究》,第25卷第4號,1967年3月。

 

1968

堀敏一發表《九品中正制度の成立をめぐって——魏晉の貴族制社會にかんする一考察》,刊《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45期,1968年3月。

越智重明發表《九品官人法の制定と貴族制の出現》,刊《古代學》,第15卷第2號,1968年12月。

 

1969

矢野主稅發表《九品の制をめぐる諸問題》,刊《長崎大學教育學部社會科學論叢》,第18期,1969年3月。

 

1970

沈任遠發表《論九品中正》,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3卷第8號,1970年8月。

 

1971

矢野主稅發表《本貫地と土斷,秀孝及び中正について》,刊《長崎大學教育學部社會科學論叢》,第20期,1971年3月。

10月,沈任遠出版《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一書,其中第四章第二節為《九品中正》。

 

1973

中村圭爾發表《九品中正法における起家について》,刊《人文研究》,第25卷第10期,1973年12月。

 

1975

中村圭爾發表《南朝の九品官制における官位と官歴——梁18班製成立をめぐって》,刊《史學雜誌》,第84卷第4號,1975年4月。

 

1976

2月,矢野主稅出版《門閥社會成立史》(國書刊行會,1976年)一書,其中結語部分為《後漢社會から魏晉社會へ——中正制を手掛りとして》。

中村圭爾發表《九品官制における清官について》,刊《東方學》,第52期,1976年7月。

毛漢光發表《從中正評品與官職之關係論魏晉南朝之社會架構》,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6本第4分,1976年。

 

1979

12月,王仲犖出版《魏晉南北朝史》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一書,其中第一章第五節有《九品官人制度的產生》。此書為《魏晉南北朝隋初唐史》的增補版。

 

1980

陳清泉、鄭天祿發表《略論「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病及其影響》,刊《學術月刊》,1980年第9期。

 

1981

汪徵魯以《九品中正制在兩晉選官實踐中的地位與作用》取得福建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指導老師劉學沛。

 

1982

張旭華發表《九品中正制萌芽探討》,刊《中國古代史論叢》,1982年第2輯,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村圭爾發表《「郷裡」の論理——六朝貴族社會のイデオロギー》,刊《東洋史研究》,第41卷第1號,1982年6月。

8月,楊樹藩出版《中國文官制度史》(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一書,其中第二篇第二章第二節為《九品中正》。

同月,呂思勉先生遺著整理小組出版《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一書,其中丙帙《魏晉南北朝》部分收有《考績之法》上下、《才不中器》、《訪問》、《山濤》、《限年入仕》、《九品官人之始》、《九品中正》、《中正非官》等條。

10月,越智重明出版《魏晉南朝の貴族制》(研文出版,1982年)一書,其中第二章為《曹氏政權と九品官人法》。

12月,川勝義雄出版《六朝貴族制社會の研究》(巖波書店,1982年)一書,其中第三章為《魏·西晉の貴族層と鄉論》。

 

1983

劉訪師發表《九品中正制》,刊《重慶師院學報》,1983年第1期。

周一良發表《兩晉南朝的清議》,刊《魏晉隋唐史論集》第二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4月,韓國磐出版《魏晉南北朝史綱》(人民出版社,1983年)一書,其中第一章第一節有《曹魏政權的建立及其政治措施》,包含關於九品中正制的內容。

8月,萬繩楠出版《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一書,其中第五章第二節有《九品官人法和才性、儒道同異的爭論》,第六章第一節有《選舉制度和職官制度》,第十一章第三節有《南朝選舉制度的變革》。

 

1984

胡寶國以《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取得北京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導師周一良。

中村圭爾發表《九品官人法における郷品について》,刊《人文研究》,第36卷第9號,1984年。

 

1985

3月,周一良出版《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中華書局,1985年)一書,其中有《相輩與清談》、《七第與六品》、《北朝之中正》等條與九品中正制有關。

沈任遠發表《鄉舉裡選與九品中正》,刊《銘傳學報》,第22期,1985年3月。

汪徵魯發表《略論「九品中正制」在兩晉選官實踐中的地位與作用》,刊《學術月刊》,1985年第6期。

10月,越智重明出版《魏晉南朝の人と社會》(研文出版,1985年)一書,其中第一章為《陳群·司馬懿と鄉論》。

 

1986

葭森健介發表《魏晉革命前夜の政界:曹爽政権と州大中正設置問題》,刊《史學雜誌》,第95卷第1號,1986年1月。

張旭華發表《曹操用人「核之鄉閭」試釋》,刊《鄭州大學學報》,1986年第1期。

羅新本發表《兩晉南朝入仕道路研究之一——兩晉南朝的「直接入仕」》,刊《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4期。

逯欽立發表《魏晉的清談任達與九品中正制》,刊《東北師大學報》,1986年第5期。

耿昇翻譯侯思孟1957年文章,題《「九品中正」考》,收入李範文主編《國外中國學研究譯叢》,第1輯,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987

2月,李則芬出版《兩晉南北朝歷史論文集》全三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其中冊有《九品中正制度》一文。

胡寶國發表《魏西晉時代的九品中正制》,刊《北京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

胡寶國發表《東晉南朝時代的九品中正制》,刊《中國史研究》,1987年第4期。

陳琳國發表《兩晉九品中正制與選官制度》,刊《歷史研究》,1987年第3期。

甘芳蘭發表《曹魏九品官人法的研究》,刊(臺)《史學會刊》,第14期,1987年6月。

 

1988

胡寶國發表《關於九品中正制的幾點意見》,刊《歷史研究》,1988年第1期。

閻步克發表《從任官及鄉品看魏晉秀孝察舉之地位》,《北京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

張旭華發表《試論國子學的創立與西晉門閥士族的形成》,刊《鄭州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1989

方北辰發表《釋九品中正制度之一品虛設問題》,刊《許昌學院學報》,1989年第1期。

楊希珍發表《北魏的中正選官制度》,刊《山東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蕭少秋發表《淺談九品中正制》,刊《黨校論壇》,1989年第4期。

汪徵魯以《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系統)研究》取得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指導老師寧可。此文不久呈閱毛漢光,毛為撰寫《汪著〈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系統)研究〉綜評》一文。

張旭華發表《北魏州中正在定姓族中的地位與作用——兼論孝文帝定姓族的意義》,刊《鄭州大學學報》,1989年第6期。後收入氏著《九品中正制略論稿》時改題《北魏中正職權的擴大與分定姓族》。

吳慧蓮發表《九品官人法——魏晉南北朝時期選用官吏的方式》,刊(臺)《國文天地》,第5卷第7期,1989年12月。

 

1990

侯紹文發表《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刊(臺)《人事行政》,第92期,1990年2月。

吳慧蓮以《六朝時期的選任制度》取得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導師鄭欽仁。

汪徵魯發表《中國古代選官系統及其演化析論》,刊《學術月刊》,1990年第4期。

陳長琦發表《魏晉南朝的資品與官品》,刊《歷史研究》,1990年第6期。

 

1991

張旭華發表《西魏、北周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及其作用》,刊《北朝研究》,1991年上半年刊。

張旭華發表《關於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幾個問題》,刊《鄭州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

張旭華發表《略論兩晉時期的司徒府典選》,刊《許昌師專學報》,1991年第3期。

 

1992

1月,陳長琦出版《兩晉南朝政治史稿》(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一書,其中第四章第四節為《世族把持下的九品官人法——資品與官品間聯繫的考察》。

汪廷奎發表《九品中正制對嶺南文化的消極作用》,刊《廣東史志》,1992年第1期。

張旭華發表《從孝文帝清定流品看北魏官職之清濁》,刊《北朝研究》,1992年第1期。

12月,唐長孺出版《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和前期的變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一書,其中第二章第二節為《九品中正制與門閥制度的形成》。

 

1993

張旭華發表《關於東晉南朝清議的幾個問題——與周一良先生商榷》,刊《鄭州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

張旭華發表《談談南朝清議的發展演變》,刊《文史哲》,1993年第3期。

張旭華發表《梁代無中正說辨析——與萬繩楠先生商榷》,刊《許昌學院學報》,1993年第3期。

佐藤達郎發表《曹魏文·明帝期の政界と名族層の動向——陳群·司馬懿を中心に》,刊《東洋史研究》,第52卷第1期,1993年6月。

吳慧蓮發表《曹魏的考課法與魏晉革命》,刊《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21期,1993年。

 

1994

張旭華發表《試論北魏的九流三清與官職清濁》,刊《鄭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遊為民發表《九品中正制創立原因辨析》,刊《貴州文史叢刊》,1994年第2期。

張旭華發表《魏晉時期的上品與起家官品》,刊《歷史研究》,1994年第3期。

張旭華發表《蕭粱經學生策試入仕制度考述》,刊《史學月刊》,1994年第6期。

石榮倫發表《九品中正制二題》,刊《連雲港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

 

1995

1月,汪徵魯出版《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一書,其中上編第六章為《九品中正體制》,下編乙為《兩晉南北朝時期各類型中正狀況定量分析表》。

張旭華發表《蕭粱官品、官班制度考略》,刊《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2期。

張旭華發表《論魏晉時期的清途與非清途兩大任官體系》,1995年第4期。

範子燁發表《論中國古代的「九品文化」》,《求是學刊》,1995年第4期。

9月1-4日,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五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湖北襄樊召開,張旭華提交《南朝勳品制度試釋》一文。後刊《魏晉南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五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陳長琦發表《魏晉九品官人法再探討》,刊《歷史研究》,1995年第6期。

草野靖發表《魏晉の九品官人法》,刊《福岡大學人文論叢》,第27卷第3號,1995年12月。

川合安發表《九品官人法創設の背景について》,刊《古代文化》,第47卷第6號,1995年。

12月,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其中乙編第一章第四節中有《九品中正制和封國制》,丙編第三章為《門閥制度》。

 

1996

吳霓發表《論魏晉九品中正制與私學的關係》,刊《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1997

石榮倫發表《九品中正制二題》,刊《江海學刊》,1997年第3期。

毛漢光發表《中國中古政治史研究的新收穫——汪徵魯著〈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系統)研究〉綜評》,刊《歷史研究》,1997年第3期。

中村圭爾發表《六朝貴族制と官僚制》,刊《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史の基本問題》(汲古書院,1997年6月)。

 

1998

尚志邁發表《「九品中正制」稱謂辨析》,刊《張家口師專學報》,1998年第1期。

張旭華發表《南朝九品中正制的發展演變及其作用》,刊《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2期。

謝佳能發表《論我國封建社會的人才選拔制度——察舉、九品中正、科舉的合理內核》,刊《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

馮濟泉發表《漢魏六朝的選官制度》,刊《貴州文史叢刊》,1998年第4期。

9月6-10日,六朝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六屆年會在南京召開,張旭華提交《兩晉時期的「資品」與官職升遷制度》一文。後刊《東南文化》,1998年增刊2,即《六朝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六屆年會論文集》。

胡寶國發表《必然的走向:九品中正制》,刊《文史知識》,1998年第11期。

佐藤達郎發表會議論文摘要《九品官人法成立の再檢討》,刊《東洋史研究》,第57卷第3號,1998年12月。

 

1999

3月,閻步克出版《察舉制度變遷史稿》(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一書,其中第八章為《察舉制與九品中正制》。

葭森健介發表《西晉における吏部官僚:西晉期における政治動向と吏部人事》,刊《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第23期,1999年3月。

趙昆生發表《九品中正制與西晉初期政治》,刊《重慶師院學報》,1999年第1期。

陳長琦發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評汪徵魯著〈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研究〉》,刊《福建論壇》,1999年第4期。

武沐發表《對九品中正制讓步之說的置疑》,刊《甘肅理論學刊》,1999年第5期。

張旭華發表《試論西晉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刊《鄭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

景有泉發表《近年來九品中正制研究綜述》,刊《中國史研究動態》,1999年第8期。

 

2000

馬志冰發表《從魏晉之際官僚貴族世襲特權的法律化制度化看士族門閥制度的確立》,刊《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春之卷。

李昭毅以《魏西晉選舉制度、問題與對策之研究》取得臺灣中正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導師雷家驥。

于濤發表《東曹、魏尚書的選舉與中正的形成》,刊《文史哲》,2000年第6期。

7月,熊德基出版《六朝史考實》(中華書局,2007年)一書,其中有《九品中正制考實》一文;後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古史文存·秦漢魏晉南北朝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2001

張旭華發表《東吳九品中正制初探》,刊《鄭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張旭華發表《魏晉九品中正制名例考辨》,刊《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2期。

張旭華發表《漢末東吳時期的江南名士清議》,刊《江海學刊》,2001年第2期。

張旭華發表《略論西魏、北周的九品中正制》,收入鄭州大學歷史研究所編《高敏先生七十華誕紀念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範志軍發表《從劉毅論「九品有八損疏」看九品中正制的流弊》,刊《濮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張叔寧發表《士族門閥政治與九品中正制》,刊《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王仕舉發表《九品中正制再探》,刊《重慶師院學報》,2001年第4期;又刊《中國文化月刊》,第256期,2001年7月。

李昭毅發表《魏明帝時期人事結構、人事政策與政局變化》,刊《中正歷史學刊》,第4期,2001年9月。

羅新本發表《蜀漢秀才孝廉察舉考略》,刊《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

 

2002

2月,閻步克出版《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2年)一書。

渡邊義浩發表《九品中正制度における『孝』》,刊《大東文化大學漢學會誌》,第41號,2002年3月。

中村圭爾發表《「風聞」の世界——六朝における世論と體制》,刊《東洋史研究》,第61卷第1號,2002年6月。

張旭華發表《北齊流內比視官分類考述》上、下篇,分別刊於《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3、4期。

張旭華發表《吳簡「戶調分為九品收物」的借鑒與創新》,刊《許昌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

福原啟郎發表《魏晉時代における九品中正制批判の議論に関する考察 訳注篇》,刊《京都外國語大學研究論叢》,第59號,2002年9月。

 

2003

李昭毅發表《從漢末西晉清議質變與禮的法制化看九品官人法的精神轉變》,刊《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1期,2003年3月。

李昭毅發表《從西晉選舉問題看九品官人法的精神轉變》,刊《中國中古史研究》,第2期,2003年4月。

胡舒雲發表《「九品官人法」名稱考辨》,刊《求是學刊》,2003年第2期。

胡舒雲發表《「九品官人法」性質辨析》,刊《東北師大學報》,2003年第6期。

張旭華發表《後趙九品中正制雜考》,刊《許昌師院學報》,2003年第6期。

7月,張海鵬主編《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第一卷《先秦至南北朝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一書出版,其中第三編第一、二、三章皆有與九品中正制相關史料存錄。

9月,胡舒雲出版《九品官人法考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一書。

 

2004

陶新華發表《北魏後期的中正制新論》,刊《歷史教學》,2004年第1期。

胡舒雲發表《中國古代選舉制度發展的基本趨向》,刊《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張旭華發表《北魏中央與地方中正組織的分張及其意義》,刊《鄭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王東洋以《魏晉北朝考課制度探討》取得鄭州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導師張旭華。其中第五部分為《九品中正制——一種特殊的考課形式》。

範兆飛以《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研究》取得山西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導師李書吉。

10月22-24日,社會與國家關係視野下的漢唐歷史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華東師範大學召開,張旭華提交《北魏中正職權考略》一文。後刊《社會與國家關係視野下的漢唐歷史變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同時,福原啟郎提交《魏晉時代言及九品中正制度的論述特徵》一文,後亦刊於該書。

10月,張旭華出版《九品中正制略論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一書。收錄九品中正制相關論文20篇,其中未刊稿三篇:《魏晉時期的下品與任職官品之關係》、《試論晉代九品中正制主導地位的確立》、《東魏、北齊九品中正制述論》。

胡舒雲、李晨光發表《「九品官人法」中的「中正」》,刊《史學月刊》,2004年第10期。

李海林發表《淺談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之差異》,刊《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範兆飛發表《論北魏中正身世的變遷》,刊《滄桑》,2004年增刊。

 

2005

胡克森發表《九品中正制度再評價》,刊《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王鏗發表《山簡鄉品考——以〈北堂書鈔〉版本異文為線索》,刊《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3期。

陳長琦發表《魏晉九品官人法釋疑》,刊《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6期。

吳擎華、何潔發表《論南朝中正品第與吏部銓選的關係》,刊《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11期。

川合安發表《門地二品について》,刊《集刊東洋學》,第94期,2005年。

 

2006

姚培鋒、齊陳駿發表《魏晉南北朝選舉用人制度述論》,刊《蘭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陳金鳳、方潛龍發表《魏晉南朝九品中正制與皇權政治》,刊《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楊映琳發表《九品中正制名稱的由來及其演變——兼與張旭華、閻步克兩先生商榷》,刊《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吳擎華發表《從南朝中正的地位看中正品第與吏部銓選的關係》,刊《南都學壇》,2006年第5期。

張旭華發表《〈魏官品〉產生時間及相關問題試釋——兼論官品制度創立於曹魏初年》,刊《鄭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王春雨發表《「周處自新」與世族門閥、鄉品擇士》,刊《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第5期。

4月8日,1-6世紀中國北方邊疆·民族·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吉林大學召開,張旭華提交《前燕、前秦、南燕九品中正制拾零》一文。後刊《「1-6世紀中國北方邊疆·民族·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8年。

 

2007

何銀發發表《九品官人法建立讓步之說之質疑》,刊《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10月19-21日,魏晉南北朝史國際學術討論會暨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在武漢大學召開,張旭華提交《九品中正制性質芻議》一文。後刊《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楊璐發表《皇權與士權消長中的九品中正制度》,刊《滄桑》,2007年第5期。

王曉毅發表《曹魏九品中正制的歷史真相》,刊《文史哲》,2007年第6期。

王曉毅發表《〈人物誌〉形成的政治文化背景》,刊《東嶽論叢》,2007年第6期。

舉人發表《九品中正制創立的時間》,刊《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韓昇發表《宮崎市定和〈九品官人法的研究〉》,刊《學術研究》,2007年第9期;又刊《文史知識》,2007年第12期。

 

2008

楊璐以《皇權與士權消長中的九品中正制度研究》取得山西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導師衛廣來。

洪然升以《六朝「文士/文藝」品鑒論》取得臺灣成功大學博士學位,導師陳昌明。

3月,韓昇、劉建英翻譯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中華書局,2008年)一書出版。

王珺節譯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の研究》中胥吏部分,發表譯稿《關於胥吏——〈九品官人法の研究〉(節譯)》,刊《南都學壇》,2008年第3期。

李俊恆發表《曹操用人之道與曹魏「九品官人法」的關係》,《南都學壇》,2008年第4期。

張旭華發表《漢末襄陽名士清議》,刊《襄樊學院學報》,2008年第10期。

張旭華發表《曹魏九品中正制再探討——與王曉毅先生商榷》,刊《文史哲》,2008年第6期。

 

2009

單明星以《探析九品中正制》取得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導師呂志興。

黃緣逢以《魏晉人品論——以〈世說新語〉為考察中心》取得臺灣玄奘大學碩士學位,導師柯金虎。其中第四章第三節為《曹魏九品中正法》。

仇鹿鳴發表《〈司馬芳殘碑〉補釋——以中正成立的年代為中心》,刊《史林》,2009年第1期。

韋衝發表《由亂世之教育看九品中正制》,刊《江蘇工業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陳長琦發表《兩晉南朝的賜位制度》,刊《史學月刊》,2009年第3期。

張旭華發表《隋及唐初九品中正制的廢除》,刊《史學月刊》,2009年第8期。

張旭華發表《魏晉南北朝皇帝徵召制度述略》,刊《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

川合安發表《書評  張旭華著『九品中正制略論稿』》,刊《集刊東洋學》,第101期,2009年。

渡邊義浩發表《『山公啟事』にみえる貴族の自立性》,刊《中國文化》,第67期,2009年。

 

2010

張旭華發表《名稱與內涵——簡評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刊《史林》,2010年第1期。

王曉毅發表《再論曹魏九品中正制的歷史真相》,刊《文史哲》,2010年第2期。

 

2011

郭明富以《論九品中正制及其對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啟示》取得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導師劉遠碧。

李毅婷發表《20世紀以來九品中正制研究綜述》,刊《中國史研究動態》,2011年第1期。

王明前發表《從「唯才是舉」到九品中正——魏晉之際的「才」、「德」之辯》,刊《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10月18-21日,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山西大學召開,王東洋提交《從中正與吏部之關係看九品中正制之考課功能》一文,後刊《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嶽文藝出版社,2012年。

11月,張旭華出版《魏晉南北朝官制論集》(大象出版社,2011年)一書,內分職官制度、選官制度(上)、選官制度(下)三大類,其中第二類專論九品中正制,凡八篇。未刊稿有《九品中正制的發展演變與歷史分期》。

張旭華發表《兩晉時期的喪禮實踐與中正清議》,刊《史學月刊》,2011年第12期。

張旭華發表《關於九品中正制「九品」等級的一點意見》,刊《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7輯,2011年12月。

周健發表《中正官的設置和稱謂》,亦刊同期。

 

2012

趙宏偉以《九品官人法評述》取得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導師袁春蘭。

徐正林發表《中國古代三種考試制度變遷之動力探究——基於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的分析》,刊《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段銳超發表《十六國北朝九品中正制的發展演變》,刊《北華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胡鴻發表《北魏初期的爵本位社會及其歷史書寫——以〈魏書·官氏志〉為中心》,刊《歷史研究》,2012年第4期。

李濟滄發表《九品官人法中的鄉品稱謂考論》,刊《江海學刊》,2012年第6期。

 

2013

楊恩玉發表《蕭梁官班制淵源考辨》,刊《歷史研究》,2013年第4期。

陳澤萍發表《試論九品中正制創立的原因》,刊《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

吉素麗發表《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流弊及其原因分析》,刊《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9期。

李佳靜發表《九品中正制與魏晉南北朝人物品評的發展》,刊《大眾文藝》,2013年第20期。

 

2014

崔亞鵬以《關於九品中正制的幾個問題研究》取得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導師李濟滄。

徐鵬以《西魏北周官員選任與督課述論》取得揚州大學碩士學位,導師王永平。

王東洋發表《論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與考課制之關係》,刊《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陳焱發表《清談與獵官——對〈九品官人法研究〉的一個商榷》,刊《理論界》,2014年第2期。

梁健發表《魏官品令考》,刊《蘇州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

黃壽成發表《北周政權是否實行九品中正制?》,刊《文史哲》,2014年第4期。

 

2015

1月,張旭華出版《九品中正制研究》(中華書局,2015年)一書。

郝虹發表《德與才的較量:從「唯才是舉令」到九品中正制》,刊《孔子研究》,2015年第1期。

劉軍發表《論北朝官品序列中的「五品」界線》,刊《史學集刊》,2015年第2期。

黃壽成發表《北齊政權選官制度辨析》,刊《廈門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

 

2016

過超以《北朝九品中正制度研究三題》取得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導師李濟滄。

李濟滄發表《六朝貴族的自律性問題——以九品官人法中鄉品與官品、官職的對應關係為中心》,刊《文史哲》,2016年第4期。

黃壽成發表《北周政權察舉制度考釋》,刊《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6年第5期。

洪衛中發表《魏晉政權的演變與潁川地區士族及人才的發展——兼論九品中正制的影響》,刊《江漢論壇》,2016年第10期。

10月,陳長琦出版《官品的起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一書。

 

2012年10月初稿於滬上武川居

2017年05月增補於長安無名堂

 

相關焦點

  • 九品中正制
    是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採納陳群的意見。曹丕篡漢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書陳群制定。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        【設置方法】  以魏晉之制為例,其主要內容為:   先在各郡設置中正,稍後又在各州設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當,且多由現任中央官員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
  • 九品中正制是什麼制度 九品中正制創立背景及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由地方察舉孝廉、秀才的做法未廢,但主要的選官制度卻是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早在東漢末年,曹操就曾提出「惟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曹丕稱帝後,於公元220年採用屬下陳群的建議,正式制定了九品中正制。
  • 九品中正制的來源
    曹丕稱帝後採納了吏部尚書陳群建議,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具體辦法是在州郡設立"中正」、由中央將賢有識鑑的官員依照他們所屬的籍貫兼任。中正的職責是考察本地的土人,根據他的家世、德行和才能定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並寫出評語上報朝廷、朝廷在選任官吏的時候,主要依據中正對士人評定的品級、授予相應的官職。
  • 第14 九品中正制
    學者觀點陳金鳳:九品中正制肇始於曹魏,發展、成熟於兩晉,延及南北朝,消亡於隋朝。九品官人法乃至九品中正制主要是曹氏基於現實重振皇權需要的結果。一方面,九品中正制是為了糾正東漢後期以來選拔人才的流弊和曹操「唯才是舉」政策的偏差。虛偽的德才標準也是與現實的社會政治要求不相符。
  •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九品中正制其實是在世家大族的範圍內,按漢魏、魏晉易代的貢獻,重新分配官品等政治資源。西晉品官佔田蔭客制進一步按官品分配經濟權益。九品中正制還在順應士林輿論的基礎上將清議納入體制,並與選官相配合。藉助於以九品中正制為核心的門閥制度,魏晉將王朝權威與制度性權力植根於社會之中,完成對統治基礎的培育。
  • 話說九品中正制
    那麼今天我們就繼續來嘮一嘮,中國古代史中的第二種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幾乎通行於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直到隋朝年間被隋文帝廢除並開啟科舉制的雛形,在這裡我們就不過多講。它的具體做法是:在各州郡設置中正官,這個職位一般都由本籍人並在中央朝廷任職的官員兼任,負責察訪、品評本州郡的士人,按照家族門第的高下,本人德行的好壞,以及實際才能來評定士人的品級、等級。
  • 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
    公元220年,曹魏政權建立前夕,魏王曹丕為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接受潁川士族尚書陳群的建議,開始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它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是中國古代三大選官制度之一。漢代選官採用「察舉制」和「徵辟制」。「察舉」是一種推舉人才的方法。
  • 魏晉南北朝之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之科舉,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也隨著門閥制度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終被廢除,這期間該制度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上計制」,年終考績制度,是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報施政情況,作為官吏考課依據的制度。始於戰國,計指「計書」,即統計的簿冊。統計的範圍包括倉庫存糧數,墾田和賦稅數,戶口數以及治安情況。
  • 九品中正制的誕生:進步還是退步?
    這個時候,出身中原名門的昌武亭侯、尚書陳群提出了「九品中正法」,建議改革官員人事制度。這項制度一經提出,立刻獲得了世族大家的一片讚賞之聲。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一項什麼制度呢?九品中正制的關鍵詞,或者說主要內容有兩項。第一,九品。就是綜合考量天下士人的德才、門第,評定人才的等級,共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 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丨2020
    曹丕在稱帝前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主要內容為:在州、郡設置中正,來品評人物,作出「品」「狀」,共分九品。中正再將「品」「狀」上報中央,作為選拔官吏的根據。中正品評人物,最初重視才德,後來卻更重視家世,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
  • 2020丨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
    曹丕在稱帝前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主要內容為:在州、郡設置中正,來品評人物,作出「品」「狀」,共分九品。中正再將「品」「狀」上報中央,作為選拔官吏的根據。中正品評人物,最初重視才德,後來卻更重視家世,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
  • 魏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在古代,知名度最高的選官制度是科舉制,讀書人通過參加朝廷舉辦的考試,擁有晉身為士大夫階層的機會。科舉制度始於隋唐,延續了1000多年,但在此之前的讀書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在西漢時期為了緩和各個階層之間的矛盾,官員除了世襲任用之外還多了察舉制。
  • 九品中正制對各個朝代的影響,為何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今天筆者就帶你走進九品中正制的世界。司馬篡魏兩晉時期,由於政權由以司馬氏核心的世家所篡奪,司馬氏只能完善鞏固九品中正制,以此維護新興政權,因而九品中正制在西晉被完善成最終形態,門閥成為統治階層以下的主要力量。
  • 「趣」看歷史 | 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
    曹丕在稱帝前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主要內容為:在州、郡設置中正,來品評人物,作出「品」「狀」,共分九品。中正再將「品」「狀」上報中央,作為選拔官吏的根據。中正品評人物,最初重視才德,後來卻更重視家世,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
  • 九品中正制:為何從社會前進的助力演變成了阻礙?
    在選拔合適官吏這一方面,我國古代曾先後出現過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制度,而其中的九品中正制是由魏文帝曹丕所推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作為了主要的選官方式。
  • 魏晉時期選官制度:曹魏興盛原因與九品中正制的發展
    (一)九品中正制的特點 九品中正制度,由曹魏名臣陳群率先提出。《傅子》記載:"魏司空陳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中正官又分郡中正與州中正,作為基層的郡中正首先出現,但隨著地方勢力擴大,州中正也隨之出現。《魏略·吉茂傳》記載:"先時國家始制九品,各使諸郡選置中正。" 由此可見,郡中正最初由各郡長官推薦出任;不過到晉朝以後,郡中正又逐漸轉為朝中司徒選授。 (二)九品中正制的運轉 中正官選拔人才時,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查明薄世。
  • 九品中正制,為朝廷選拔了大量人才,卻為後人詬病
    魏晉南北朝時期,比較火熱的人才選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也確實為朝廷選拔了不少人才,使得朝廷有人可用。這種制度就是在一定時期內,各地方州郡通過推舉出德才兼備的官員或者名士,來當任人才選拔的官員。這種州郡的選拔官員叫大中正,還有地方的選拔官員稱為中正和小中正。
  • 延續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科舉制確立後,為何就徹底下架了?
    殊不知,科舉制的選官制度只是隋唐之後發展起來的,在那之前,朝廷選拔人才是按照「九品中正制」來規定標準和完成的,而九品中正制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隨著後來南北朝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九品中正制從曹魏開始延續到隋唐科舉制的確立,中間所經歷的時間也就四百年之久。
  • 朝堂全是關係戶,寒門弟子無出頭之日,九品中正制害人不淺
    魏晉南北朝時期將它作為主要的選舉制度,對於各個朝代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到了隋朝,隋煬帝發現了其中的弊端,便嘗試改良,直至唐朝才徹底棄用這一制度,改為科舉制。那么九品中正制是憑藉什麼樣的優勢被使用了這麼長時間,又是由於怎樣的弊端被歷史所遺棄呢?
  • 從九品中正制,淺談魏晉時期人才的選拔任用發生了哪些改變
    這樣很難再實行察舉制,況且地方上也是一片混亂,原有的鄉村甲制也無法進行,舉孝廉更是無法實施,人才的任用已經出現危機。尤其是當時的重武輕文,讓地方的世家大族很是不滿。在此關鍵時刻,曹丕採取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更好的緩解了當時的矛盾,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九品中正制在選拔人才上更有優勢。上文提到了大中正和小中正如何產生,那麼中正如何選拔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