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總統大選,美國政局出現了高度兩極分化現象。各種陰謀論甚囂塵上,在政界和民間迅速傳播。
早在大選前的9月底,《紐約時報》專欄作家、3次普立茲獎獲得者託馬斯·弗裡德曼就表示,擔心美國正處在「潛在的第二次內戰」邊緣,他說,「我以報導黎巴嫩歷史上第二次內戰,開啟了我的記者職業生涯。我很害怕以報導美國歷史上可能發生的第二次內戰,來結束自己的記者生涯。」
弗裡德曼(右)接受CNN採訪 視頻截圖
這讓很多美國人對「第二次內戰」的擔心增加了很多。
事實上,美國短短兩百多年的歷史,已經發生過很多次各種級別的社會撕裂和族群撕裂,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構建了現代美國的政治基礎。可以說任何一項政策的出臺,都有獲益的一方和失意的一方,但因無法調和最後發展成大規模內戰的,其實也就南北戰爭一次。
讓人欣慰的是,目前的危機跟當時比,只是小巫見大巫。
一場起因爭議可能最多的戰爭
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最血腥的一頁,也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大規模內戰,戰爭持續了4年多,超過300萬人參戰,62萬士兵死亡(約為美軍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時陣亡將士的總和)。
關於南北戰爭的成因,後世有許多爭論,迄今不休。但無論各派解釋有多殊異,舉凡奴隸制存廢、州權、經濟衝突、價值衝突等等,唯一不能否定的,即美國的主權與領土統一在此戰得到徹底鞏固,對時任總統林肯來說這始終是首要之務。
美國自1776年獨立之後,南北兩方就開始沿著不同的路線發展。
從1820年起,北方和中部各州開始進行工業革命,到19世紀50年代左右正式完成。而南方地區的路線,依然是傳統的種植園黑人奴隸制度。
二者矛盾一直都有。北方的經濟模式是工商業,政治態度是加強中央集權(有助於統一國內市場,政府還可以通過關稅壁壘和財政補貼扶持工商業發展),搞精英政治。南方則是以種植業為主,不希望有強勢政府和強大的軍隊(對於他們只意味著賦稅)。
當美國國土擴張完畢,矛盾就越來越明面了。當時美國正向西部拓展,南北爭奪激烈,都想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北美秩序。矛盾一:新併入的州算是蓄奴州還是自由州?最後的蛋糕該由誰吃;矛盾二:關稅問題,北方要搞產業升級,為避免歐洲廉價品的衝擊,要求政府提高關稅,但南方種植業作物多數是銷往歐洲,萬一歐洲以高關稅回敬美國,南方派會吃虧。
1860年林肯就任總統時,矛盾終於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1861年,美國南部各州宣布退出聯邦,組織起了「南部聯盟」。4月15日,林肯政府發布了討伐令,統一的美國頓時陷入內戰,南北戰爭爆發。
林肯本身厭惡奴隸制,但不願在法制上太快廢除,以免激起南方的反彈,因此他反對廢止1850年通過的《逃奴法案》;在1858年競選參議員時,也曾一面向芝加哥人說道「所有人生而平等」,一面卻向查爾斯頓居民宣稱:「我從來不贊成白人和黑人以任何方式獲得社會和政治上的平等,我從來不贊成給黑人投票權……我贊成將高人一等的地位給予白人」。
也因這種「靈活」的溫和立場,林肯被共和黨推選出來競選總統,共和黨認為此人應能緩和南方獨立的念頭,但南方州依舊警告林肯一旦當選將脫離聯邦。故林肯勝選後,立刻發表演說安撫南方:「我無意直接或間接地在有蓄奴制的州裡幹預蓄奴制度。我相信我沒有這樣做的合法權力,而且我也沒有這樣做的意願」,同時強調美國的不可分割:「我認為這些州所組成的聯邦是永久性的……任何州均不得僅由自己動議,即可合法脫離聯邦……我認為依照憲法與法律,聯邦是不可分裂的;我將盡我所能,務使聯邦法律在所有各州得到忠實貫徹,這是憲法本身明文規定責成我這樣做的」。
因此當南方州執意自組「美利堅聯盟國」後,林肯立刻認定這是反叛,並繞過國會授權逕自派軍平亂,同時其呼籲人民參軍的理由也是維護聯邦而非廢奴。
美國國會於1861年8月通過《沒收法案》,允許向聯盟軍作戰的黑奴可獲得自由時,林肯便表示反對,他認為這很可能激使未加入美利堅聯盟的肯塔基、馬裡蘭、德拉瓦、密蘇裡等四個蓄奴州也跟著脫離。而當林肯聞知聯邦軍將領弗裡蒙特在密蘇裡州沒收叛亂者財產並釋放黑奴後,也立刻解除其兵權。廢奴主義者對林肯的行為頗不諒解,《紐約論壇報》創辦者格裡利還寫信質問道「您已經過多地被議會中那些來自邊境地區蓄奴州的政客們所左右」。
不過林肯回信辯稱:「我的最高目標既非挽救奴隸制度,亦非摧毀奴隸制度,而是拯救聯邦。如果無須解放一個奴隸就能拯救聯邦,那麼我將不會解放一個奴隸;如果必得解放所有奴隸方能拯救聯邦,那麼我將會解放所有奴隸……如果說我對奴隸制和黑人做了什麼,那是因為它有助於拯救聯邦」。這更是清晰地表達:廢奴與否僅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手段,後者才是戰爭的起因與目的。
林肯
也正因如此,林肯在廢奴的腳步上一直前進得很慢,甚至起初還不肯同意黑人加入聯邦軍隊,以免傷害白人士兵的自尊。
重新梳理這段歷史,就能解釋何以直到1863年1月1日林肯才公布實施《解放奴隸宣言》,且僅宣告叛亂州的奴隸可得自由,同時又允許叛亂州在百日內若放下叛旗將可保留原有制度,直到1865年12月美國憲法通過第13條修正案後才正式全面廢奴。
林肯對此直言不諱地承認:「解放奴隸會給我們帶來在南方土地上生長起來的20 萬人,它還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東西,也使敵人減少同樣多的東西。」彰顯唯有解放黑奴可幫助聯邦打贏戰爭後,林肯才願意促成。同時他又留下後路讓叛亂州歸附並安撫蓄奴的前述四州,就是要儘可能以最低成本加速國家統一,而非徹底顛覆改造南方的社會制度與生產方式。
南北戰爭結束後,400萬奴隸雖然獲得了自由,但處境跟戰前沒什麼區別。絕大部分人還是繼續在南方的種植園中廉價勞動。而名義上自由帶來的選舉權,也被南方立法變相剝奪了。
美國黑人真正獲得選舉權,是得益於1964年的民權法案,這距離南北戰爭開打都100年了。而這一法案的成因呢,則是美國黑人長期處於社會底層,生活困苦,失業率高,所以二戰時很多黑人參軍。二戰結束後,大量的退役黑人成為一個有力的群體,誰也不能忽視他們的地位,這才有了後來風起雲湧的黑人運動,進而出現了民權法案。
歷史學家克羅齊在其著作《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中指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150多年來,美國關於南北戰爭的討論從沒間斷過,看法也一直在變。但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歷史上沒有一場大規模戰爭,是因為愛和正義打起來的,所有流血衝突的背後,都是利益。刻意模糊最重要衝突因素的,要麼是無知,要麼就是別有用心。
一場不值得慶祝的戰爭
雖然南北戰爭不僅使美國避免了被分裂,推進了政治體制的不斷完善,掃除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障礙,為美國之後的崛起提供了堅實經濟基礎,但相比於獨立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流行文化中對南北戰爭的描述只佔很小的篇幅。
無論是勝利的一方還是失敗的一方,都不願對一場「自相殘殺」的內戰做過多的渲染。
美聯邦有一位叫羅伯特·李的大將軍,聽到討伐令時,頓時淚流滿面。他怎麼都沒有想到自己的國家會陷入到需要戰爭來維護統一的地步。作為名將,他很快被委任為聯邦軍司令,以平定南方叛亂各州。而他的故鄉就在南方的叛亂州——維吉尼亞。他是一名能徵善戰的將軍,但他無法率領自己的軍隊去屠殺自己的同胞和鄉親。
羅伯特斷然回絕了這個重要任命,憤然辭職回到維吉尼亞,以此抗議政府通過武力來解決問題。他在辭職信上悲愴地寫道:「我一直無法下定決心舉起我的手來反對我的本州島、我的親戚、我的孩子們和我的家人。因此,我辭去了軍隊職務。我真誠地希望:除非為了保衛我的維吉尼亞,我將永遠不必拔出我的劍。」
最終,羅伯特統帥的南方部隊抵擋不住精銳的聯邦軍隊的猛烈打擊,只好向聯邦軍隊的首領格蘭特將軍投降。而格蘭特將軍亦敬重這位偉大的將軍,親手寫下一份「無比寬鬆」的投降條件:軍官和士兵經宣誓後予以釋放,交出武器和作戰物資,軍官隨身武器不在此列。
決戰過後,獲勝的聯邦軍隊無不歡欣鼓舞,格蘭特將軍對戰士們說:「這場勝利沒有什麼值得我們慶祝的,戰士們,因為戰爭結束了,叛亂者重新成為了我們的同胞。」他的話音剛落,所有的人都靜默了。
今天我們面對複雜多變和多重衝突的世界局勢,回看美國南北戰爭,以之為鑑,或許會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編輯:馬小閒
小編碼字不容易
喜歡就請點個【在看】吧
如轉載請註明來源版權,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轉載請註明來源:東方文化雜誌(ID:dfwh-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