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寓言故事,講的是有個圓被切去了很大一塊,它想讓自己恢復完整,於是四處尋覓失落的部分。
因為它殘缺不全,只能慢慢滾動,所以能在路上欣賞鮮花,能和毛毛蟲聊天,享受陽光。
一路上,它找到了各種不同的碎片,但都不合適自己,所以,它只能把那些碎片丟在路邊,繼續往前尋找。
有一天,這個殘缺的圓終於找到了一塊非常適合自己的碎片,它很開心,趕忙把它拼上,拼上後,它開始滾動起來。
由於這塊碎片很合適,使殘缺的圓成為了一個完整的圓,圓開始滾得很快。
在快速的滾動下,它看到的世界與之前看到的完全不同。它看不清路過的景色,和小動物聊天更不可能,它甚至因為滾得太快有些天旋地轉的感覺。
後來圓停止了滾動,為了欣賞沿途的美景,為了和小動物聊聊天,它把補上的碎片又丟在了路邊,變回了原來那個殘缺的圓。從某種意義上看,缺陷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人人都有。
然而,面對缺陷,大多數人的反應都是去掩飾,而袒露缺陷則是需要勇氣的。臺灣著名畫家劉墉在教學生畫國畫的時候,經常發現有些學生極力掩飾自己作品中的缺點,有時有學生認為畫得一般,乾脆就不拿出來了。
遇到這種情況,劉墉會對他們說:「初學畫畫總免不了有缺點,否則你們也就不必學了!這就像去找醫生看病,是因為身體有不適的地方,看醫生時每個病人都要把自己的病症說出來,以便醫生診斷。而你們學畫畫,交作業給老師,則是希望老師發現問題並加以指正,所以,有問題,畫得不好,你們又何必極力掩飾呢?」
是的,我們應該明白,有缺陷並不是一件壞事,那些認為自身條件已經足夠好,以至於無可挑剔、不必改變現狀的人,往往是缺乏進取心,缺少超越自我、追求成功的人。相反,承認自己的缺陷,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可以使自己處在一種清醒的狀態,遇事也容易做出比較理智的判斷。
西方有位哲學大家說:「在人世間,人是註定要與『缺陷』相伴,而與『完美』相去甚遠的。」
如同維納斯的斷臂,正是「缺陷」造成了她無與倫比的美。所以,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把自己定位為一個不完美的人實際上是一個豁達、成熟的人,更是有智慧的人。
我們要戰勝自己的懦弱,戰勝自己的虛榮,還要戰勝世俗的偏見,所有這些,與承認自身的缺陷是分不開的,所以承認缺陷,如果沒有勇氣,也是做不到的。
人就是生活在對與錯、善與惡、完美與缺陷共存的現實中,人既然能從自己的優勢中受益,為什麼就不能從自己的缺陷中「受益」呢?如同我們既然能看到美,也就能看到「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