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不管是改變人們時間概念的交通,還是疫情防控所需要的醫藥,科技滲透、塑造、改變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如何為美好生活賦能?隨著物質生活條件逐步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逐步提高。科學知識如何更有效地向最廣大人民群眾中普及,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養?
8月23日,成都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代表大會在成都金牛賓館召開。來自成都市各個領域約500名科技工作者代表,將在為期兩天的議程中,進行「聽取成都市科協第八屆委員會主席工作報告」,「審議成都市科協實施《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章程》細則(修改草案))」,「審議成都市科協第九屆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常務委員選舉辦法」,「宣布當選成都市科協第九屆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常務委員名單」等多項議程。
在大會期間,封面新聞記者也採訪到多位參會代表,他們都是來自科技領域的佼佼者,各自在不同的專業方向,從事科技的前沿研究或者實際應用的工作。他們對科技如何更好推動社會發展,科學精神的大眾普及等,有著深入的卓見。
來熊貓基地不只是休閒旅遊
更是一場科普之遊
大熊貓人見人愛,但圍繞大熊貓的繁育、知識普及、野化放歸等,則包含著不俗的科技含量。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動物保護研究中心副科長魏玲,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提到,科技一直是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全面發展的根本驅動力和內燃機,「科技是我們基地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這種推動力除了體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大熊貓的繁育上,還體現在科普教育上。」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動物保護研究中心副科長魏玲
魏玲說,對於上一代很多人來說,動物園可能只是一個觀看動物獵奇的場所而已。但是,現在這些年,伴隨著人們審美需求和求知慾望的提升,單純展示動物的動物園,已經不能充分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需求。所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現在是一個向不同年齡階段,來自不同國家愛的人們,傳達動物保護觀念的窗口。「我們所能給來參觀的人們提供的,不僅僅是一個休閒旅遊的功能,而是能提供動物知識普及、保護意識、生命教育等。而這個知識和教育功能,就需要通過科技手段來達到。」
據魏玲介紹,早在2000年開始,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就在國內動物保護領域率先成立了專職從事科普教育的部門,」我們有20多名專職教員,不光是城市還是在鄉村,或者是在大、中、小學校,針對不同的人群開展不同的科普項目,持續努力把對動物保護的教育理念傳達給大眾。」此外,魏玲還提到大熊貓的野化放歸,也需要足夠的科研力量的投入。「畢竟,大熊貓繁育的最終目的,還是希望它們能夠繼續擁有在野外生活的能力。」
大數據工具運用
幫助發現新冠病毒特點
在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疫情防控中,科技帶來的效用毋庸置疑。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李國平,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特別提到了信息技術領域的大數據工具運用,在此次抗擊新冠病毒中起到的作用,「我們通過對網際網路上的基因標本資料庫,進行大數據分析,發現了新冠病毒的一些特點。比如人群易感性。」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李國平
疫情期間,關於病毒、流行病的一些知識信息,在網上傳播,有的並不準確。對此,李國平說,這的確是科普工作還沒有做到位的一個表現。目前的科普工作,跟現實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成都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曾英
「成都宜居的城市屬性,對科技工作者具有很大吸引力。」成都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曾英認為,對標其他城市,成都發展科技創新優勢明顯,「四川是高校、科技院所的聚集帶,本身科技人才資源豐富。更重要的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提出,成都攜手重慶,在產業上進行優勢互補,未來將在西部地區形成強大的科技磁場。」成都要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曾英也提出建議:「成都在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方面可能需要進一步創新,在科技人才的治理作用及科技成果的長期使用權上,應予以充分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