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好書館」主持人:劉華傑
主持人點評
哈特曼的這本書是由上海遠東出版社翻譯出版的,這也是我記得這家出版社的一個線索。近代以來,人類對資源的過分消耗大家有目共睹,哈特曼在書中提出「分散電力、食物和水的生產」設想。在相當的時間裡我搞不明白,難道不是應當相反嗎?十幾年過去了,我開始一點一點認同他的想法,我們沒必要迷信全球化、不斷加碼的現代化。書中還提到「甘地的紡車」,年輕人可能沒聽說過。此書可以配合舒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閱讀。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各個研究領域中數不清的書籍、講座和紀錄片都在向公眾傳遞一個信號: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人類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資源危機和多種生態問題。卻也總有人說:「一切還好。你看,社會有序運轉,生活越來越便捷;科學技術總能幫我們找到解決之道。」
倘若你也持有類似的觀點,那麼真誠地希望你能花一點時間,閱讀這本題為《古老陽光的末日:搶救地球資源》(The Last Hours of Ancient Sunlight:The Fate of the World and What We Can Do Before It’s Too Late)的著作。
這本出版於1998年的英文作品和它的題目一樣略顯「古老」,2005年由馬鴻文完成中文翻譯。作者湯姆·哈特曼(Thom Hartman)是美國屢獲大獎的作家和電臺主持人,曾經做過商人、心理治療師和政治評論員。在序言中,關注人類發展的美國作家約瑟夫·皮爾斯(Joseph Pearce)評價這部著作「論及地球整體,涵蓋所有物種」。許多讀者在閱讀後都被書中陳述所震撼,紛紛將其列入人生的「必讀書單」。誠然也有人對當中未能深入討論的內容提出質疑,但不能否認的是,這本得到豆瓣網評分8.9分的作品為我們講述了一個跨越億萬年的有關能源與人類發展的故事。通過閱讀,讀者得以貼近去掉濾鏡後更加真實的歷史,直面今日富足生活背後前所未有的資源困境,反思不同文明進程中相似並被我們忽略的暴力因素。
也許你已經猜到,書名中的「古老陽光」指的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各種化石能源,它們是億萬年前由植物固定下來的太陽的能量,是人類不停攫取的「銀行戶頭」。其「末日」將隨著能源的大肆消耗而很快到來。雖以這一主題為始,哈特曼更加注重「世界正往何處去」的過程,最終落腳到「我們能為它做些什麼」。相比於同類型著作,這本書持有更加積極和樂觀的態度。以上3個關注點共同構成了本書主體的3個部分。
哈特曼在第一部分「古老陽光即將用盡」的開篇就從能量構成的角度提出了獨特的「陽光理論」: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由陽光構成,新鮮的陽光為生物生長提供能量,古老的陽光則以化石能源的形式被封存於地底。隨著能源逐漸替代木材燃料,人類不再依賴森林並將其變為農田,人口也由公元1000年的5億以越來越快的速率暴增至1999年的60億。在這種發展模式下,曾經的雨林成為平價速食漢堡店的牧場,昆蟲和動物因氣候變暖而遷徙,食物鏈的穩定性遭到破壞;傳染病的傳播範圍大大增加,貧窮國家已經在饑荒和汙染中苦苦掙扎。但現行的文明模式必須靠消耗更多的石油來解決眼前的困境,於是這種竭澤而漁式的發展成為人與自然之間一場時逾千年的「龐氏騙局」。隨著物種多樣性一起消失的還有社會文化的多樣性,作者同樣嘗試用陽光理論探討人類社會制度的變化:奴隸制度是把某人體內陽光取出為剝削者所用的方法;化石能源的普及催化了工業文明,機器取代奴隸開始高效使用古老陽光;而不論任何時代,只要缺乏燃料,戰爭便一觸即發。在哈特曼看來,人類的發展與陽光的使用緊緊相關。
在第二部分「年輕和古老的文化:我們是怎麼走來的」中,哈特曼進一步分析我們如何陷入了如今的多重困境。他對比了10萬年的古老部落文化與7000年的年輕城邦文化,強調不同文化對文明發展的重要作用。以合作為準則的古老部落文化偏愛新鮮陽光,掌握更多的維生技能,懂得量入為出,享有永續的生活;年輕的城邦文化則將人視為高於一切的存在,以焦土式農業為基礎,注重財富的積累與階級的權威。當本土的人力與資源枯竭時,年輕文化為了自我發展便用暴力掠奪更為健康的古老文化,留給它們有限的選擇:逃跑、死亡、為奴,或變成新的暴力。由於這種致命的感染性,權利逐漸成為文化的核心,城邦文化終成西方文明的基礎。作者將各個時期的年輕文化形式重疊起來,得到了西方主流發展歷程的內核:從蘇美爾到希臘到羅馬再到美國,每個文明都發端於掠奪,其沒落又與能源的耗盡有關。但在趨利思想和消費主義的裹挾下,關於被徵服文明的記憶卻幾近遺忘;常規教育又使人們將古老文化和自然視為原始而野蠻的。哈特曼認為,正是我們的心和文化造就我們今天的處境,使人類成為寄生在地球之上的「癌細胞」。在這一視角下,古老陽光的末日也意味著完全依賴石油、不加節制消耗自然資源的人類及其文明的末日。
不過作者並未暗指部落生活就是完美的烏託邦,也沒有呼籲大家完全回歸古代生活模式——畢竟「我們已經走了太遠,過了可回頭的時刻」。因此,改變世界需要有全新的故事與生活模式。哈特曼在第三部分「我們能做什麼」中給出了自己的「處方」,包括冥想、重視女性權益、重塑財富觀、平等對待一切物種和文化、利用科技以節約資源、重新與自然相連結、建立有目的的社區、重建生活中的儀式,等等。或許以上方式並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易於實踐並行之有效,但重要的是讓讀者認識到現狀的嚴峻並立刻作出改變,再用自己的行動影響更多的人。
能源困境、生態危機和文化暴力的存在與相互影響,仍舊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狀。20多年後的這個春夏,還在肆虐的新冠病毒加劇了全世界的憂慮,或遠或近的實況必然促使我們對《古老陽光的末日》中的故事與呼喊產生更為深刻的反思。人類的明天將是寅吃卯糧的末日還是陽光永續的未來,哈特曼早已給出了他的回應,期待今天的你也能謹慎思考並作出選擇。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