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之路本是場學習之路,對每個人而言,失敗幾乎都是自己造成的,在市場上,你就得把自己的頻率改變去追隨市場。
很多投資者都學習過許多理論技巧,策略方法,但在實際投資中卻完全派不上用場,正確的投資理念被貪婪和恐懼所代替。
建議初入市場從小資金做起,逐步積累經驗,認真總結交易歷史;
進而構建適合自己的交易體系,待各方面相對成熟之後,根據條件允許在考慮擴大資金規模。
在交易的路上,除了訓練自己的交易與執行之外,切記不要忘了停下腳步,重新歸零的思考。
很多的豁然開朗與意外收穫的頓悟往往來自於此!更不能為了交易而交易,需要時而跳出來看待自己的交易。
在股票投資前,股民一定要認真分析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恰當地進行投資,絕對不要超出自己的實際承受能力盲目冒險;
如果思維正確,那麼交易實踐之路也就自然變得正確和輕鬆了,否則思維錯誤,即使交易技巧再高超,僥倖贏得了一時,也將大敗於某一刻。
股票下跌擔心主力被套?主力這樣操作,看懂持股不慌
這個問題存在著主觀的判斷,並且在提問者心中已經有答案了。
因為這個問題存在著兩個假設,第一,主力在一直買進,第二,主力買入股價就不會跌,這樣的話答案不是有了麼。
實際上,我們怎麼判斷主力一直在買進,而不是散戶呢?
我相信很多人看的是軟體上的資金流指標,但是我們知道軟體是怎麼區分主力與散戶的嗎?
原理是通過每一筆成交單的大小來劃分,達到一定數量或者金額,
視為大單或者特大單,可看作是主力的行為,因為一般的散戶資金量不大。
所以,往往下跌途中放量,資金流指標就會顯示主力資金流入,放量意味著成交金額比平常要大,更容易達到大單以上的級別。
另外,主力一直在買進,股價是不是就不會下跌了呢?股價是由買賣關係來決定的,賣盤強則股價跌,買盤強則股價漲。
如果主力在股價下跌時建倉,拿的籌碼可能是散戶的,也可能是老主力的,
此時由於大盤下跌的拖累,或者個股的利空,本來持股的投資者恐慌,
或者由於資金壓力,導致大量拋售股票,而新的主力承接力度又不足時,股價就會下跌。
為什麼主力會選擇股價下跌時建倉?
一方面,因為投資者不把手上的股票拋出來,是很難收集到充足的籌碼,
拋售這個動作越多,股價下跌的幅度越大,
投資者心理越難忍受,那就會導致更多的拋售,這個時候收集籌碼就會輕鬆很多。
另一方面,因為能跌出空間來。個股的走勢分為上漲、橫盤、下跌三種狀態,橫盤階段,
意味著主力已經控盤了,上漲階段,說明主力開始拉抬股價了,
而下跌的階段,主力可以大量潛伏,並且下跌得越深,往後拉升的空間就會越大。
其實,每次季報、中報、年報出來,可以發現有些個股的十大流通股東,或者十大股東發生了變化,
而股價在報告期是下跌的,那就可以看出來,這些新進入的股東是在下跌時買入股票的;
因此,主力一直買進而股價卻一直在下跌的這個現象是很正常的;
要思考為什麼主力會不斷買入這隻個股,是不是有潛在的利好?
是不是待公布的業績報告超預期?是不是有潛在的炒作題材?
莊家吸籌3種特徵
第一:下跌吸籌,這種吸籌方式很猛,但必須有大盤配合。
低吸建倉時每日成交量低,盤面上看不出主力的任何蹤跡,
走勢上股價無量下跌或快速下跌甚至跌到跌停板,明顯是主力所為。
第二:橫盤吸籌,這種方式就是時間長,持股的人要有耐心。
橫盤建倉時主力在盤中維護股價,盤口上常用上有大單壓板和下有大單託板,
股價漲不動但也跌不下去,單子掛而不交,造成成交量明顯變小,
說明市場拋單少,被主力鎖定的股票多,此時還應多細心觀察。
第三:拉高吸籌,這種方式更猛,但多為短線主力所為。
吸籌到流通盤的一定比例,主力即達到控盤的目的,吸籌的過程中會不斷的做試盤;
通常會放量上漲以吸引市場跟風盤參與,增強股票的活躍性;
主力出貨放巨量必不可少,利好消息頻出市場跟風活躍性,
主力出貨放巨量必不可少,利好消息頻出市場跟風活躍。
市場,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
據說,很多非常成功的交易者,都有過「破產」的經歷,當然,國外的書籍,
在每個不同的翻譯者手裡,可能會把某一次的爆倉,也翻譯成是「破產」。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都說明了一個事實——不論某個交易者多麼成功,
可能還會在一段成功交易之後再度遭遇失敗。
隨便舉例,比如:索羅斯這樣的市場大師,也會有某一筆交易的失利、或者某一個時段的交易失敗。
因此,這裡要探討的,不是如何從失敗走向成功的問題,
不是去分析如何避免或擺脫虧損的問題,而是,在走上交易獲利之路以後,如何避免重蹈覆轍的問題。
扭盈為虧,可以是某一筆,也可以是某一時間段內的交易,開始的時候進展順利,
可是到了最後平倉退出、或者到了期末的時候,反而發現獲利只是寥寥無幾,甚至還有虧損,
這是一件令人心灰意冷、無可奈何的事情,也許更是交易贏家的最大忌諱吧!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的這裡,大家可以點擊頂部藍色關注兩個字,關注我,有問題可以給我發消息,更多精彩內容可關注本人百家號!每天會給大家分享。歡迎大家來評論區留下你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