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生於英國牛津
作者 卞毓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客座研究員)
責編 許嘉芩 劉愈
簡陪伴霍金訪問了世界上的許多地方,只可惜未能與他同來中國。
霍金迄今已三度訪華。第一次由吳忠超先生聯繫,在1985年春天訪問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簡因家中有三個孩子,最小的蒂莫西才6歲,故無法同行。霍金的兩個學生卡爾和約蘭塔承擔起陪伴老師的重任,抬著他上下飛機和火車,甚至把他連同輪椅一起抬上了長城!
2002年8月,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次大會上有兩位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史蒂芬·霍金和小約翰·福布斯·納什。
納什生於1928年6月13日,是一位數學天才,在30歲以前解決了一系列數學界公認的難題,成為一顆璀璨的明星。然而,就在盛名的頂峰,他卻遭受了災難性的精神崩潰,陷入了可怕的精神錯亂。他沉浸在一系列奇怪的幻想之中,最後成為普林斯頓一個在黑板上亂塗瘋話的幽靈似的人物。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又過了30年,納什竟然奇蹟般地康復了,而且因為年輕時在博弈論方面的奠基性工作成了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女作家娜薩著的《美麗心靈——納什傳》贏得了世人的高度評價,好萊塢「夢工廠」又據此改編攝製了同名電影《美麗心靈》,並於2002年獲得第7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等四項大獎。
2002年8月9日,霍金由妻子伊萊恩陪同到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他們一行 6人,除霍金夫婦外,還有助手尼爾·希勒和負責24小時輪班護理的3名護士。稍事休息後,他們即前往浙江大學。在車上,伊萊恩將霍金抱在懷裡。到達杭州香格裡拉飯店時,正門前已有百餘名記者在等候採訪和照相。伊萊恩擔心霍金體力不支,立即改由後門進入飯店。
8月11日下午,在香格裡拉飯店二樓舉行記者招待會。事先擬定的問題答完後,記者自由提問。有記者問:
「您1985年來過中國,您覺得這17年裡中國發生了什麼變化?」
霍金幽默地答道:「1985年滿街自行車,而現在是交通堵塞。」
8月12日,霍金面向杭州公眾演講,題為《M理論的宇宙學》。8月15日,又在浙江大學做題為《膜的新奇世界》的學術講演,聽眾約3000人。
▲2002年8月15日,霍金和伊萊恩在浙江大學
暢遊杭州的湖光山色之後,霍金一行去了北京。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霍金再次做學術報告《膜的新奇世界》,然後啟程返回劍橋。
關於霍金的第三次訪華,下文中將會詳談。
《時間簡史》面世後,人們不斷地詢問霍金,什麼時候再寫一本續集。由於種種原因,他並未順從讀者們的意願。中文版的《時間簡史續編》,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續集。此書的緣起是:《時間簡史》初版後,由莫雷斯執導拍攝了一部同名電影。1992年1月,霍金在《時間簡史續編》的「前言」中對莫雷斯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和導演埃洛爾·莫雷斯共事的經驗使我信服,在電影界他算是鳳毛麟角的相當正直的人。如果有任何人選能製作一部人人想看而又不失原書宗旨的電影,則非他莫屬。」 《時間簡史續編》是為了向原書讀者和影片觀眾提供背景知識。它容納的資料比影片更多,包含了影片中的照片,並闡釋影片中的科學思想。霍金說:「此書是原書的電影之書。我不知道,他們是否在計劃一部原書之電影之書之電影。」
《時間簡史》初版13年後,人們終於盼來了霍金的又一科普力作《果殼中的宇宙》。此書於2001年出版,世界十幾種主要文字的譯本接踵而至,其中也包括中譯本。
▲中文版《果殼中的宇宙》書影(吳忠超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2月)
霍金本人在該書前言中說:
「我已意識到,有必要撰寫一本也許更易理解的有別於《時間簡史》的書。《時間簡史》是具有線性方式結構的書,其大多數章節在邏輯上依賴於前面的章節。這很符合一些讀者的口味,但是有的讀者在閱讀時,一旦在前面章節停頓,就無緣領略後續的更激動人心的內容。相反地,本書的結構更像一棵樹:第一章和第二章是主幹,從主幹上分支出其餘各章。」
《果殼中的宇宙》全書約200頁,幾乎每頁都有精美的彩圖;行文造句冼練,用於布排圖片的版面佔到全書總篇幅的一半以上。書中共有7章,依次為:「相對論簡史」、「時間的形態」、「果殼中的宇宙」、「預言未來」、「護衛過去」、「我們的未來?《星際迷航》可能嗎?」以及「膜的新奇世界」。在此逐章詳介這部名著當然是不現實的,但仍可擇要而言之。
首先是書名《果殼中的宇宙》。它源自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場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句臺詞:
「唉,上帝,若不是我做了噩夢,即使把我禁閉在一枚果殼裡,我都能自以為是無涯空間之王。」
霍金談論「果殼中的宇宙」,寓意大致為:按照他本人及其同道們的理論,整個宇宙由一個果殼狀的泡泡演化而來,果殼上的皺紋——極早期宇宙的量子擾動——演化出了今日宇宙的所有結構。所以,霍金在第三章「果殼中的宇宙」的結尾寫道:「這樣,哈姆雷特是完全正確的。我們也許是被束縛在果殼之中,而仍然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
《果殼中的宇宙》一書中,霍金向世人介紹了當代宇宙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宇宙弦」。什麼是「弦」?在日常生活中,弦是常見的事物。例如,每把小提琴上都有4根弦。當代物理學家們在嘗試將引力理論和量子理論合而為一時,創立了一種「弦理論」。這裡的弦,也像日常經驗中的弦那樣,是一維的延展物。它們有長度,但沒有寬度和高度。在弦理論中,弦在時空背景中運動,弦上的漣漪就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基本粒子。
這些弦可以有端點,也可以自身連接成一個閉合環圈。正如小提琴上的弦那樣,弦理論中的弦也支持一定的共振頻率,其振動波長恰好與兩個端點之間的長度相匹配。
▲《果殼中的宇宙》插圖:弦的振動
小提琴弦的不同共振頻率導致不同的音階,弦理論中弦的不同振動則導致不同的「質量荷」和「力荷」。這就是可以將它們解釋為基本粒子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粗略地講,弦振動的波長越短,粒子的質量就越大。
宇宙弦與弦理論中的弦雖然有一定的關係,但它們並非一碼事。宇宙弦是具有微小截面的長而重的物體,它們可能產生於宇宙的早期階段。宇宙弦一旦形成,就會因宇宙的膨脹而進一步伸展;而在現時,一根單獨的宇宙弦可以橫貫我們觀察到的宇宙的整個尺度。
當代粒子理論暗示著宇宙弦的產生:宇宙在早期階段很熱,物質處於對稱相,這和液態水非常相似。它是對稱的,在每一點每一方向上都相同,而不像冰晶體那樣具有分立的結構。當宇宙冷卻下來,在相距遙遠的區域,早期的對稱會以不同的方式受到破壞。結果,在那些區域中,宇宙物質就停留在不同的基態上。宇宙弦便是在這些區域之間的邊界上的物質形態。因此,它們的形成乃是「不同區域不可能有相同的基態」這一事實的必然結果。
《果殼中的宇宙》最後一章的標題是「膜的新奇世界」。這裡所說的「膜」,是對多維曲面的一種通俗化表述。一個1-膜,是一維延展的物體,所以也就是弦;一個2-膜,是在二維延展的物體,也就是面或者薄膜;如此等等,一個所謂的p-膜,則是在p維延展的物體。
▲《果殼中的宇宙》插圖:p-膜
霍金等人認為,有很深刻的理由應該相信:我們的宇宙實際上是十維或十一維的,但其中的六維或七維被彎卷得極小,從而使我們覺察不到。這種情形很難用日常的語言來描繪,但可以這樣來意會:一根頭髮用肉眼看起來像是一根線,它僅有一維,即長度;與此類似,時空讓我們看起來仿佛是四維的,但當我們用非常高能的粒子去探測時,它將呈現出十維或十一維。
應用膜理論,有望能解開宇宙學中諸如暗物質、黑洞中的信息疑難之類的種種謎團。這也正是該理論之魅力所在。因而,霍金為《果殼中的宇宙》寫下了那段猶如讚美詩般的結束語——
「我們可以把莎士比亞《暴風雨》中米蘭達的唱段很好地釋義為:
呵,膜的新奇世界,
裡面有這樣美妙的生靈!
那就是果殼中的宇宙。」
關於霍金的第二次訪華,吳忠超曾以《霍金的杭州七日》一文記其盛。霍金第三次訪華後,吳忠超又寫下了《霍金的北京七日》,本節不少素材即源自此文。
霍金這次到訪,是為了參加世界2006年弦論會議。2006年6月17日22時,霍金一行從香港飛抵首都機場。同行者有他的秘書朱迪·克羅德斯爾,機師大衛·潘德以及5名護理。各方有關人士,包括吳忠超和夫人杜欣欣等,在機場迎候。
在前兩次訪華中,霍金已去過長城、故宮,這次他去了天壇和頤和園。2006年6月18日下午遊覽天壇,公園負責人在門口迎接,入門之處已鋪好為輪椅行走的斜坡。許多遊客都知道來者何人,一位金髮女士舉起雙手,不斷地朝霍金飛吻。
霍金來到圜丘壇,由4位年輕人連輪椅帶人抬將上去。他的輪椅重約140公斤,主要重在電池。此外,他還隨身帶了三個頗有分量的大包,其中裝有吸痰器和急救物品。自1985年因肺炎切開氣管之後,霍金的上呼吸道完全不能工作,呼吸全靠氣管切口。天氣很熱,護士不時地為他的氣管切口噴水,以保持溼潤,防止感染。
從回音壁到祈年殿,走在丹陛橋甬道上。甬道有三條,皇族走右甬道,文武百官走左甬道,中間則為神道。忽然間,霍金要求停下,眾人遂關切地等著看他將在電腦屏幕上寫些什麼。
在他輪椅電腦屏幕的最上端,是一些常用的問候語和26個英文字母。如果選擇最常用的問候語,霍金只需動一動眼瞼部位的肌肉,他額上的紅外傳感器捕捉住眼瞼肌肉的微小動作,就可將問候語選出。但若要造句,則須先選第一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選定之後,屏幕會逐行顯示出以此字母為首的所有詞彙;霍金鎖定要選取的那個詞所在的行,再從該行中一格一格地走到那個詞。選定之後,該詞就跳到屏幕下方,如此重複下去,直到完成造句。這時,他用手按一下語音合成器,即可發出標準的美式英語,只可惜語音毫無抑揚頓挫。
霍金每分鐘可以從電腦中選取五個字。此時,只見他的屏幕上出現了兩個詞:「marble way」。原來,他想走大理石鋪就的神道。神道高出地面幾米,宛如飄浮在柏樹林梢上的天街。走在神道上,霍金興致更高了。吳忠超覺得,這是霍金在北京最開心的一天。
6月19日上午是2006年國際弦論會議開幕式,接著是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物理學家戴維·格羅斯和美國科學與藝術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安德魯·斯特羅明格的公開講演,霍金的演講則安排在11點鐘。
一陣短暫的掌聲響起,表明前面的講演已經結束。這時會場裡安靜下來,美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告訴霍金:講演時間已到。霍金一登場,立即掌聲雷動,幾百人湧向臺前,無數閃光燈急速閃爍。幾分鐘後,丘成桐反覆用非常嚴厲的語言讓眾人返回座位,會場才重又安靜下來。
▲丘成桐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2006年國際弦論會議的要員。1982年,他年僅33歲即榮獲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
霍金調整好情緒,開始演講。他的演講大約6000字,其中濃縮了宇宙創生理論以及近年來觀測的最新進展。格羅斯在舞臺邊緣掌控左邊英文屏幕的幻燈片,一位學生則在電子控制室裡將中譯文逐頁展示在舞臺右方的屏幕上。
霍金問:「Can you hear me?」 臺下齊聲答道:「Yes.」 接著他就讓語音合成器將英文講稿《宇宙的起源》像流水似地念了一遍。霍金本人則如同睡著了一般,紋絲不動。人民大會堂大禮堂的底層和二層幾乎坐滿聽眾,有這麼多人來聽一場理論物理學演講,委實堪稱史無前例。
6月20日,霍金的主要活動是聽與會者演講。在中國,與霍金患同種疾病(ALS)的人被稱為漸凍人,而次日正是「漸凍人日」,中華醫學會要舉辦「融化漸凍的心」的社會公益活動。晚飯時,杜欣欣告訴霍金,明天是ALS日,希望霍金為中國ALS病人說一句話。當時霍金沒有做聲,用完晚飯,他的揚聲器突然響起:「Yes!」 稍事整理後,他就向全中國的20萬ALS病人問候,並告訴他們殘廢並不能阻擋人生的進程,他自己便是生動的一例。
6月21日下午舉行記者招待會,由吳忠超擔任翻譯,現場問答如下:
問:你對中國的哪些事物最欣賞?
答:我喜歡中國文化,中國食物,最欣賞中國女人。她們非常漂亮。
問:這是你第三次訪問中國,中國對你的主要吸引是什麼?
答:我讚美中國人的靈巧、勤奮和智慧。這是近年來取得舉世矚目的進步的原因,無論是在工業還是在科學領域中。我正是為科學而來到這裡的。
問:你到過南極洲。我還得知你有興趣訪問西藏,對此你有何計劃?
答:我從少年時代起就想往訪問西藏,但是我以為現在已無法應付這麼高的海拔了。
問:一般而言,經濟的發展會帶來繁榮,但同時會使環境惡化,你能對此作些評論嗎?
答:我對全球變暖憂心忡忡。這是經濟發展的惡果。我們已經見到了這個效應。而且我還擔心全球變暖會失控。我們的結局也許會變成一個像金星那樣的行星,那裡的溫度為250攝氏度[卞按:實為約450℃],並且下硫酸雨。
問:你能對宇宙和我們自身的存在作些評論嗎?
答:根據實證主義哲學,宇宙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存在一個描述它的協調的理論。我們正在尋求這個理論。但願我們能找到它。因為如果沒有一個理論,宇宙就會消失。
因為霍金的電腦中還存有上午回答中央電視臺記者張萌的三個答案,所以吳忠超臨時又編了三個問題:
問:你的殘疾如何影響你的生活和研究?
答:雖然我的身體受到極大的限制,我的思想卻自由地探索宇宙,回到時間的開端,並且進入黑洞中。人類的精神不受任何限制。
問:你還有其他理想嗎?
答:我仍然有許多事情要去完成。當我們失去夢想,我們就死了。
問:你如何描述你自己?
答:我是樂觀的、浪漫的、並且很固執。
丘成桐宣布霍金將即興回答一個問題,許多人舉手提問,會場顯得有些混亂。最後選定的問題是:「物理學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霍金的回答是:
「物理學中的最重要問題是理解宇宙為何如此這般。這就需要一個量子引力理論和宇宙的邊界條件理論。」
當晚,大會組織文藝演出。霍金為了準備第二天的講演,未能到場。他的揚聲器正在誦讀他明天的演講稿,有如毫無抑揚頓挫的自言自語。
2006年6月22日下午2點,霍金作《宇宙的半經典誕生》的學術講演。
▲2006年6月22日霍金在北京
當晚,他吃了北京烤鴨。飯桌上,護理們在霍金身旁無忌地說笑,這同與會代表們對他的敬畏形成鮮明的對照。晚上10點多,霍金坐輪椅走出電梯,服務人員非常希望和他合影。他馬上抬起眼皮,表示同意。
2006年6月23日上午,霍金聽其他與會者的學術報告。下午按丘成桐的建議,到故宮的景福宮參加茶會。景福宮80多年前被焚毀,最近才重修。茶會後,霍金等人趕往頤和園,下午5點半到達東門,頤和園負責人已在迎候。英文導遊為他介紹東區名勝,再沿著昆明湖東岸向十七孔橋走去。遊客知道這位便是霍金,就在前方或側面開始拍照。霍金在京的兩次出行正遇上最熱的兩天。頤和園雖然是北京最好的花園,可惜遊覽遠不及在天壇那麼盡興。
多日來一直為霍金上菜的那個女孩來自丹東,名叫張芸芸。她始終站在一旁,一聲不響。晚飯後,吳忠超問她是否願意和霍金拍照留念。她說很想,但不敢說。吳即請她站在霍金旁邊拍了一張照片,她用英語向霍金道謝:「Thank you!」 杜欣欣又問她還會別的話嗎?她又用英文說:「I love you!」 並吻了霍金的臉部。霍金對她的盡職印象深刻,特地說了一句:「You have been wonderful.」
2006年6月24日上午8時,霍金一行離開友誼賓館。全體服務員在大堂送行,張芸芸還送霍金一個小飾品,掛在輪椅上。9時許抵達機場,在貴賓室休息等待的時候,霍金開始上網閱讀論文。然後,他與全部護理和中國科學院的送別人員合影留念。航班起飛時間是11時25分。人們歡迎這位64歲的科學奇才和人生鬥士再次光臨!
霍金真是不可思議,以重殘的身軀向科學的頂峰挺進。其著述除前文已涉及的那些,還有他和彭羅斯兩人的演講和辯論合集——《時空本性》一書也很值得一讀。它使我們想起20世紀30年代,愛因斯坦和尼爾斯·玻爾曾對量子力學的基礎進行的那場曠日持久的辯論:愛因斯坦拒絕把量子力學接受為終極理論,並對以玻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的正統解釋提出嚴厲的批評。彭羅斯和霍金之間的辯論,在某種意義上仿佛是早先那場辯論的延續:彭羅斯在這裡充當了愛因斯坦的角色,霍金則有點像是玻爾。《時空本性》涉及許多深奧的概念,不少地方相當難懂,但讀者仍可或多或少地領略到書中討論的觀念之廣闊與精微。
同樣不可思議的,還有霍金的婚戀。2006年10月19日,英國媒體紛紛報導,64歲的霍金正在與共同生活了11年的第二任妻子伊萊恩辦理離婚手續,劍橋郡法院受理了這宗離婚請求。法律文件表明的離婚理由是「兩人婚姻破裂,且夫妻二人均對此事實沒有異議」。
霍金藉助手指操縱的電腦聲音合成器,是伊萊恩的前夫戴維·梅森製作的。伊萊恩先前曾盡心照料霍金的生活,但近年來卻出現了霍金遭妻子虐待的傳聞。早在2000年,警方就曾多次接到有關霍金莫名其妙地受傷的報告。調查發現,他手腕被扭傷,臉部被砸傷,嘴唇被割破。然而奇怪的是,霍金本人對警方希望與其聯繫的來信和電話留言概不理睬,更不肯報案。後來,警方不得不直接登門拜訪,分別在兩間屋子裡與霍金和伊萊恩談話。可是霍金本人矢口否認遭受虐待,並拒絕與警方合作,甚至威脅要告警方騷擾他。最後,調查不了了之,警方沒有起訴任何人。當時,霍金還替妻子辯護說:「因為她,我才能活到現在。」
關於霍金的離婚案,外界原先盛傳兩種說法:一是說霍金不堪悍妻虐待,二是說「多半是有另一個女人介入」,甚至說霍金迷上了某個美女護士。不過,有一位熟悉霍金的消息人士稱,婚外戀之說純屬中傷霍金的流言。10月26日,英國《太陽報》又爆出新料:現年55歲的伊萊恩長期與一位已婚男子偷情。這名「緋聞男主角」名叫約翰·賴特,親友們暱稱其為加蒂,現年57歲,是英國頂尖兒科心臟病專家,現供職於舉世聞名的英國伯明罕兒童醫院,深受院方器重。賴特出生於外交官世家,其父奧利佛·賴特曾任英國駐美大使。約翰·賴特身材高大魁梧,一臉絡腮鬍子,常戴一副金絲邊眼鏡,顯得既陽剛又儒雅。
霍金,還有伊萊恩,都不願談論婚變的原因。霍金的秘書朱迪在被問及此事時答道:「把這種事當娛樂新聞炒作是十分招人討厭的,我們沒有時間談關於離婚的任何事情。」是的,旁人還是少說為好,還是讓霍金更多地擁有幾分寧靜,更深入地探索宇宙的奧秘吧!
霍金的人生亦如他鍾情的宇宙一般,實在是太奇妙了。有關霍金的傳記,除其第一任妻子簡的自傳《音樂移動群星:和史蒂芬在一起的歲月》外,英國作家懷特和格裡賓合著的《史蒂芬·霍金傳》,以及楊建鄴先生所著《霍金傳》,亦皆很值得一讀。
本文首節「華茲華斯緣」已經提到2002年劍橋大學慶祝霍金60歲生日的那次報告會。會上,霍金本人演講的題目是「果殼裡的60年」。2005年,該報告會演講集的中文版面世,書名就取為《果殼裡的60年》。它對具備相當物理基礎的讀者來說,無疑又是一道精緻可口的思想美餐。
▲中文版《果殼裡的60年》,霍金等著,李泳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2月
霍金多年的合作者,喬治·埃利斯曾經將霍金在科學上取得的主要成就概括為五個方面,即:
廣義相對論在宇宙學的應用:愛因斯坦場方程的數學性質,微擾解,奇點定理;
廣義相對論在黑洞的應用:黑洞的唯一性,黑洞熱力學,面積定理;
彎曲時空的量子場論:黑洞的粒子生成,黑洞蒸發,量子信息疑難;
半經典引力與量子引力:路徑積分,瞬子,宇宙波函數,無邊界條件;
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特別是《時間簡史》和《果殼中的宇宙》。
不識讀者諸君以為然否?
正當本文連載之際,又傳來消息:2006年11月30日,英國皇家學會向霍金頒發了科普利獎章,以表彰他對理論物理學和宇宙學的卓越貢獻。「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之後,史蒂芬·霍金對我們認識引力所作的貢獻可與任何人媲美,」皇家學會會長馬丁·裡斯如是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主管麥可·格裡芬前往倫敦參與頒獎
▲霍金坐在輪椅上,馬丁·裡斯手持科普利獎章,格裡芬微笑著站在邊上
科普利獎章是英國科學界歷史悠久、地位崇高的一項獎勵。達爾文、愛因斯坦、巴斯德、法拉第等人都曾獲此殊榮。然而,霍金的這枚獎章卻多了幾分獨特之處:它曾經上過天!
原來,英國航天員皮爾斯·塞勒斯於2006年7月乘坐「發現號」太空梭前往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時,曾帶著這枚科普利獎章同遊太空。他說,「對於我們所有參與探索宇宙空間的人而言,史蒂芬·霍金無疑是一位英雄」,「能攜帶他的獎章進入太空,執行STS-121任務的全體成員感到榮幸。」
霍金本人曾說,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到太空中去旅行。然而,這可能嗎?
2007年1月8日是霍金65歲生日。那一天,他告訴英國《每日電訊報》的記者:「我計劃今年首先做一次零重力飛行,然後在2009年正式進入太空。」他將要參加的,是英國億萬富豪理察·布蘭森創始的「太空遊」項目。布蘭森創辦的維珍銀河公司,正在開發搭載遊客進行亞軌道飛行的太空旅遊。報名有意參加該「太空遊」項目的人數以萬計,其中不乏明星貴族。每名遊客所需的費用約為10萬英鎊。不過,布蘭森已慷慨地表示,他將為霍金的太空旅行「提供全額贊助」,不收他的任何費用。
霍金所說的「零重力飛行」,由飛行訓練器進行數個拋物線飛行構成,訓練器的乘員在短時間裡處於完全失重狀態。這種訓練飛行,就連正常人也難以忍受,更何況終日坐在輪椅中,時刻必須由護士照顧的霍金乎?而且,計劃2009年上天的飛船船艙狹小,他又如何帶上輪椅和隨身護士呢?
太空之旅充滿著危險,但那卻是霍金的夢想……
2013年霍金新作《我的簡史》英文原版面世,2014年7月吳忠超教授的中譯本應市。同許多自傳一樣,霍金這部自傳也按時間先後記敘。全書是這樣結尾的:
「我的一生是充實而滿足的。我相信殘疾人應專注於殘障不能阻止他們做的事,而不必對他們不能做的事徒然懊喪。在我的情形下,我盡力做我要做的大多數事情。我遊遍天下。我訪問蘇聯7次。我第一次和一組學生同去,其中一人是浸禮會教友,他想散發俄文聖經,並求我們將聖經偷運進去。我們設法做到不被發現,但在我們返程出關之前,當局已經發現我們之所為,並把我們拘留了一陣。然而,因偷運聖經而對我們罰款會引起國際糾紛和不利的宣傳,所以幾個小時後就給放行了。另外6次是會見蘇聯的科學家們,那時候不準他們到西方旅行。1990年蘇聯解體後,許多最好的科學家到了西方,所以此後我再也沒去過那裡。
我還訪問了日本6次,中國3次,還去了除澳洲外的每一個大陸,包括南極洲。我會見了韓國、中國、印度、愛爾蘭、智利和美國的國家元首。我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和白宮作過演講。我曾經乘潛水艇下到海裡,也曾乘氣球和零重力飛行器上到天上,而且我還向「維珍銀河」預訂了太空飛行。
我早年的研究證明了經典廣義相對論在大爆炸和黑洞奇點處崩潰。我後來的研究證明了量子論如何能預言在時間的開端和終結處發生什麼。活著並從事理論物理研究,使我擁有一個美妙的生涯。如果說我曾經為理解宇宙添磚加瓦的話,我會因此而感到快樂。」
▲霍金體驗零重力飛行。他快活地說:「我用一根手指做的事,比你們用整個身體做的還要多。」
「中文版序」裡有譯者議論傳記和自傳的兩段話。一處在全文開端,曰:「全球學界期盼已久的霍金自傳《我的簡史》終於出版了。這部書必將和有史以來一些思想家的自傳,如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阿伯拉爾的《我的苦難史》和盧梭的《懺悔錄》一樣,傳諸後代。它的問世也使其他霍金傳記頃刻黯然失色。」
第二處,借用音樂術語來說,宛如「呈示部」與「展開部」之間的過渡。譯者寫道:「一個歷史人物的任何傳記都無法取代自傳。人的精神世界如此豐富並不停演化,它是不可能被複製的,也不可能被他人精確摹寫。況且,本書傳主已被大眾媒體塑造成先知的形象,而他的已有傳記的角度都是仰視的。」
這兩段話都不難理解,意思也很好,但仍值得補充說幾句。上述第二段說:「人的精神世界如此豐富並不停演化,它是不可能被複製的,也不可能被他人精確摹寫」。其實,不僅的「他人」,「它」甚至很難被自己的「主人」精確地摹寫。這就是人們為什麼會對各種各樣的「自傳」進行考究——有時甚至是「拷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許多情況下,人們之所以寫「他傳」,並非意欲「取代」某人的「自傳」,而是完全可以另有動機,例如出於不同的歷史視角,或著重於論述不同的側面。就此而言,《我的簡史》問世至少不會使簡·霍金的《音樂移動群星》「頃刻黯然失色」。儘管簡也許不能與聖奧古斯丁、阿伯拉爾、盧梭等思想家並提,她的心靈卻依然偉大。那麼,還是讓我們免+做這樣的比較吧。風和日麗,皓月當空,都可以令人心曠神怡,難道不是嗎?
▲中文版《我的簡史》,吳忠超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
【本文節選自《巨匠利器——卞毓麟天文選說》,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取授權,並註明出處。】
▲卞毓麟:1965年南京大學天文學系畢業。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客座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顧問、編審。著譯圖書30餘種,《追星——關於天文、歷史、藝術和宗教的傳奇》一書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曾獲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多種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