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芬之戰,史達林之錘與莫洛託夫雞尾酒燃燒彈

2020-12-11 本心元創

前言:芬蘭軍隊在對面的丘陵構築了40多處火力點,有一半配備了75毫米炮,使得蘇軍久攻不下。連長馬赫波諾夫將一門B-4榴彈炮提前一天推進到了距離芬軍工事,僅250—350米的隱蔽工事內。

次日拂曉,馬赫波諾夫下令開火,巨大的爆炸聲甚至把一些蘇聯炮兵都震得失聰了。突然來到的B-4的炮擊徹底蕩平了芬軍的火力點,芬蘭人甚至沒來得及反擊。

芬蘭人的防禦工事

1939~1940年蘇芬戰爭,蘇聯紅軍主力從卡累利阿地峽方向殺入芬蘭,結果遇上了芬軍提前修築的曼納海姆防線。曼納海姆防線是芬蘭花費十年苦心經營,形成的完整防禦工事體系。它由3道防禦地帶組成,縱深大概90米。每一道防禦地帶都依託著沼澤湖泊等天然障礙物,同時構築有670個永備發射工事和土木質火力點,另外還配備有800個左右的地下暗堡,以塹壕互相溝通。主要防禦地帶面前,還設有20~60公裡縱深的保障地帶。這些主要防禦帶、保障帶布置了大量防坦克、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壕和防坦克崖壁等。火炮口徑不足的蘇軍根本就無法摧毀這些用高標號水泥修築的芬軍火力點。

緊要關頭,蘇聯西北方面軍司令鐵木辛哥元帥向史達林申請調用了B-4榴彈炮。B-4榴彈炮,炮管長5米多,使用專用的混凝土穿透彈後,甚至可以貫穿4米厚的強化混凝土工事。該炮的全稱是蘇聯B-4型M1931式203毫米榴彈炮,它有一個著名的外號「史達林之錘」,在隨後的二戰中逐漸成為了蘇聯紅軍最可怕的支援火炮之一。

史達林之錘

蘇芬之戰後期,蘇軍開始大規模使用B-4榴彈炮,共投入超過二十個B-4炮兵連,進行了270多次壓制性射擊。B-4榴彈炮在克服芬蘭工事上顯示出了強大的威力。

蘇芬戰爭又被稱為「冬季戰爭」,兩國實力對比懸殊,蘇聯投入了巨大兵力還損失慘重,芬蘭保有了主權,同時贏得了國際聲望。我總結原因是多方面的,蘇聯人輕敵了,芬蘭人比較團結,西方對芬蘭的支持力度也很大。另外芬蘭的冬季晝短夜長,積雪就好幾米,進攻的路線是地峽丘陵地帶,結果導致蘇聯的飛機裝甲部隊沒什麼用武之地,而芬蘭人修築的曼納海姆防線發揮了強大的防禦作用。

當時蘇聯的外交部長莫洛託夫,把蘇聯轟炸機扔向芬蘭城市的炸彈,無恥的掩飾為向飢餓的芬蘭人提供麵包。芬蘭軍民為了譏諷莫洛託夫,就把蘇聯的炸彈稱為「莫洛託夫的麵包籃」,而將他們手中的燃燒瓶稱為「莫洛託夫的雞尾酒」。

莫洛託夫雞尾酒燃燒瓶

在蘇聯入侵時處於下風的芬蘭人,借用了在西班牙內戰中蘇聯人支持下的共和黨人,發明的這種土製燃燒彈來對付蘇聯坦克。坦克的尾部是防禦比較差的,坦克發動機、排氣管、油箱等部位相對脆弱。還有在玻璃瓶破碎後,汽油會沿著縫隙滲到坦克的內部,隨後產生的火焰可以燒毀坦克的部件或者直接殺傷坦克裡的車組人員。

在後來的蘇德戰爭中,蘇聯反坦克兵的標配之一就是「莫洛託夫雞尾酒」,這種曾令蘇軍在芬蘭吃過大虧的武器。這次,他們把它拿來對付德國坦克,使得德國軍隊蒙受了巨大損失。

戰爭是一門藝術,同時也是一門歷史。很多以前的戰例都對後來發生的戰役能取到一定的啟迪作用,關鍵在於指揮官與參戰人員能不能活學活用了!

本文參考:

桌面戰爭兵棋 《燃燒彈:芬蘭人民敬莫洛託夫的雞尾酒,如今卻成為暴徒的武器》

百度百科:

莫洛託夫雞尾酒、冬季戰爭、B4榴彈炮

相關焦點

  • 莫洛託夫雞尾酒,究竟是誰發明的?
    那麼"莫洛託夫雞尾酒"這種武器,究竟是誰發明的呢?聽名稱,莫洛託夫雞尾酒中的"莫洛託夫"應該是一個蘇聯人的名字,加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作戰中,幾乎每一位士兵都配備了燃燒瓶。因為蘇聯的伏特加酒精濃度高,用來製造燃燒武器最合適不過,而事實上,莫洛託夫雞尾酒中的"莫洛託夫"的確是蘇聯人,他是蘇聯上世紀30年代外交人民委員會(即外交部長)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託夫。
  • 戰場上的莫洛託夫雞尾酒——燃燒瓶如何成為步兵的反坦克利器?
    而燃燒瓶本身還有個綽號,叫做莫洛託夫雞尾酒。之所以有這麼一個綽號,是因為在1939年的蘇芬戰爭中,蘇聯外交部長莫洛託夫為了掩飾蘇聯對芬蘭的入侵和轟炸,所以就對外宣稱蘇聯空軍是給芬蘭平民投擲麵包籃。所以芬蘭人就管蘇聯的航彈叫做'莫洛託夫麵包籃',而他們用來毆打蘇聯坦克的燃燒瓶,也就被芬蘭人理所當然的稱之為'莫洛託夫雞尾酒'。
  • 示威者不再拿煙花平射警察,莫洛託夫雞尾酒登場
    煙火如果回顧一下,人們會發現波特蘭的騷亂活動一直處於愈演愈烈的狀態,現在示威者不再拿煙花平射警察,莫洛託夫雞尾酒登場。也許有人還以為,莫洛託夫雞尾酒是某種酒類,實則是致命性的武器,其歷史源於二戰時期,實際學名稱為:土製燃料瓶!一般認為是二戰反坦克專用的武器,實則起源於西班牙內戰,屬於在緊急情況下臨時製作的一種縱火工具,不是什麼制式化產品,由於製作方法簡單,原料易得過而被廣泛的使用,後來隨著坦克技術的提高以及反坦克武器的提升,這種東西逐步被淘汰掉。
  • 二戰中的那些事兒,蘇芬戰爭始末,對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意味深遠
    這時候史達林真是拿福特加當水喝呀,他憤怒地說:「為什麼我們不能前進,如果再這樣下去,那將鼓舞帝國主義營壘的反蘇勢力,我怎麼面對列寧同志。」所以在世界輿論非常不利的情況下,蘇聯趕緊發表聲明,一方面譴責國際聯盟通過決議,另一方面總結第一階段作戰失敗的經驗教訓,重新調整兵力部署,再一次向芬蘭發動了進攻,於是蘇芬戰爭進入到了第二個階段。
  • 二戰插曲,蘇芬戰爭本可避免卻意外爆發,其實原因很現實
    發現更大的世界,傳播人生智慧,點一個關注,收穫一片森林二戰插曲,蘇芬戰爭本可避免卻意外爆發,其實原因很現實小編說歷史,帶你看故事,各位小夥伴大家好。蘇軍經過外交部長莫洛託夫的多次談判也沒有結果,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就認為芬蘭已經暗中和納粹德國合作,與其之後遭殃不如先下手為強,史達林下令對芬蘭發動了攻擊,蘇芬戰爭爆發,滿以為能夠輕鬆取勝的蘇軍卻遭到了芬蘭軍隊的激烈抵抗最終付出慘重代價獲得勝利
  • 《史達林之死》俄式自嘲比電影更幽默!來看蘇聯政治笑話
    就說參與赫禿子背刺貝利亞的幾位大佬:莫洛託夫、米高揚、卡岡諾維奇,都是史達林親自帶出來的馬仔。在1930年代大清洗以後,頂替被槍斃的老布爾什維克的就是這批「小史達林」,他們在性格和作風上都是史達林的劣等複製品。所以莫洛託夫在影片裡一直很興奮地說史達林同志要是看到我們弄死貝利亞也會很高興——因為這些密謀都是純粹史達林式的。冷血、理性、翻臉不認人。終結史達林時代的人們,全都是死硬的史達林主義者。
  • 圖說:蘇聯B-4型203mm重型榴彈炮「史達林之錘」並非官方外號
    如果要提起B-4型203mm重型榴彈炮,很多人都會立刻脫口而出它的綽號——「史達林之錘」。然而似乎哪裡有些不對,這款1931年開始列裝蘇聯陸軍炮兵部隊的大殺器,它的蘇聯外號並不是這個。畢竟你說外號,一定要說人家自己起的嘛,就好比看到BM-13火箭炮,你不會叫它「史達林的管風琴」,而是會叫它「喀秋莎」。
  • 雞尾酒之王 Dry Martini
    雞尾酒之王 | Dry Martini 很多人因為007和周星馳的電影才認識Dry Martini,1890年代被發明,1921年獲得「雞尾酒之王」的稱號,至今未被超越。
  • 史達林的親密戰友們,他們的結局如何?
    △ 莫洛託夫和 史達林 史達林是莫洛託夫遇到的第一位布爾什維克。列寧去世後,莫洛託夫對史達林在黨內權力的爭奪給予了支持。 史達林將國防、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等問題都交給莫洛託夫負責。莫洛託夫還負責制定工業五年計劃和定額標準,並與卡岡諾維奇一起實施落實。 莫洛託夫還籤署了被黨視為有害人員的「槍決名單」。 莫洛託夫作為外交人民委員更被世人所知。
  • 波特蘭抗議失控,示威者投擲石塊燃燒彈,警方用催淚瓦斯回應
    俄勒岡州波特蘭抗議種族主義和警察暴行的示威活動於周六晚上進入第100天,波特蘭的抗議者向警察投擲石塊和燃燒彈,警方又在周六晚上使用催淚瓦斯,至少有一個人受傷。
  • 史達林之錘,前蘇聯B-4型203毫米重型榴彈炮,二戰最奇特的大炮
    "炮兵是戰爭之神"這句話是蘇聯最高統帥史達林的名言,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軍的炮兵確實是令德國人聞風喪膽的存在:從各種自行式和牽引式火炮,再到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紅軍的炮兵部隊幾乎是戰神的化身,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能以猛烈的炮火,化解納粹德國的進攻。
  • 蘇芬戰爭中蘇軍一敗塗地,史達林獲得的土地都不夠埋葬犧牲的士兵
    其實不然,在史達林的腦子裡,大多數都是大國沙文主義,他夢想著恢復舊日沙俄帝國的榮光。於是,他在德國四處開戰的時候,趁火打劫,想要一併佔領東歐諸小國。史達林的目標是芬蘭。當年一戰的時候,沙俄分崩離析,芬蘭也就此獨立。這一次,史達林想要重新吞併芬蘭,消除他們可能對列寧格勒地區造成的威脅。
  • 很多人討厭的Martini,居然是雞尾酒之王?
    據說史達林勉強接受了他的第一杯Martini,這種歷史上最受關注和讚譽的美國發明,走上了雞尾酒能夠到達的最高巔峰。無可否認,在地位上Martini是雞尾酒之王。作為martni的歷史之源,martinez或者是Manhattan顯然更加平易近人,從Manhattan到Martini究竟發生了什麼?這個問題或許是Martini加冕雞尾酒之王的關鍵。
  • 史達林一個問題嚇死了兩位天文學家
    上世紀30年代初,史達林在蘇聯掀起「大清洗」運動。由於逮捕行動大多在深夜進行,使得許多人每當到了夜深人靜之時都非常恐懼。俄羅斯學者拉津斯基在他的《史達林》一書中曾描述了關於天文學家莫名其妙猝死的細節:「大清洗」運動時期的某一天晚上,莫洛託夫(當時是史達林領導班子的2號人物,支持史達林的集體化政策並參與領導了大清洗)和卡岡諾維奇(史達林的忠實擁護者)在史達林別墅的花園中夜宴閒談時,為天上一個星座的名稱而引發一場小小的爭論。莫洛託夫說是獵戶星座,卡岡諾維奇則說是仙后星座。
  • 伏羅希洛夫重型炮兵拖拉機 拖著「史達林之錘」砸開柏林的大門
    1945年4月,蘇軍調集大量重型火炮參加到柏林戰役中,其中B-4「史達林之錘」203mm重型榴彈炮是最大的明星。這種採用履帶式輪架的重型火炮一般的牽引車根本無力拉動,只能出動這種伏羅希洛夫炮兵拖拉機才能拉到戰場。一名士兵站在拖拉機前保險槓上,充當人肉反光鏡,為駕駛員報告後面的火炮位置,是否可以轉彎。
  • 【書海沉鉤】沙青青:史達林與「九一八事變」
    由於缺乏準確的情報來源,莫洛託夫、卡岡諾維奇、李維諾夫及加拉罕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只能依靠閱讀世界各大報刊的新聞來推測事態發展。22日,莫洛託夫、卡岡諾維奇等人在給史達林的電報中坦承:對日本人的行動以及中國東北的實際局勢完全不清楚,也無法判斷這是日本打算徹底推翻張學良,還只是一次短時間的局部衝突(卡岡諾維奇和莫洛託夫給史達林的電報,1931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