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鄉村美術教師培育計劃從化站啟動儀式暨2020年度許欽松鄉村美術教師獎發布會在荔博園舉行。從此,從化的鄉村美術教師將得到「大咖」的指導,進一步提升教學水平,為鄉村孩子的未來創造更多的機會。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鄧瀟麗 通訊員從化區文明辦、從化區創建辦
打造適合鄉村的美術課程
推動鄉村美育事業發展
鄉村學校裡的學生日常可以接觸美術的機會相對較少,如何提升美術教師水平,提升學生美術素養?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許欽松老師是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廣東省許欽松藝術基金會理事長,他是一個對美術教育有著滿滿情懷的人,對鄉村美術教師也很關愛。我們渴望有這些『大咖』來給鄉村美術老師上課培訓,所以我們開啟了為期3天專門針對鄉村美術教師技能提升的培訓。」區教師發展中心中小學美術教研員吳水晶說。
在啟動儀式當天,許欽松為從化的鄉村美術教師作《美術特色教學研究與實踐》專題講座。「美術教育對小孩子的專注力有很大的提升,隨之而來的是學習成績的提高,甚至起到藝術療愈的作用。」許欽松說。但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美術教育的現狀依然不容樂觀。「一是美術教育意識不夠;二是美術專業師資短缺,師資分配不合理;三是教學方式陳舊。所以,鄉村美術教育之路依然任重道遠。」許欽松說。
據介紹,2018年廣東省許欽松藝術基金會啟動了鄉村美術教師培育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連結社會優勢資源,聯合當地教育部門,對鄉村美術老師進行專業培訓,從而讓更多的人參與鄉村美育工作,推動鄉村美育教育事業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為鼓勵教師因地制宜打造適合鄉村的美術教育課程,當天還舉行了許欽松鄉村美術教師獎發布會,設立了「許欽松鄉村美術教師獎」,為通過選拔的優秀教師提供資金和督導等專業支持,將其培養為優質鄉村美術課程的研發者。
本次培訓由美術教育名師、專家授課,為學員們帶來了理論與實操方面的專業課程。而此次集中培訓只是開端,隨後還會通過網絡和微信群對教師進行回訪,為他們提供更多精準化服務。
將本土資源融入課堂 傳遞鄉村生活文化內涵
「我們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比如特色小鎮、旅遊景點等都可以融入到美術的創作當中。我們還有豐富的物質資源,包括竹子、稻草、樹葉、樹根等,這些都可以藝術化,做成藝術品。」吳水晶說。
近年來,在新課程改革大環境下,從化區教育系統將新課程理念與農村實際條件有機結合,在開展好傳統美術教育的基礎上,對鄉村美術教師進行了一系列開發鄉土資源的培訓,把各具特色的農村自然資源、生產條件和文化特徵納入教育傳承的內容,開發了極具地域特色的課程——「創意稻草節」「竹編工藝」「太陽之染」等等。
據介紹,2013年,從化區教育局在鰲頭鎮舉辦第一屆從化中小學創意稻草節,鰲頭鎮各中小學的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融合自己的創意製作出各式各樣的稻草作品,然後進行展示。「從化鄉村學校的學生日常接觸美術的機會相對來說較少。我們的教師在教研活動時經常思考:是否可以利用學生身邊的東西為他們上一節豐富多彩的美術課?經過討論,我們發現,鄉村擁有豐富的稻草資源,而且不少農民都有一手不錯的編織技術,我們可以利用這一豐富資源開展一節別開生面的美術課。」吳水晶說。
2014年、2015年,從化區教育局又分別在太平鎮和溫泉鎮舉辦稻草節。2016年,從化區稻草節在鰲頭鎮西塘村舉行,活動上升至區級層面。
「除了稻草,從化還有很多資源可以運用在美術課堂上。作為老師,如何利用這些鄉村資源進行教學,我希望能在這次培訓當中得到答案。」鰲頭鎮第三中心小學老師夏永洪說。
溫泉鎮第三中心小學是從化區的一所鄉村學校,目前全校有學生800多人,僅由兩位老師負責全校的美術教學工作。在鄉村如何開展美術教學?溫泉鎮第三中心小學別出心裁,想到了用石頭作畫。「在鄉村學校,學生可以運用的資源比較少。我們就想,石頭的取材很容易,再結合鄉村的自然環境,開發石頭畫的特色課程再合適不過了。」該校的其中一位美術老師黃蕾說。
作為美術老師,黃蕾參加這次培訓也有明確目標。「我希望能從這次的課程中學到更多知識,然後將這些成果帶到課堂裡,更好地開發孩子們的想像力,擴展他們的思維,提升他們的美術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