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獺,作為曾經幾乎佔據了全球淡水及近海生態系統的頂級捕食者,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在國內並未受到過多的關注,或許對很多人來說,「水獺」這兩個字遠不如「嚶嚶怪」來的熟悉。當網絡上隨便就可以搜到寵物水獺、水獺賣萌的內容時,問題來了,水獺在中國還好嗎?
2019年12月15日,由國內10餘家非營利/公益組織、科研機構、野生動植物保護有關部門以及保護區等共同參與的《2019中國水獺調查與保護報告·意見徵求稿》在廣州發布。
在中國曾有3種水獺分布——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已知棲息海拔最高的歐亞水獺(Eurasian Otter Lutra lutra),體型最小、集群生活並主食蟹類的亞洲小爪水獺(Asian Small-clawed Otter Aonyx cinereus),以及集群圍捕魚類、偏愛石質水濱的江獺(Smooth-coated Otter Lutrogale perspicillata)。
筆者近年來一直關注水獺的生存情況,今天就來聊一聊其中的一位主角——歐亞水獺。
通天河邊的歐亞水獺
歐亞水獺
夏日傍晚的玉樹,在三江源漸暗的夜色中,廣場隨著陽光褪去而逐漸喧鬧起來。忽然,一個黑影從水中躍出,矯捷地鑽到了河岸邊的石縫中。動作很快,以至在人來人往的城市中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這是一座有著20萬人口的城鎮,穿梭不息的人流似乎並未真正意識到它的存在。但對我而言,「歐亞水獺」,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動物,就這樣與我幸運地邂逅。
「獺,如小狗也,水居食魚,從犬賴聲」,對於水獺,《說文解字》解釋如是。水獺,食肉目鼬科水獺亞科,全球共有13種,在我國有其中3種的記錄。其中,歐亞水獺作為全球所有水獺當中分布最廣的,歷史上在歐亞大陸甚至北非的大部分水域當中都曾出現過它們的身影,也因此其順理成章地成為諸多傳說和故事中的主角。
歐亞水獺背部灰褐,腹部色白,一分為二的體色使得水獺很容易同其他與其同域分布的動物區別。在體型上,歐亞水獺軀幹長而渾圓,四肢短小,前足略大於後足,足趾間具蹼,這使它們在水中可以運動自如;在感知上,歐亞水獺聽覺、視覺以及嗅覺都非常發達,這對它們而言無疑是生存的一大利好,但對於想偷偷一窺它生活的我們而言,則是巨大的挑戰——它們總會在被發現之前早早注意到我們這些不速之客,從而遁入水中,銷聲匿跡,只在石頭上留下一攤洇開的水漬。
作為完全適應水中生活的鼬科動物,歐亞水獺好動的特質同其遠親絕無二致。通過紅外相機,我們得以一窺它的生活軌跡——在鏡頭下,歐亞水獺從未像雪豹等捕食者一樣四平八穩,不慌不忙,相反,永遠都在以快進的狀態不停動作,就像同鏡頭後的我們存在時間上的偏差。這裡聞聞,那裡刨刨,快速而短暫的動作在長長身體的映襯下顯得無比慌亂和緊促,就像一位臨出發的旅客,在火車的汽笛聲中尋找自己突然消失的錢包。
歐亞水獺的足跡
「如小狗也」 古人千年前已瞭然
晝伏夜出,傍水而居,從河流溼地到湖泊海洋,凡是有水的地方幾乎都可以見到水獺的身影。相比其他種類的水獺,歐亞水獺社會性較弱,常獨居,具有很強的領域性。雌性的歐亞水獺往往會獨自佔據一定的空間作為自己的領域——如果是河流當中,便通常是一定長度的河段。而幾隻(或許是親緣關係較近的)雌性水獺,其各自領域則會在一起組成一個範圍較大的複合領域,一同抵禦外來個體。這樣的狀態,若通俗些來理解,類似於一個小區當中的幾戶別墅,平日各自獨立,但若遇到不負責任的物業,還是會挺身而出站在一起。與雌性不同,雄性歐亞水獺在空間上往往會跨越幾個雌性水獺的領域,而這樣隨性別而異的領域佔有實際上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它們繁衍的效率與成功。
歐亞水獺主食魚類,百萬年來的進化使得它們能夠在水中輕鬆地捕捉到食物。對以垂釣為樂的人類同胞而言,湍急的水流絕非釣魚的理想場所——而這一點水獺也熟諳於心。在對歐亞水獺進行野外調查時發現,從它的糞便以及食餘等痕跡中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它們的「漁場」通常都在河流的轉彎或洄水處。如此,魚群無力地被裹挾在積聚的水流中,便成為水獺唾手可得的美食。但千萬不要以為魚類是歐亞水獺唯一的食物來源。在水獺的糞便當中,除去最為常見的魚類殘骸外,還記錄到有小型的哺乳動物以及鳥類的骨骼,而或許正是因為水獺在食物上寬泛的選擇,使得它能夠在整個歐亞大陸的水域中都留下自己的足跡。
關於水獺的聲音,古人如上描述,但還很遺憾,我從未聽到過水獺的叫聲。而且似乎從文獻上看,歐亞水獺很少發出叫聲。那麼對於它們而言,個體間的交流是如何實現的呢?答案很簡單,氣味。
同大多數哺乳動物一樣,氣味是歐亞水獺間進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其實退一步想並不意外,畢竟不同於我們,水獺君並不會建立圍欄圈起土地,邊上再設標牌,寫上「私人領地,非請莫入」,或是「今晚3點,河邊大石下見」……而若達到此目的,留下氣味便成了最為長效、持久和經濟的交流方式。
對於水獺而言,留下氣味的方式大致可分作兩種,糞便和體味,前者則是歐亞水獺個體間交流最為主要的方式。由於晝伏夜出,晨昏活動的習性,直到現在,人們對於歐亞水獺存在與否的判斷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來自其糞便的有無,而並非見到水獺本身。在英文中,歐亞水獺的糞便由於其獨特的形狀與氣味,甚至作為一個單獨的詞彙存在,「Spraints」(來源於中古法語,意為「Squeeze out」,中文意即「擠出來的」,這很好地描繪了歐亞水獺糞便的形狀)。
歐亞水獺在排便時,是絕不會講私密二字的,反之,它們的糞便常常會排在河道中最為顯眼的石頭上(要知道這可是它們留給同伴的重要信息)。相較於糞便,體味的標記對於我們就更難以察覺,由於氣味腺在趾間,因此在河邊鬆軟的沙灘上刨坑便成為水獺留下氣味的理想方式,但要知道,相比高高在上的糞便,隨便一陣因風而起的波浪都有可能帶走水獺君留下的重要口信。
在野外調查時,每每走在水獺生活的河岸,看著遍布它們痕跡不斷延伸向遠方的河流,就好像看著一大塊留言板,而它的上面記錄著生活在這裡的每一隻水獺留下的信息——領地的標註,漁場的位置,個體的信息甚至身體的狀況,但只能感慨自己太笨拙,看著寫滿字句的留言板,卻怎樣都不知它們在說些什麼。
正在通過刨坑留下氣味的歐亞水獺
將更多目光轉向水獺
「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禮記·月令》如是記載——兩千多年前浪漫的古人是將「獺祭魚」看作同「鴻雁來」對等的物候來標記時令的。在今天,即便水獺在野外單純的目擊都足以成為新聞工作者炙手的選題。
因獲取毛皮而進行的捕殺偷獵,因漁業捕撈而造成的食物殆盡,因固化河岸而造成棲地喪失……種種原因導致過去幾乎遍布全國的歐亞水獺現在只能以小種群的狀態在個別幾個人類幹擾較小的地方勉強生存。
每年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是國際水獺日,是為因皮毛而廣遭屠戮的水獺在全世界設立的紀念日。
2019年4月,第十四屆國際水獺研討會在四川唐家河成功舉辦,作為水獺保護生物學的最高水平會議,這次會議的舉辦極大地激發了公眾對於水獺的關注與熱忱。在這裡誠摯地邀請熱愛自然的你,同我們一起關注這一被忽視已久的可愛種群。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