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一脈」閩臺文藝展演在福建大劇院舉行(你好臺灣網 圖)
你好臺灣網福州11月19日消息 (記者 呂貝娜)11月18日晚,「同源一脈」閩臺文藝展演在福建大劇院舉行。
福建省歌舞劇院、福建省實驗閩劇院、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中心的演職人員和在陸臺籍演職人員同臺表演。在臺灣地圖及先民過臺灣影像之後,演出緩緩拉開帷幕:詩朗誦《鄉愁》,女聲獨唱《月亮看我》,歌仔戲《蝴蝶之戀》,唐美雲通過視頻短片介紹了與廈門市歌仔戲劇團合作《蝴蝶之戀》的故事,臺灣歌手楊品驊帶來歌曲《天耀中華》,提線木偶《鬧元宵》,舞蹈《盼》……演出在歌曲《同行並肩》後圓滿落幕,演員深情的演唱和優美的舞姿,為觀眾呈現了一臺展現兩岸同根同源,融合發展的精彩演出。
《南音隨想》廈門市南樂團(你好臺灣網 圖)
演出結束後,一位來自泉州的觀眾陳阿姨告訴記者,舞臺上兩岸共同喜愛的歌仔戲和木偶戲,令她感到十分親切,仿佛回到兒時看戲的場景。歌仔戲於明末清初隨移民漂洋過海。據《福建省志》《臺灣通志》等記載,明天啟年間,漳州錦歌傳入臺灣,發展為歌仔戲。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左右,歌仔戲又從臺灣回到廈門生根、開花,如今已成為兩岸同胞乃至東南亞華人共同的情感紐帶。
臺灣歌手楊品驊演唱《天耀中華》(你好臺灣網 圖)
「同源一脈」閩臺文藝展演由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主辦,是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後推出的系列閩臺文化交流活動之一。在18日上午揭牌儀式上作為表演嘉賓的臺灣竹笛老師柯承妘告訴記者,自己當初抱持傳承傳統文化的初心,才從臺南來到福州雲響藝術發展。「臺南和福州兩地的文化飲食各方面感覺差不多,生活蠻方便的。臺灣的民樂氛圍感覺比福州更強,福州的竹笛老師感覺也不多,我們希望能把傳統藝術傳承下去,結合福州當地古色古香的建築蠻好的。現在培訓機構裡的學生已有一百多位。學西洋樂器的孩子很多,但福州當地學校慢慢開始在重視民樂,像我的學生有在學校的民樂團。我希望能研製出一個教學方式,帶領後面的老師一起傳承這件事是很好的,靠一個人力量不夠。」
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秘書長蔡麗華表示,閩臺兩地同文同種。南音、歌仔戲、木偶戲、拍胸舞等民間藝術至今在兩地傳承並發展。「同源一脈」閩臺文藝展演,邀請兩岸藝術家同臺演出,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了兩岸心靈契合。
唐美雲短視頻講述與廈門市歌仔戲劇團合作《蝴蝶之戀》(你好臺灣網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