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環縣地處隴東黃土高原,乾旱少雨、土地貧瘠。幾年前,這裡交通不便、產業不興,一些百姓生活極度的貧困。2016年1月,《焦點訪談》欄目的記者第一次來到環縣的八珠鄉白塬村,記錄下了特困戶鄭九林一家的生活狀況,從那之後,我們持續關注老鄭一家,記錄下了他們家一年又一年生活的變化。一晃五年過去了,現在,那裡的生活又有了怎樣的改變呢?2020年1月和6月,記者又兩次來到甘肅環縣的老鄭家。
老鄭的家在環縣八珠鄉的白塬村,他家現在住的這個地方是2016年政府修建的異地扶貧搬遷項目。
五年來,老鄭搬過幾次家。2016年1月,記者第一次來到老鄭家的時候,一家人住的是幾間破舊的窯洞,已經成了危房。2017年,在熱心人的幫助下,他家修了兩間彩鋼房作為過渡房。2018年下半年,全家搬進了裝修一新的扶貧搬遷房。
住房改善了,老鄭一家的生活也有了巨大的變化。過去,由於妻子和女兒殘疾,兒子又在上學,生活重擔全壓在老鄭一個人身上,全家一年的收入也就五六千元。2016年,記者第一次來到老鄭家時,家裡沒什麼像樣的家具家電,最值錢的是一輛二手摩託車。現在,家裡新的家具家電一應俱全。2017,年老鄭把二手摩託賣了,換了一輛新車。2019年,還新添置了一臺三輪摩託。
2016年記者第一次來老鄭家的時候,舊窯洞牆上貼著「北京」兩個藝術字,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這是在縣城上高中的兒子鄭友虎從美術書上剪下來的。
2018年,鄭有虎如願考上了北京的大學。今年一月我們來到老鄭家時,正好趕上老鄭的兒子放寒假剛回家,他正忙著給一家人做飯。
這幾年,我們五次到老鄭家,都記錄下了他家吃飯的場景。這是2016年第一次拍攝到鄭九林的妻子去溝裡挑了滿是泥沙的水,回家做飯,吃的是洋芋和鹹菜。
這是老鄭一家通過異地扶貧搬遷,住進了新房子以後在新家吃的一頓飯,這一次吃的還是過去的老鹹菜。但是老鄭說,吃的味道不一樣了。
如今,老鄭家一頓吃幾個炒菜已經不是什麼難事。今年年初我們見到老鄭時,他都胖了不少。
去年7月,老鄭摔傷了腿,在家養病期間開了個小賣部,賣點菸酒零食,雖然腿摔傷了,但掙錢卻是沒耽誤。2019年的收入又如何呢?年初,老鄭給我們算了筆帳。
其實,老鄭一家的收入2018年就達到了脫貧的標準,但脫貧不脫政策。為了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老鄭這樣的貧困戶脫貧以後返貧,低保和其他政策性的補貼還在繼續發放。2018年,老鄭家的收入雖然有3萬元,但靠自己勞動的收入很少,大部分還是低保和各種政策性補貼,而2019年四萬多元的總收入中,靠自己勞動所得的收入達到了兩萬多元,這還不是他家收入的全部,另外他還養了羊和驢。
這幾年,老鄭家的收入每年都上個臺階,從整個收入結構來看,變化最大的是來自養殖的收入。環縣有養羊的傳統,但過去一家一戶養幾隻羊不成規模,效益也不高。這幾年,為了讓像老鄭一樣的貧困戶脫貧,縣裡把羊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來抓。2018年,全縣農村致富能人帶頭新建了224個養羊合作社,農戶以扶貧資金入股,企業、合作社、貧困戶三方聯動,白塬村包括老鄭在內的17戶入股的貧困戶每年能拿到5000元的分紅。環縣的羊產業發展紅火,越來越多的農民因此受益,縣裡認準了這條致富路,下一步打算建更多的合作社,擴大產業規模,提升效益。
2019年,縣裡制定了大學生養羊計劃,吸引高職院校畢業生回村。老鄭的鄰居老郭家的兒子郭建瑞大學學的是畜牧獸醫專業,2017年畢業以後在外省的養殖場工作。2019年初,他從外面辭職回到村裡,帶頭新成立了一個養羊合作社。
2019年,全縣新成立了124家大學生養羊專業合作社,這些大學生雖然經驗不足,但學習能力強,科學素養也高,大學生養羊合作社羊只的產羔率和成活率都比農民辦的合作社高。
如今,這些大學生有的成了技術骨幹,有的成了合作社的負責人,這些大學生成了環縣脫貧攻堅的一支生力軍。
今年,因為疫情鄭友虎放寒假以後一直在家,平時就在家上上網課。在這段時間,他也感受了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想著,等父母年紀大了,他也回來養羊。
前些年村裡沒有產業,一到冬天農閒的時候大部分人都在自家的窯洞裡貓冬,而去年冬天,大夥都在羊圈裡忙個不停。
2020年6月,記者再次來到老鄭家的時候,最吸引我們的變化是他家建起了新的標準化養羊棚圈和草料棚,這是環縣政府搞得標準化養羊專業示範村建設項目,培養標準化湖羊養殖示範戶,老鄭也報了名。
前不久,老鄭和村裡其他幾戶養羊示範戶還參加了政府專門組織的培訓。
2020年,全縣包括老鄭家所在的白塬村在內的26個村將被打造成專業的養羊示範村。老鄭知道,這是很好的機遇,他也下了很大的決心。
這幾年,老鄭家不僅是居住的環境和家庭收入有了很大變化,老鄭家的羊圈一年修得比一年好,養的羊也一年比一年多。
老鄭家五年來的變化,也是千千萬萬貧困戶脫貧之路的縮影。從單打獨鬥到合作經營,從分散養殖到規模化科學化生產,環縣念羊經,興羊業,讓越來越多的農民發了羊財。下一步,環縣計劃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培養更多的養羊專業戶,打造專業養羊村,今年還計劃再招300個大學生參加養羊培訓。這些新生力量的注入,又能為鄉村帶來什麼新的變化呢?我們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