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上是否存在著人們所未知的史前文明?在當今網絡化時代,人們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關於地外文明的信息,對外星人和史前文明的幻想更是不斷地出現在各種各樣科幻的作品之上。只不過在現實中,考古學界對於史前文明的認識是一致的,即使時至今日,始終還是沒有足夠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在人類的歷史之前,曾經存在過另一個高度發達的史前文明。
在國際考古學界中,有一個專業詞彙叫歐帕茲(英文:Out-of-place artifact,簡稱OOPArt),從構成這個縮寫的單詞字面意思我們就可以知道,所謂歐帕茲,就是在考古現場發現的與考古遺址所處年代的技術水平無法對應的物品。歐帕茲在考古發掘中屢見不鮮,他們一個個千奇百怪,乍看之下往往讓考古現場的工作者們百思不得其解。
莫名濃度偏低的礦石
眾所周知,核物理科學是一門還相當年輕的學科,從1896年貝可勒爾發現天然放射性開始算起,核物理學到如今也才堪堪發展了一百年。然而在非洲,人們卻機緣巧合地發現了一座「史前的核反應堆」。
加彭,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非洲西岸的國家,自十九世紀以來加彭就是法國統治下的保護地,1960年法國準許加彭獨立,獨立後的加彭和法國關係依舊非常密切。
我們知道核能雖然不是一種清潔能源,卻是一種高效的能源,作為世界上的核大國,二戰後法國積極發展核工業,以應對法國本身缺乏石油和天然氣的困境。1974年法國總理梅斯梅爾提出了一項大力發展核電的龐大計劃,對製造核燃料的鈾礦需求增加。
恰好非洲的加彭自己就有一座鈾礦,很自然法國便從加彭進口鈾礦。
鈾礦運到法國進行加工前,工程師循例要對貨物進行檢測,他們驚訝地發現來自加彭的鈾礦含鈾量不足0.3%,這一比例比正常的平均值足足低了50%,這引起了法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的注意。
隨著深入調查,法國的科學家發現早在1972年,法國皮埃爾拉特核燃料再處理廠裡的布茲蓋博士就已經發現,來自加彭奧克洛河的鈾礦比正常值一直少了0.003%。
由於鈾是製造核武器的重要戰略物資,法國方面對此十分重視,他們檢查了國內各個環節都沒有發現問題,最後他們將目光投放到礦產地加彭奧克洛河地的礦場,決定從源頭開始調查。
驚現的「史前核反應堆」
法國的科學家團隊來到奧克洛河地的礦場,經過詳細的調查科學家發現,奧克洛鈾礦的深層礦層中一共被檢測到了30多種核連鎖反應的副產物,種種數據和現象都表明奧克洛鈾礦的鈾早在現代人進行開採前就已經被使用過,最終科學家在奧克洛地區一共發現了14座已經停止反應的核反應堆遺址,年份遠至20億年(一說17億年)以前,同時科學家還在南邊的班貢貝發現了另外一座類似的遺址,這些反應堆在停止之前已經持續運作了幾十萬年。
「史前的核反應堆」驚現非洲!一時間國際媒體紛紛冠以類似的標題頭條報導這起新聞,這讓許多對史前文明感興趣以及相信存在史前文明的人興奮不已,他們認為奧克洛的核反應堆遺址就是在史前的地球存在著一個科技和當今社會一樣發達的文明的確鑿證據。
反轉:核反應堆是天然的
對奧克洛的核反應堆遺址這一個新出現的歐帕茲,科學家們進行了持續的研究,最終確認這裡的核反應堆遺址沒有人力幹預的痕跡,完全是由大自然形成的一處天然反應堆。
地質學家研究後發現這裡的鈾礦在古代的地質運動中散落分布到各處,富鈾礦層沉積下來,經過數百萬年,其表面足足有1000米厚的砂石層在雨水的衝刷下逐漸流失,鈾礦層和雨水堆積在一起起來。在20億年前水中生長出了一種藍綠藻,通過光合作用增加了水裡的氧氣,使得一些鈾礦被氧化。
經過大約1億年,這裡的環境達到了發生核聚變效應的臨界點,反應產生了大量熱量,將水分蒸乾之後由於水位降低,核反應的速度開始變慢,反應堆的溫度降低,反應暫時又停了下來。直到新的水分補充,反應又重新開始,如此一直反反覆覆,最終核反應遭遇到礦石裡面的硼元素,這是一種核反應的中和劑,可以將中子吸收,使得核反應無法繼續進行從而停止下來。
經過計算,科學家估計在數十萬年的運作期間,奧克洛河地的各個遺址共有大約1噸的鈾235被裂變掉。
科學家認為核反應堆的產生還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擁有高濃度的鈾,二是需要重水這種中子慢化劑以避免反應堆在運作的過程中出現意外,這兩種基本的條件在奧克洛河地的礦場裡都不具備。如果說真的存在史前文明,那麼以其科學水平應該可以認識到這些最起碼的反應條件,在現場的科學家們應該可以找到提純過後的核燃料,然而最終並沒有找到相關的痕跡。
結語:什麼是文明?
什麼叫文明?文明一詞的英文civilization源於拉丁文「civilis」,有城市和民眾雙重意思,可以引申為分工與合作,在人類學與考古學中認為文明就是有人類居住,並且經濟與文化發展到相當程度的地區。
儘管西方和印度傳說裡有著「亞特蘭提斯」「雷姆利亞大陸」等傳說,但至今人們都沒有找到相關的痕跡,倒是五千年文明古國的中國不斷有著觸動世界的考古新發現。
2019年,中國良渚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用石犁進行耕作,以稻米為糧食,具有原始的文字,城牆宮殿以及大型水利建築,無一不表明早在距今5300~4000年前的古代中國,文明社會已經在中國大地上出現。
英國教授馬丁·雅克曾經有過一場走紅網際網路的演講,他稱:「中國本身就是一種文明……西方帝國繁多基本都是曇花一現,相反古代中國衰弱後,會不斷的重新崛起和復興。」
堅韌和不屈是中華文明的鮮明特徵,過去的2020我們成功地經受住了新冠疫情的考驗,世界疫情的發展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中華文明與西方世界的與眾不同,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由衷地感到自豪,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讓我們愛得深沉,我們堅信憑藉我們的雙手,我們一定可以創造更加美好興復未來!
本文由史家講談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