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貼扎是一門非常古老的學問,由傳統中醫的貼藥膏一直到最近的肌能系貼布都屬於廣義的貼扎。在復健醫學中,使用貼扎預防或治療運動傷害已行之多年。近年來肌能系貼布應用於運動醫學,除了保護外另有增進運動員表現的功效,貼布的型態也由過去的白貼到現在五彩繽紛的彩色貼布。在急性期的保護貼扎常只有固定受傷部位的功能,但最近的肌能系貼布,貼扎的效果則遠大於固定,包括促進循環,增加感覺回饋,局部的壓迫等。
有關貼扎的書本在市面上已經有了一些,但大多著重於如何貼扎,很少論及為何如此貼,也很少論及貼扎的理論基礎及科學依據。貼扎的目的則偏重於常見的肌腱及韌帶受傷,如網球肘,跳躍膝,足底肌膜炎等,對於其他的疾病則較少論及。
本書由世界肌筋膜疼痛症泰鬥洪章仁教授指導其閉門弟子周立偉教授及年輕專家吳威廷醫師完成。洪教授在肌筋膜疼痛症的造詣不必贅述,其著名的Hong’strigger point injection世界聞名,周立偉醫師是新一代肌筋膜疼痛症專家,結合了傳統醫學及現在科技研究方法,讓肌筋膜疼痛症治療有了更多的東方色彩,也得到西方醫學肯定。吳威廷醫師雖然我和他認識只有兩個月,但他於臺大受訓期間對專業的了解,熱心的分享及極佳的分析能力令我印象深刻,這三位作者的組合已確認本書的獨特及成功。
這本書有別於其他貼扎的書籍之處在於其詳盡介紹貼扎的原理,不同貼布的差異,各種貼扎法的介紹及著重於肌筋膜疼痛症的貼扎,這些內容在其他貼扎相關的書籍可能只是導論或者簡略提及,皆非重點,但對於開立貼扎處方的醫師則是非常重要的訊息。本書內容則詳述以上重點,並論及貼扎前的評估,注意事項及禁忌等,我認為這是一本非常適合醫師與專業醫療從業人員的貼扎教科書。我相信對貼扎有興趣的醫師都值得好好研讀這一本書,也一定會有很好的收穫。
臺灣復健醫學會 理事長
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主任
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教授
王亭貴
2015-5-21
目錄:
作者簡介 i 推薦序三 vii
洪序 ii 推薦序四 viii
推薦序一 iii 周序 ix
推薦序二 v 吳序 xi
1 貼扎術歷史 1
2 肌激痛點與貼扎術原理機轉 3
1. 肌筋膜疼痛症與肌激痛點
原理機轉 3
2. 貼扎術原理機轉 9
3. 貼扎術應用在肌筋膜疼痛症的研究上 6
4. 臨床研究的限制 17
3 貼布性能介紹 19
1.運動傷害貼布(Athletictape) 19
2.瑪可康乃爾貼布(Mc ConnellTape) 21
3.肌能系貼布(Kinesio?TexTape) 23
4 貼法介紹 31
1.分離背襯紙 31
2.貼之前的力學分析 33
3.常用貼法概論 38
4.進階貼法概論 46
5.如何選擇與使用貼扎術來達成放鬆與促進之目的 48
5 貼扎前的各項檢查評估 51
1.復健科常用理學評估 51
2.復健科常用功能性評估 68
3.復健科常用電生理檢查 74
4.復健科常用影像輔助判別 84
5.輔助影像判別:X光、計算機斷層、磁振攝影 89
6 貼扎術的注意事項 127
7 貼扎術的禁忌症 133
8 肌筋膜疼痛症之貼扎術實例應用操作:肩頸與上肢 135
9 肌筋膜疼痛症之貼扎術實例應用操作: 軀幹與下肢 187
10 軀幹與上肢骨骼、肌肉、關節、神經疾患之 貼扎術介紹 225
1. 肋骨骨折 225
2. 角弓反張 226
3. 中風所致半側偏癱,軀幹無力:提肩胛肌、腹直肌、二頭肌、三角肌 229
4. 臂神經叢損傷 239
5. 長胸神經損傷 242
6. 鎖骨骨折 243
7. 胸大肌 245
8. 手術後處理: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直肌 248
9. 旋轉袖韌帶撕裂傷 251
10. 二頭肌 257
11. 橈骨骨幹骨折 259
12. 外上髁炎 261
13. 橈神經壓迫性麻痺所致垂手症 265
14. 中風偏癱:總伸肌肌群 267
15. 屈指淺肌,屈指深肌 270
16. 總屈肌群 272
17. 媽媽手 274
18. 腕隧道綜合症:屈指淺肌、橈側屈腕肌、尺側屈腕肌、掌長肌 277
19.新生兒手部早期療育 281
20.媽媽手與疑似扳機指合併周邊組織腫脹 282
21. 胸、腰椎筋膜以及力矩的調整 285
11 下肢骨骼、肌肉、關節、神經疾患之貼扎術介紹 287
1. 闊筋膜張肌與髂脛束 287
2.股骨幹骨折 289
3.股四頭肌肌腱與髕骨韌帶 292
4.肌肉失衡所致障礙 297
5.鵝足部疼痛 301
6.小腿抽筋後脹痛 302
7.腓腸肌與比目魚肌 305
8.脛前肌 308
9.脛前肌與脛後肌 309
10.腳踝扭傷所致前距腓韌帶部分撕裂傷 313
11.張力處理 318
12.阿基利斯腱腫脹 320
13.哈格蘭氏變形 321
14.趾外翻 322
15.馬蹄足 331
16.繭 335
12 頭頸部、吞咽、血腫與淋巴水腫問題之貼扎術介紹 337
1.顳顎關節與顳肌、顴肌或嚼肌 337
2.顏面神經麻痺 340
3.小兒吞咽障礙:下頷舌骨肌、頦舌骨肌、胸骨舌骨肌 344
4.口腔癌手術後處理 348
5.新生兒斜頸 350
6.小兒頸部張力不全 353
7.乳癌術後淋巴水腫處理 355
8.腫脹與淋巴引流處理 359
9.腫脹與淋巴引流處理 360
10.急性血腫處理 361
11.慢性血腫處理 364
13 總結與研究發展的展望 367
點擊左下角查看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