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思想的精髓,貫穿船政學堂教學的全過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020-12-12 歷史摸路人

當船政學堂作為速成學校為中國培養第一代現代兵艦工程師、船舶工程師和船長的時候,江南製造總局由於它特殊的環境,作出了更加廣泛的貢獻。從一開始李鴻章就主張,那些學童應該在製造局見習機器操作的同時,也要學一些西洋算學和自 然科學。但是見習機器操作所用的教學設備不得不延緩到製造局本身搬出外國人居留地之後才予添置,因為虹口區有外國海員和他們的娛樂場所,被看作是一個不適宜設置學校的地方。

儘管如此,1867年中江南製造局還是聘用了幾名曾經在安慶為曾國藩工作過的中國數學家/工程師, 其中包括華蘅芳、徐壽和徐建寅;在這些人的建議之下,還建立了一所翻譯館(包括一所培養 譯員的學校),以出版中文的西洋科學技術書籍。1868年春季,翻譯館任用了英國教習傳教士傅蘭雅,其後在同一年裡又錄用了另外三名傳教士,他們的漢語程度都足以向中國的筆錄人員口述技術著作的譯文。

曾國藩不顧一年之前倭仁的嘲諷,在1868年下半年的一份奏摺中表示,他希望遴選書香門第的聰穎子弟隨同這些洋人學習,以便使這些青年領悟西洋技藝中的義理。(二三年之前,這位總督的天資頗高的長子曾紀澤開始學習英文和西洋算學,這大概是他父親鼓勵的結果。)

1869年後期,在位於江南製造局新址的校舍竣工的時候,當時依然不到50個學生的上海同文館即遷往那裡,由江南製造總局主辦,並改名為廣方言館。在此同時,製造局本身還安排了工人在職訓練班和徒工夜校,以便在這裡教授數學和簡易科學知識。然而,這個教學規劃中的幾個方面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配合。徐壽和其他的中國數學家科學家對製造局的生產計劃並不負擔責任。

其中不少是關於蒸汽輪機、制模以及鑄造技術和格林炮、克虜伯炮手冊之類。另外一些是比較有刺激性的著作,例如封●希理哈的《防海新論》(1868 年版);中譯本於1874 年出版,很快就為李鴻章仔細讀過。還有一些是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教科書,諸如白起德的《運規約指》(1855年版)、鮑曼的《實用化學人門》(1866 年版)以及田大理的《聲學》(1869 年版)等等。這些書是通過中國書商分銷的。

僅舉兩例: 一部1872年發行的關於克虜伯炮的手冊八年當中銷售了904冊;一部1873年發行的代數論文七年當中銷售了781冊。但是正如. 負責江南製造總局翻譯工作最多的傅蘭雅所抱怨的那樣:這些書只有包括學館和訓練班在內的製造局內部幾個部門才使用,而且使用的次數也很少。

下述事實使江南製造局所屬學館的發展受到阻礙:它本來應該培養工程師和翻譯人才,而一個迂腐的理學士大夫塗宗瀛(1811-1894年)在他短暫的上海道臺任期內(1870- 1871 年),卻責成上海縣教諭主管學校的中文課程。這樣,雖然數學在廣方言館三年至五年的課程中受到應有的重視(學習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各個學生的能力和專業要求),但在教授代數、幾何和三角的時候,還要求學生通習中國的《算經》,結果造成了一些概念的混亂。

尤其在第一學年裡, 要求學生肄習繁重的中文課程。要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不斷地閱讀歷史著作,包括《左氏春秋》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不僅如此,還直接安排了經學課程,要求閱讀的書中有朱熹的全部著作和-部 18世紀清朝論宋學的文集。除此之外,學生們每周還必須花費一天時間準備一 篇作文,有時是八股文。

如果仍有餘力,可以學習林樂知講授的英語或者傅蘭雅講授的法語。中文課程一直延續到第二學年,到這時學生們才允許專攻「外國語文及風習制度」,為做外交工作做準備,或者選擇技術性專業,例如礦物學、冶金學、機器設計與操作等等。只是對於那些無志參加科舉考試的學生,才單開技術專業課程,中文課在這裡減少到最低限度只讀《四書》和《五經》。

到19世紀70年代中期,這種單獨的技術課也已經收錄了大約40名學生,它似乎分為三個班組:造船學、船舶工程學和軍事科學。開設的課程包括英文、數學、繪圖和射擊學。教習中有外國人參加,大概是些和製造局內造船及軍械製造有關的洋人。在1870年下半年江南製造總局的教育和培訓規劃開始付諸實施的時候,從一開始就贊助這一規劃的丁日昌,卻因丁母憂而不得不暫時離任,這對教育和培訓規劃來說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丁日昌雖然非常注意財政和司法管理上的問題,但他仍然確信中國需要效法西洋科學。他在1867年的一個奏摺中論述說,只有致力於那些看起來似乎是抽象的研究工作,才能把西方技術學到手。「洋……耗其心思、氣力、財貨於渺茫無憑之地,在數千百年,而其效始豁然呈露於今日。」由於丁日昌的努力對19世紀70年代著名的赴美留學使團的成行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所以可以說,在他離任丁憂之前,他幫助中國在引進西方科學方面邁進了一步。

相關焦點

  • 老調重彈:「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當代是否合理呢?
    某日,在天涯論壇看到一個政論貼,作者先是提出一個問題問: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當今的政治現實社會現實下,是否合理?然後輕易下了一個否定的結論。接著,為了增強說服力,作者長篇累牘的比較了清末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在敘述中,他著重強調了洋務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核心概念是清朝最終失敗的根因,而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則是源於日本高層「全盤西化」的決策。
  • 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晚清洋務大臣張之洞
    張之洞是清末洋務大臣,他出生於官宦家庭,他的父親任過知府。張之洞有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四,在諸位兄弟中他最為勤奮。張之洞13歲入縣學,15歲參加鄉試,26歲會試高中探花。少年天才,青年得志,中舉之後的張之洞被派去翰林院擔任編修。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源於易經?弄錯了,清朝的衰落無可挽救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句口號,在晚晴洋務運動時期,作為整個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可謂是火遍了大半個中國。由晚晴名臣張之洞所倡導,清政府大力推廣,他在後來的《勸學篇》中有詳細敘述,在當時的西方被譽為「唯一的希望」。
  • 「福建船政——清末自強運動的先驅」展覽在南湖革命紀念館展出
    2018年12月28日,由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和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聯合主辦的「福建船政——清末自強運動的先驅」展覽在南湖革命紀念館東副樓一樓展廳正式展出
  • 綿陽遊仙教體局將校園文化建設貫穿教學全過程
    中國網5月27日訊(劉楊)綿陽市遊仙區教育和體育局立志把校園文化建設貫穿到精神文明建設和教育教學管理的全過程,弘揚主流價值的高地,提升強校育人的核心競爭力。結合「一校一品」建設工程,各校以學校走廊、櫥窗、板報、花園等為依託,讓「牆壁會說話」「樓梯巧育人」,凸顯具有校本特色的文化亮點,讓校園處處彰顯文化內涵,學生時時可接受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薰陶,形成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氛圍。據悉,富樂小學的「君子文化」將儒家「仁愛、正義、誠信、友愛」的文化精髓融入培育學生理想人格中,讓學生感受良好的文化薰染。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清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為什麼斷了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清末洋務派的指導思想,也是清朝政府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初為林則徐的學生馮桂芬提出,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加以論述。只是轟轟烈烈的洋務派運動失敗了,為什麼會這樣?「體」是指主體思想,主要是指核心理念、制度原則等。「用」是指輔助應用,主要是指行為方法、工具產品等。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職測常識模塊:關于洋務運動的考點討論
    指導思想:中體西用。   中體西用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縮略語。是19世紀60年代以後洋務派向西方學習的指導思想。它主張在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基礎上,採用西方軍事裝備、西方新式學堂、西方科學技術等自然科學技術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體辦法來挽救統治危機。   5.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模仿、實施西式工業化的運動,是一場在維護封建皇權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運動。
  • 讓思想解放貫穿中心工作全過程 區委書記劉闖接受主流媒體採訪
    讓思想解放貫穿中心工作全過程 區委書記劉闖接受主流媒體採訪 2020-04-25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欣然 | 中西異同視角下的「西學中源」說——兼論晚清「《格致古...
    中、西學的異同關係是近代中國人面臨西學時的一個基本問題。尤其是在甲午前後,這個問題絕非只有一種答案。主張中西相通者認為中學與西學的區別只是乍看下去如此,經過融會貫通的努力,最終可以消弭這種對立,形成一個「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學術整體;主張中西相異者則認為中西雖不乏共通之處,但歸根結底是有差別的,「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
  • 揚林礪儒教育思想精髓 結「全人格教育」豐碩成果——信宜礪儒中學...
    信宜礪儒中學素質教育結出豐碩成果,主要是因為該校秉承了林礪儒先生的「全人格教育」理念,開拓創新,不懈奮鬥。林礪儒(1889-1977),信宜市北界鎮結坡上村人,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偉大的師範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林礪儒先生是在國內有著很大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人。解放後,歷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中央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和教育部副部長。
  • 第九屆海峽兩岸船政文化研討會明日在榕開幕
    如廈門大學教授謝鬱的《科技創新是福建船政精神的精髓》,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鍵的《繼承與弘揚船政先驅科技創新的探索精神》,福建省社科院歷史所所長、研究員劉傳標的《「師夷長技以制夷」與船政管理》,臺灣育達科技大學副教授王遠嘉、助理教授徐暄景的《福建船政學堂辦學體制之研究》,深入探討創新精神在船政文化中的作用與地位;臺灣聯合大學教授劉煥雲的《船政文化與中國第一個油礦——苗慄出礦坑油礦之研究》,臺北城市科技大學講師韓吉元的
  • 師夷長技以制夷,清末洋務運動,都學了西方什麼東西?
    3.軍事人才的培養軍事人才的培養甚至是比軍事裝備製造更急迫的事情,滿清修建了大量的軍事學堂,整個洋務運動期間達到了三十三所,天津的武備和水師學堂,江南的水師學堂,大量的中級軍事人才如饑似渴的學習西方軍事理論。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將收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將邁進新的歷史階段,因此,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形勢下,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面臨諸多新考驗。就治國理政而言,「全過程」是時間與空間相統一的概念。
  • 清末中學教科書中是如何寫日本的?
    在清季的最後十幾年中,日本充當了至為關鍵的角色,它為中國思想和體制的轉型起到典型的作用。清末民國時期,日本形象在教科書中所發生的變化和教科書對日本歷史的解釋,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的日本研究、中國人認識日本的歷程。國人對於日本的認識過程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 時務學堂裡的大躍進,終究以失敗而告終,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湖南新政為當時時務學堂裡的大躍進活動,但這場大躍進結局以失敗而告終。到底大躍進失敗的原因又是什麼?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去看看吧!受甲午的刺激,1896年,冬天,一群傾向於革新政治的帝國官員機緣巧合聚集到湖南準備變革。一時風雲際會,湖南的條件實在是好。
  • 中國的西學與日本的蘭學(洋學)發展之異同
    逐漸的取代舊文化,在最終在甲午中日海戰和明治維新以後成為了兩國思想文化中的顯學。正是如此,日本從明治時代開始就迅速進入現代化,僅僅用了不到四分之一的時間就擠入世界列強之林。日本洋學也就是從十九世紀末成為了中國西學的摹本和主要的來源進入現代化以後的現實意義反觀西學和洋學的發展道路及其對中日兩國現代化建構的影響和功效,不但可以在學術上釐清中日兩國現代化不同道路和歸宿的文化思想諸種因素,而且在中國第一次現代化嚴重遲滯之後開始進人第二次現代化之際,具有超出學術層面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