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5-03-29 21:37 來源:澎湃新聞
「中國崩潰論」在美國學術界、企業界基本算是不入主流的話題,預測中國崩潰的學者最終都淪為笑柄。比如,該論始作俑者章家敦(《中國即將崩潰》一書作者)在研究圈已「混」不下去了;2011年以驚世駭俗的《中國會崩潰嗎》一文在中國媒體圈爆火的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在美國學界常被視為專欄寫手,而非教授;最近,以《中國即將崩潰》一文再掀風波的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在美國的中國研究界也是口碑不佳之人。
去年以來,筆者曾在《「中國崩潰論」的崩潰》、《中國經濟「增長極限論」沒有道理》等多篇文章列述20世紀90年代以來四輪「中國崩潰論」的來龍去脈,並反駁個中邏輯,在此不再贅述。筆者想與大家及相關機構共同思考的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來仍有一些學者對「中國崩潰」這個偽命題樂此不疲?除了在中文媒體上反駁,我們還有其他辦法應對這個在美國尚且都「不入主流」的話題嗎?我們能否有反制「中國崩潰論」的非文本化的手段?
在國內外局勢極度複雜的今天,能否很好地化解國際輿論對中國發展的幹擾,影響著中國能否平穩度過目前深化改革的攻堅期,也影響著中國能否平安趟過當下結構調整的深水區。史料表明,1985年以後蘇聯改革的最終失敗,進而導致國家解體,與國家的輿論門戶大開,無力回應歐美輿論對蘇聯改革各種蠱惑性、煽動性與恐嚇式的聲音有很大關係。有學者把西方輿論衝擊蘇聯的過程概括為:外界的輿論衝擊—國內社會的不穩定情緒—本國反制無力—國內徹底失控—國家解體。
當然,中國目前的社會承受力和政策定力與蘇聯不可同日而語。中國應以包容之心、從容之態從外界諸多建設性的批評聲中汲取警示之營養。但對看似振振有詞、實則是潑婦罵街似的詛咒式話語,沒有理由讓其喋喋不休地持續下去。正所謂君子「惡訐以為直者」,現在應是終結所謂「中國崩潰論」的時候了。
多年來中國人對此起彼伏的「崩潰論」、「威脅論」的反擊見效甚微,究其原因,源於中國人對國際輿論的博弈規則了解不深,也源於中國知識界一部分人對內不夠團結、對外缺乏自信,更源於當前我們積極設置國際議程、主動引導國際輿論的能力還亟待加強。相比之下,像韓國、以色列、新加坡等中小國家對不利於本國言論的反擊,以及對本國形象的積極塑造,比中國要見效得多。總結起來,大體有三種辦法。
一是依法反擊,重創惡意媒體的實際經濟利益。歐美媒體對新加坡、以色列兩國的報導,一向是非常謹慎的,因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引發兩國機構或個人的抗議,甚至惹上官司。新加坡剛獨立時,歐美媒體視其為後殖民地時代的不馴者,動輒對新加坡口誅筆伐,哄抬新加坡的反對派。於是,李光耀果斷推行限制外國媒體在新加坡發行量的法令,《時代》周刊在新加坡銷量一度被削減80%多,《華爾街日報》發行量驟降92%。同時,一發現歐美媒體對新加坡有不實、不良報導,就會一張狀紙將媒體告到當地法庭。勝訴與否暫且不論,幾輪下來,歐美媒體就因疲於司法而不敢造次。以色列的辦法比新加坡更「激進」。比如,2006年哈佛大學教授沃爾特、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公開著文,批評以色列集團綁架美國的外交政策,結果招致美國猶太人全國性的反對運動,幾乎成為21世紀頭十年美國國際關係學界的最大輿論事件。猶太勢力利用各種傳媒,將兩位教授比成「三K黨人」、「納粹同情分子」,組團到學校抗議,要求解僱兩位教授,「嚇」得其他學者與媒體噤若寒蟬。相比之下,中國對境外不實言論,要「寬容」得多。事實上,一切依法辦事,以經濟利益為切入口,定能拿捏那些發表惡意言論的歐美媒體。
二是思想共識,集體抵制境外那些對本國的叫罵者。在美國,很少會出現對本國不利國際言論的反駁潮,更不會出資邀請那些對美國國家利益不友好的外國人。在他們看來,這幾近於「養虎為患」,抬高對手身價。相比之下,中國長期以來對海外對華支持者、輿論對華力挺者的回饋遠遠不夠,有時還常將那些叫罵者視為座上賓。沈大偉在其新論「中國崩潰」中,就羅列2014年兩次受邀參加中國高端會議的經歷;克魯格曼幾年前受邀到中國,以「走穴」之態,數日賺走了數百萬元的演講費。叫罵者賺得盆滿缽滿,支持者反而受到冷遇,這種現象不應再繼續下去。中國知識界、企業界和媒體界應當有一個「不受中國人歡迎的海外學者名單」,讓他們遠離中國思想市場,成為中國思想界的邊緣人。去年香港某明星公開叫囂內地,結果他的幾部電影票房都慘澹不堪,其製作團體被迫數次向內地觀眾道歉。從這個方面看,中國知識界要向電影界的觀眾學習。
三是國際辯論,積極傳播中國思想與設置中國議程。多年來,中國知識界的英語寫作能力普遍不強,國際表達動力普遍不足,這導致中國學者在歐美媒體中主動刊文的數量嚴重不足。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成功案例,比如,北京奧運會前後,時任駐英大使傅瑩主動在英國媒體撰文闡述「奧運會屬於我們大家」、「新疆是個好地方」等,一時傳為美文經典;上海學者李世默、張維為近年來在《外交政策》、《紐約時報》等多次刊文,用西方人的話語邏輯,正面闡述中國政治體制的優勢,收到相當不錯的國際效果;近期,澳門學者陳定定也及時在美國媒體上回擊沈大偉的言論,以幽默的《對不起,美國!中國不會崩潰》為標題,很及時地起到反駁作用。由此可見,中國相關機構應當創造某些機制,鼓勵更多的學者就時效性大、敏感性強的話題,在國際媒體上進行尺度更大的發聲,這將對塑造中國的積極國家形象發揮相當大的益處。
總之,當代國家間的競爭不只是貿易、經濟、軍事、金融競爭,更是基於前者之上的思想競爭。一國思想力體現著本國在全球博弈中的真實排位。中國已公認為貿易第一、經濟第二、金融前五的全球大國,但仍然沒有發揮出與國家整體實力相匹配的思想力,中國在全球並沒有得到靠前位置的尊重度。
從這個角度看,那些無休止的「崩潰論」,與其說是對中國實際情況的誤讀,不如說是對中國思想力的蔑視。中國思想界應當基於社會價值觀集體共識之上的通力合作,奮發有為,真正營造「為中國效力、必有大回報」的正向邏輯氛圍,塑造中國偉大的思想力,在先後解決「挨打」、「挨餓」之後,真正解決「挨罵」、「挨咒」的困局,贏得21世紀的中國尊嚴。
(本文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原文標題為《王文:是終結所謂「中國崩潰論」的時候了》)(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中國崩潰論
相關推薦
評論(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