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少女101畢業團綜《橫衝直撞20歲》第二季在偶像節目內容生產模式和路徑發展上做出了新樣板,而其背後是哇唧唧哇「全產業鏈閉環打造偶像模式」戰略的生態賦能。
文|姜宇佳
6月23日,限定女團火箭少女101解散,當天「遇見·再見」火箭少女101告別典禮相關的內容與話題再度霸屏全網,與兩年前的成團盛況相呼應。解散前兩天,大團綜《橫衝直撞20歲》第二季也圓滿收官。
這檔告別團綜由操刀火箭少女101運營的哇唧唧哇為其量身打造。曾產出過《明日之子》等熱門節目的哇唧唧哇,自誕生以來就成為網綜市場精品內容生產的一支重要力量,打造出一檔品質與口碑不俗的節目,並不令人意外。
但更具行業探討價值的是,已經初步構建了偶像全產業鏈閉環的哇唧唧哇,全面打通內容製作與偶像運營的獨特戰略打法,通過火箭少女101的案例顯現得更加清晰。此次告別季內容的呈現,更像是這家內地偶像產業先鋒探路者運營模式的一次重要匯報。
2017年成立之初,在選秀綜藝生產、偶像養成、藝人經紀各自為戰的時期,哇唧唧哇便提出以全產業視角重新聚焦和打造偶像生態,從不以單純的內容製作公司或者娛樂經紀公司自我定位。2018年,《創造101》推出的國內真正意義上的首個限定女團,被騰訊交由哇唧唧哇運營。兩年間,率先探索偶像生態閉環構建的哇唧唧哇,與肩負帶領內地女團市場「逆風翻盤」的火箭少女101一同成長。
因而,在團體即將解散的前半年,作為對火箭少女101最熟悉的「直系」運營方和製作方,為其度身定製《橫衝直撞20歲》第二季,在哇唧唧哇首席內容官馬昊看來這本身是有著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的。
負責此次節目創作的,是哇唧唧哇內容製作業務板塊的彭聆團隊。這支長期浸染在偶像文化之中的內容團隊,有著區別於常規綜藝製作團隊的偶像內容敏銳度和對偶像文化的理解力。在承擔多季《明日之子》真人秀編劇及執行任務之後,又以這檔將團綜破圈力和社會共鳴價值提升到新高度的新節目,在偶像節目內容生產模式和路徑發展上做出了新樣板。
哇唧唧哇彭聆團隊
鞏固「第一女團」品牌的大團綜破圈探索
發掘偶像閃光點是偶像節目生產共通法則
與大多團綜所不同的是,《橫衝直撞20歲》第二季幾乎每一期節目都在產出令大眾共鳴的話題,從原生家庭到少女友情,從追夢青春到成長困惑,無所不包。
跨出粉絲圈層狂歡的傳統團綜傳播範疇,讓更大範圍的觀眾捲入關於青春成長命題的探討中來,真正引發共鳴和共情,這是彭聆團隊在第二季策劃之初就提出的目標,「我們希望這個節目不僅僅是for粉絲,更多的是要怎麼樣跟大眾產生共鳴點,所以我們其實拿過很多很多方案。」她也坦承,「其實這是一檔團綜很難做到的事情。」
彭聆
經過反覆打磨,最終形成了觀眾所見的看似最質樸平淡、卻也最能產生情感共振的模式——每站由一位成員帶領11人回到家鄉,並作為主導親自定製共同完成的三件小事。用彭聆的話說,邏輯很簡單,「就是讓11個少女回歸到原點,拋開偶像的身份,還原成平凡的少女。平凡的少女身上,跟大眾就一定是有共鳴的」。
在她看來,這也是將火箭少女101「中國第一女團」品牌進一步強化、形成標識的必要環節。所謂「第一女團」,就該是生活在身邊的一群少女,與普通人擁有重合的成長軌跡與青春回憶,因此講述更具普適性的女性成長故事,更能激發大眾共情。
從第一季的向外探索到向內回溯,最終選擇這種更能挖掘內心、探討個體與團隊的關係的方式,也是基於對公司運營的火箭少女101的深度了解,以及對大眾心理和需求的深刻洞悉。「我們發現,其實這些少女想做的事情特別簡單,而且臨近解散的這個節點,畢業的時候做什麼最合適呢?自然就想到帶好姐妹回家、去看看我成長的地方。」彭聆告訴「看電視」(ID:TVwatching),同時火箭少女101也十分希望通過這樣高度還原生活的團綜,讓觀眾認識到更真實、立體的她們。
而能夠把這些極度生活化甚至有些寡淡的故事講好,延伸出每個故事背後的共情效應和社會意義,則與團隊通過長期偶像題材節目創作所積澱的講故事和人物刻畫的能力不無關係。
《橫衝直撞20歲》第二季節目截圖
彭聆直言,「做人物」,也是團隊最大的優勢之一,「我們團隊比較擅長的就是對於對人性的挖掘和對人物的深度剖析。」作為專注於偶像選拔、養成的團隊,從音樂偶像選秀《明日之子》到如今的女團團綜《橫衝直撞20歲》,在她看來,創作上最大的延續性,便體現在挖掘偶像身上的閃光點,把每個人物的魅力充分展現在觀眾面前上。「不論是做什麼樣的偶像節目,我們要做的事情都是把每一個人物去吃透,了解他們的成長軌跡,找到跟大眾的共鳴點。」
搶佔「藝人養成」先發優勢、打通內容與運營
哇唧唧哇的全維度內容矩陣與全產業生態鏈
「藝人養成這個事情,在中國的上升空間特別大。其實藝人養成,比素人養成更難。」馬昊在採訪中談及近幾年才逐漸被國內市場重視的「藝人養成」概念,並強調其重要性。她解釋,素人養成早已不為人陌生,而通過一檔節目讓一個個不為人知的素人變得知名,這只是第一步。在這之後,通過多維度、多形態的產品對出道藝人進行持續運營,這個藝人養成的過程異常重要。
「出道即巔峰」,是偶像製造行業和粉絲最不願意見到的局面,避免陷入選秀綜藝出道偶像陷入節目後的短暫狂歡,長袖善舞的運營,才能讓偶像成為真正具有長久生命力的藝人,而不是資本運作下的流量快消品。「其實真正對哇唧唧哇的考驗,不只是我們能創造出新的偶像,更大的考驗是能不能通過運營讓這些有才華的年輕人被更多人看到、了解和喜愛。我們能不能在國內相對有限的舞臺、通告、綜藝機會之外,給到藝人新的空間和平臺,讓他們更好的展現自己、學習成長,這才是對我們的考驗。」
馬昊告訴「看電視」(ID:TVwatching):「我們花了很多的精力去思考怎麼樣運營好偶像團體或者偶像,因為現在國內的市場太缺乏舞臺和空間給到音樂偶像展示自己,我們必須考慮用各種方式為哇唧唧哇的青年偶像們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所以我們自己做內容、做綜藝,給他們平臺。」無論是為火箭少女101量身製作的《橫衝直撞20歲》還是為更多團體提供舞臺的《炙熱的我們》,哇唧唧哇打造的眾多服務於藝人養成的節目,都是這樣的底層邏輯。
內容生產出身的哇唧唧哇核心團隊,深知內容產品在偶像運營中的重要意義,而從創業起便攜帶產業思維的她們,更懂得如何利用自身的內容生產優勢,開發不同類型的內容產品,圍繞音樂偶像的不同緯度打造多元內容矩陣,與藝人運營形成匹配。「針對當下的Z世代用戶,開發出多維度的內容,是我們的一個使命,是必然的趨勢。」馬昊稱。
當然,內容不只局限於綜藝節目,短視頻、音樂作品、影視劇、演唱會、fans meeting等等,都在哇唧唧哇的內容運營範疇中,並與哇唧唧哇偶像生態鏈的各個業務模塊深度打通,構成了馬昊所說的全維度內容矩陣。
《橫衝直撞20歲》第二季節目截圖
以《橫衝直撞20歲》為代表的基於特定偶像定製的內容,就將哇唧唧哇獨特戰略打法的優越性充分彰顯。由火箭少女101運營公司的內部團隊操刀團綜,大大減輕了內容製作與藝人經紀、運營之間的割裂感與溝通成本,「假如經紀公司邀請一家內容公司為藝人做一檔節目,兩家是不同的公司文化,就沒辦法深入骨髓、把文化完全包容在一起。但是哇唧唧哇有這個先天的優勢,我們是打通的,運營團隊和內容團隊是在一個環境裡一起成長的。」馬昊認為。
以「產品經理」自我定位、關注多維指標
浸潤偶像文化造就最獨特偶像節目製作團隊
基於偶像持續研發並製作不同創新模式與形態的綜藝節目,已經成為哇唧唧哇彭聆團隊的工作常態和習慣。從獨立打造創新形態的早期團綜,到承擔四季《明日之子》真人秀編劇及執行部分,再到突破團綜框架和邊界的《橫衝直撞20歲》第二季,這支偶像綜藝領域深耕多年的團隊已經完全「產品化」。
哇唧唧哇彭聆團隊
在不同品類節目的創作中,團隊所堅持的兩點,一是在前期策劃階段深入受眾調研,通過長達幾個月的大規模市場調查,對年輕人「現在到底在想什麼」、「他們更容易接受的表達方式和更需要的偶像文化」形成透徹理解;二是在此基礎上,發現當代年輕用戶的價值取向,研究通過何種內容和形式,向觀眾傳遞怎樣的價值觀。向大眾傳達偶像的正向的力量,一直是彭聆以及哇唧唧哇各支內容團隊都頗為重視的一點。
而在馬昊和彭聆看來,與其他偶像綜藝製作團隊相比,這支團隊最根本的差別和優勢在於其本身就是偶像公司的一部分,長期浸染在偶像文化裡,整日與偶像、粉絲經濟這些圍繞偶像生態的方方面面打交道。因此,他們與偶像的距離之近、了解之深、與偶像產業鏈條其他環節互動的直接無礙,是相比於單純依託內容生產立足的團隊的顯著優勢。
哇唧唧哇習慣將包含綜藝節目在內的各類型內容都稱作「產品」,將導演、製片人稱作「產品經理」。稱謂變化的背後是意識和理念的根本性轉變,包裹的是網際網路時代所必需的產品思維和用戶思維,強調的也是與傳統電視時代綜藝內容生產的區隔。「我們看待每一個節目都是一個產品。在產品製作過程中,他需要打通很多部門和環節,比如粉運部門、藝人經紀部門都要全部打通。」馬昊介紹,哇唧唧哇目前已形成四支製作團隊,除此之外還有專門的選角團隊、培訓團隊。
各類節目和內容都以產品的邏輯進行打造,對於內容產品,公司的訴求也不單是在點擊量、口碑等傳統評價指標上達到高水準,高度關注用戶和粉絲的哇唧唧哇,還將「粉絲評價」列為一款內容產品評價的重要指標。
「從偶像挖掘、培訓、養成、經紀到粉絲經濟的全產業鏈閉環打造偶像模式」,如今看來哇唧唧哇的這一戰略正逐漸展露能量,在這個閉環中,各個業務模版對應的生態鏈各環節均穩步前進,圍繞偶像產業搭建的這一整套體系也愈加完善。
無疑,哇唧唧哇已成為內地偶像市場裡一個分外獨特的樣本,而適應新傳播環境的生態化發展戰略和產品式內容生產理念,或將推動其在日益激烈的偶像產業競爭中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