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坦丁娜·迪塔(Constantina Dita)被譽為羅馬尼亞體育圈的「鐵娘子」,作為20世紀最傑出的女性耐力跑運動員之一,她有著漫長而成功的職業生涯。
迪塔以努力訓練且周跑量在200公裡以上而聞名,即便在寒冷、高溼和多風的條件下,她也依然有出色發揮。
因此,當2005年埃德蒙頓半馬世錦賽比賽日的那個早上,她醒來時,面對著小雨和寒冷,這位在美國受訓的選手對她將要面對的並沒有感到不安。
「雨天對我有利,在雨中我總是能跑的很好。」迪塔解釋道,過去的19年間,她一直住在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Boulder)。
「在博爾德,會經常遇到嚴寒和強風,我有時會在強風中跑上30公裡,但我從未放棄。我從不在體育館裡訓練。」
自1998年起,八次參加半馬世錦賽
很少有運動員比羅馬尼亞人更喜歡半馬世錦賽,迪塔在1998年就首次參加了這一賽事。
那是在瑞士烏斯特(Uster),迪塔獲得個人第29名,並幫助羅馬尼亞隊拿到團體銀牌;1999年,在義大利巴勒莫(Palermo),她獲得第13名;2001年在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獲得第32名;次年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收穫第22名。
2003年,迪塔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倫敦(2:23:43)和芝加哥(2:23:35)連續刷新個人全馬最好成績,在風城芝加哥更是收穫亞軍。那一年,半馬世錦賽移師葡萄牙維拉莫拉(Vilamoura),迪塔以1:10:05收穫第五名,這也折射了她狀態的提升。
背靠背的周末,新德裡銅牌和芝加哥冠軍
除在雅典奧運會激烈的馬拉松大戰中獲得令人失望的第20名以外,迪塔的2004賽季也很成功。4月的倫敦馬拉松,她收穫第三名登上領獎臺;誰會從奧運會的傷痛中恢復,在新德裡半馬世錦賽拿到一枚銅牌。
「新德裡的溫度遠沒有雅典那麼高。」她回憶道,「那是一條非常平的賽道,我在比賽中保持了耐心。(能在半馬世錦賽上)最終贏得獎牌真的是太好了。」
值得一提的是,那場比賽後一周,這位出生在羅馬尼亞南部農場的強悍的姑娘,飛越半個地球,以2:23:45贏下芝加哥馬拉松的冠軍。
有些人可能會質疑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參加兩項大賽的決策是否明智,可對於適應力超強的迪塔來說,這不算什麼。
她解釋道:「很多次在大型馬拉松前,我都會跑一個1:10左右的節奏跑。我只不過把它換成一場距離相當的半馬比賽。」
2005年,世錦賽馬拉松銅牌和半馬金牌
2005年,這種模式植根於迪塔的生活。4月的倫敦馬拉松,她只是輸給了拉德克裡夫(Paula Radcliffe),但以2:22:50創造羅馬尼亞國家紀錄;8月,她在赫爾辛基世錦賽獲得馬拉松銅牌。
當年的半馬世錦賽就在芝加哥馬拉松賽前一周,這將再次提供完美的準備。
然而,迪塔在埃德蒙頓並不輕鬆。她將面對荷蘭選手基普拉加特(Lornah Kiplagat)和肯亞選手、三次半馬世錦賽銀牌得主切普凱米(Susan Chepkemei)的有力挑戰。
然而迪塔也有一個極大的優勢:溼冷的天氣。她抓住了這個機會。
迪塔是一位天生的領跑者,而跑道邊,她十歲的兒子拉斐爾的助威給了她額外的動力,將比賽帶到3公裡。到8公裡處,她已經甩開追兵;10公裡處,她領先18秒;15公裡處,她將優勢擴大到41秒。
「(領先的時候)我很驚訝,我跑的只是正常的速度,但對手們也許覺得很冷。」她說。「對我來說,這是個好天氣,我喜歡在雨中奔跑。」
意識到自己的領先優勢後,迪塔試圖在最後幾公裡保持專注。她以1:09:17的成績完成比賽,領先第二名基普拉加特一分多鐘。
「這是我在大型錦標賽中的第一枚金牌,真是一種幸福的感覺。」她解釋道。「對我來說,這真是太神奇了。(成績)也接近在田徑世錦賽獲得金牌的水平了。」
在埃德蒙頓,迪塔還收穫了額外的獎勵,她幫助羅馬尼亞拿下團體金牌——她用「天賜恩寵」來形容這種感覺。
38歲,北京奧運會馬拉松金牌
8天後,迪塔在芝加哥延續了良好的狀態,獲得第二名,並將羅馬尼亞國家紀錄提高到2:21:30。
半馬世錦賽之旅並沒有在埃德蒙頓畫上句號。第二年,迪塔在匈牙利德布勒森(Debrecen)獲得國際田聯世界公路錦標賽20公裡銀牌。
然而,迪塔職業生涯最輝煌的時刻還沒有到來——2008年,38歲的迪塔在她所喜歡的潮溼天氣裡,贏下了北京奧運會馬拉松金牌。
如今,迪塔往返於她的祖國羅馬尼亞和博爾德之間,她還作為每年一度的布加勒斯特國際10公路賽事的創始人和主席參與其中。
她也還在跑步,去年她完成了柏林(3:07)和紐約(3:30)馬拉松。今年,她希望能參加波馬,以完成六大滿貫。她也計劃參加東京馬拉松,但由於日本疫情,大眾組的比賽被取消了。
儘管在馬拉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這位49歲的前奧運冠軍仍然對即將到來的半馬世錦賽滿懷激情。
「贏得金牌是一項偉大的成就,這給了我很多鼓勵,讓我在其它賽事中跑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