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賞桃李,夏伴梧桐,秋染銀杏,冬見蒼松。
通州大運河畔,相當於3.8個頤和園的城市綠心,大美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小編(大運通州網:bjdytzw)
了解到:
9月底,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將正式開園迎客。
隨著綠心建設,原址的工業遺存也將煥發新活力——老廠房將變身全民健身中心。
01
規劃藍圖
森林入城打造城市客廳
2017年,新版北京城市總規提出,城市副中心要構建「一帶、一軸、多組團」的城市空間結構。城市綠心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是「一帶」生態文明帶與「一軸」創新發展軸交會的功能節點。
在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兩環、一心」的綠色空間格局中,「一心」就是指面積約11.2平方公裡的城市綠心。
「開展植樹造林,建成大尺度的城市森林公園,實現森林入城。」
市規自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城市綠心是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在副中心的生動實踐,在綠樹掩映中建設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等一批現代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城市中的森林,森林中的建築」。
「綠心的定位,不只是一座公園,它還是一片城市森林,一個展示副中心風貌的城市客廳。」北投集團負責統籌城市綠心的整體規劃建設,集團規劃設計中心副總經理林海燕說,把森林融入城市,這是綠心有別於一般森林公園的匠心之處。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惲爽認為,副中心的整個空間形態可以提煉為「大疏大密」。城市綠心就是一片大的結構性的城市開敞空間,「綠心是展示副中心風貌的一個集聚點,我們希望綠心能夠成為未來副中心的一個城市客廳。」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划進一步明確,依託城市綠心建設最具亮點的市民活力中心。
從功能看,綠心劃分出五大片區,即文化、體育、市民、雨洪和科普。
城市綠心一方面打造出「森林之肺」,另一方面為居民開闢出休憩娛樂的場所。
02
生態修復
減少人為幹預吸引動物棲息
城市綠心所在位置,過去曾是東方化工廠、一些小工廠和3個村莊。疏解騰退後,實行生態修復,以最少的人工幹預治理汙染,規劃建設生態保育核——用自然的力量來恢復區域生態,這是城市綠心生態建設的創新之舉。
城市綠心最中間,是面積達1200畝的生態保育核,從空中俯瞰,就如同一顆嵌在運河畔的巨型五星。
在保育核外圍,還設置60至80米寬的植草溝和灌木叢,形成生態緩衝帶,目的就是要儘量減少人為幹預。
「裡面還為小動物提供了適宜的生活場景。」
林海燕舉例說,種植食源蜜源植物,構築居住巢穴,提供水源,為各種鳥類、小型動物營造棲息地,這些都請教過動物行為學專家。「在動物活動路線上,已提前預留廊道,方便它們遷徙。」
如今,保育核已開始迎來「新主人」——根據觀察,野兔、刺蝟、黃鼠狼等小型動物,鳥類如戴勝、野鴨以及各種各樣的蜻蜓、蝴蝶等,開始到這裡安家。
生態的另一體現是,城市綠心綠化多選用楊、柳、榆、槐、椿等通州鄉土樹種。統計發現,綠心種植的喬灌木種類多達238種,其中140種為鄉土樹種,佔比超過一半。
城市綠心內原有的6000多棵大樹被保留下來——它們已在這片土地紮根幾十年。
做規劃時,每一棵保留大樹都成為或大或小的節點,圍繞它們精細設計,而非以工程為中心。修建城市綠心潞河灣街道路時,工作人員發現一棵老國槐正在路中間,規劃決定適當調整一下道路,為大樹「讓路」。
「從人文角度考慮,留下大樹就留下綠心的記憶。」林海燕感慨,這些大樹也許就是一個個標誌,幫助曾在這裡生活、工作的人們追尋記憶。
03
全速建設
城市綠心提前4個月建成
高標準建城市綠心,綠化是重頭戲。2019年1月初,北投集團城市綠心綠化項目部進場施工,全速推進綠心建設。
「就像一場大會戰,多的時候綠心內有三四千人在同時施工。」
北投集團城市綠心綠化項目部經理那和利說,綠化工程量巨大,持續時間長,其他道路、管廊、強弱電等工程也是千頭萬緒,如何協調作業一直是大考驗。
按原計劃,城市綠心建設工期為兩年,後來確定今年9月30日前開園,相當於提前4個月,這一下子讓綠心建設的壓力陡增。
加上今年疫情突如其來,更是讓那和利心急如焚。「我們就趕緊跟21家綠化總包單位協調,與當地政府以公對公的方式對接,專門安排大巴車點對點接工人。」
幾經努力,2月10日,綠心項目全面復工,近兩千名工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繼續奮戰,這才確保綠心進度基本沒受影響。
據介紹,去年兩個種植季,加上今年第一個種植季,到今年6月,城市綠心綠化種植已全部完成。目前綠心整體工程已完成95%。正在加緊進行道路、門區施工,要確保9月底前開園。
「工期再緊,保證質量也是第一位的。」
那和利說,11.2平方公裡的城市綠心,怎麼從紙上落到地上,考驗的就是「繡花」功夫,「沒別的招兒,只能精益求精。」
比如二十四節氣景觀節點,施工中就把效果圖放大支到現場,對照效果圖一點點「摳」出來。
「我們是把綠心當成一件作品去完成。」城市綠心的意義不言而喻,那和利言語中充滿自豪,大家都抱著這樣的心態去做。
城市綠心開園已進入倒計時。籌備開園活動、徵集綠心記憶、吉祥物等一系列準備工作也在緊鑼密鼓推進。
下月底,開放的城市綠心就將敞開懷抱迎接市民。沒有圍牆和圍擋,未來完全對市民開放,全天24小時隨時都能過來。
03
點睛之筆
二十四節氣景觀林窗將成打卡地
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工業文化和運河文化,這三大文化注入綠色空間,是城市綠心濃墨重彩的篇章。
環繞生態保育核,是一圈5.5公裡的星形園路。
4排白蠟、2排銀杏,6000株高大彩色葉喬木林立,金秋時節將成為金色景觀大道。8米寬的騎行道和3米寬的健步道,用綠化帶隔開,遊人無論騎行還是漫步都是一種享受。
星形園路沿途還設置二十四節氣景觀節點,根據《逸周書·時訓解》中七十二「候應」及節氣活動內容,傳播傳統生態文化,堪稱城市綠心的點睛之筆。
「用園林手法表現節氣文化,其實並不容易。」
林海燕介紹,每個節點都選一種代表當季物候的節氣樹,如春分的玉蘭、夏至的合歡、秋分的杜梨、冬至的白皮松等,營造出「木筆春分」「半夏頤和」「玉鑑分暉」「春旋數九」等24個景觀林窗。
以穀雨為例,穀雨亭外桑樹挺立,芍藥牡丹成片簇擁,人們到此看到這些花草樹等,在腦海裡很容易形成直觀的「穀雨」節氣概念。
城市綠心綠化項目部工作人員介紹,以後還將根據節氣打造一些文化活動,如在秋分這一節點,可嘗試結合農民豐收節設計主題文化活動。
8座亭子、3組廊軒、1組水榭、1組竹廊軒亭……萬畝城市綠心內,還點綴著一座座仿古建築。這些配套建築可謂是「萬綠叢中一點紅」。
今年3月,櫻花庭院景觀率先竣工,成為綠心內首個落架亮相的建築。遊客在此賞景,可北望櫻花小山,南眺一汪碧水。
04
文化記憶
工業老廠房變全民健身中心
城市綠心有歷史、有故事,體現著區域的變遷,是城市副中心的關鍵節點、標誌性建設。如何利用原有工業遺存,展現文化記憶,也就成為城市綠心建設的一大看點。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大運河畔的沙灘上,崛起一座銀色的城——作為見證北京工業發展的一個代表,東方化工廠曾是通州的一個地標。隨著重工業在北京謝幕,2012年東方化工廠關閉停產。周邊的造紙七廠、東亞鋁業等也都相繼退出歷史舞臺。
「為了留下這片場地的記憶,原址保留下一些建築。」
林海燕介紹,深紅色的老廠區大門、標誌牆和旗杆、工廠落成碑,還有兩隻白色石麒麟,都在原位保留下來。標誌牆上「同心拼搏務實開拓」八個金色大字生輝,一旁「向東方化工廠建設者致敬」的石碑,銘刻著這座老廠曾經的艱難創業和輝煌歷史。
現場工作人員說,過去工人們進出的大門口,在綠心建設期間,也會有一些退休工人時常到這裡看看進展,「只要找到大門口,就能回憶起整個廠區的情形。」
老地標原址上,正在崛起新地標,撫今追昔,很多人對綠心滿懷期待。
這些見證綠心過去的工業遺存,即將煥發新活力——
東亞鋁業一處約2萬平方米的大廠房,開間大,挑高達12米,也將賦予新功能,改造成全民健身中心,與綠心體育組團形成功能呼應。
而原造紙七廠4000多平方米的老廠房,將保留原有坡屋頂、方窗洞和灰色外牆,改造成文化創意中心。
一處建於民國時期的院子,未來這裡將成為別具特色的書香小院。
05
活化文物
運河故道歷史融入運河景觀
城市綠心規劃緊緊圍繞著運河文化進行設計,劇院、圖書館、博物館雖是現代建築,但也是通州歷史文化遺產的折射,是「活化的文物」。
考古挖掘發現,城市綠心範圍內發現曾經的運河故道。
根據規劃,綠心內將修復一條2.5公裡長的運河故道,打造綠心水系。
並在沿岸設計故道溯源、玉鑑分暉、露白葭蒼、汲汲輕帆等8處景觀節點,通過石拱橋、四角亭等元素,再現當年「波分鳳沼」場景,將運河故道歷史融入運河景觀。
一座「文化糧倉」、一間「森林書苑」、一艘「運河之舟」,在城市綠心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閒組團,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個文化建築猶如「森林中散落的明珠」,正加緊施工,即將拔地而起。
劇院設計理念源於通州古糧倉和運送物資的船舶,圖書館設計理念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赤印」,屋頂的樹狀建築結構宛如森林傘蓋,而博物館設計理念源於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元素,南側形似高高揚起的風帆,北側形如堅實厚重的船體。
城市綠心未來將建設成為最具亮點的市民活力中心——
既提供優美的環境供人享受,又有產品、服務和文化設施為市民服務,讓城市親近自然、讓市民享受生活。
停車、配套服務設施等集中設置在地下進行共享,將三個文化建築、地下空間和地鐵站進行一體化設計,地鐵是「眼」,雖然不大,但串起三個文化建築,成為一個建築群,又與城市綠心發生關係。
此外,綠心內還設有3個遊客驛站和5個服務中心,提供配套商業、餐飲服務,方便遊客補給。
來源:通州區融媒體中心
---通州區融媒體中心 丨大運通州網---
歡迎關注、轉發、分享!如轉載請註明來源:大運通州網(ID:bjdytzw),對於侵權行為,將追究法律責任。
點擊「在看」,讓更多朋友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