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0日,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是母親節!感恩母親生育,養育,養育我們!祝福天下全部母親:幸福,健康,長壽!
慈母手線,
你兒子的上身。
走之前把接縫縫好,
恐怕我要遲到了。
誰說寸草心,
引用三春暉!
孟郊的《遊子吟》是母愛的頌歌。詩人在官場受挫的情況下,滿天飛,窮困潦倒,刻意感受親情的可貴。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們共享的平凡和偉大的人文美,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的強烈共鳴。
「母親節」非正式的節日。母親節首先出現在古希臘中。現代的母親節起源於美國。它是由一位名叫賈Weiss的婦女發起的,由她的女兒安娜賈創立的。1914年,美利堅合眾國大會於每年5月正式指定第二個星期天為母親節。
雖然「母親節」起源於西方,但它具有普世的含義。孝道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句話:身與皮,父母,不敢傷害,開始孝道;起立行走,成名於後世,向父母表白,孝道也終。孝道始於婚姻。在它的中間於是一個國王,終於站著。因此,中國文化「孝的觀念」不僅是孝順父母,而且孝順父母只是開始的孝道。
節日是民族文化的晶體和載體。中國也一直在倡導「中華母親節」,而希望將繼續推進。近年來,一些專家學者提出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母愛建立「中華母親節」,並以孟母為代表。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母親的典型例子是孟母。「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被譽為「母教第一人」,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作為中華母親節的形象代表,孟母用來突出偉大的母親和偉大的母愛,啟發世代母親,啟發人子愛和孝德。
2012年6月,《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並在草案修正案中增加了「常回家看看」,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和爭議。
在201213日8月,由全國婦聯工作老齡工作協調辦公室、國家老齡辦、國心系列活動組委會聯合發布了「新版24孝」行動標準。「新24孝」簡潔易懂且朗朗上口,包括「教父母學會上網」、「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等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的行動原則。
新24孝道詳情:
一。通常與愛人,子項回家
2。儘量和父母一起度假
為家長保留生日宴會
親自為父母做飯
5個。每周給你父母打一次電話
6。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
7號。為父項創建「關愛卡」
仔細聽你父母的話
9號。教家長如何上網
10個。經常給父母拍照
11號。對父母的愛應該是出口
12歲。打開父項的心結
支持父母的愛好
14歲。支持單親再婚
15歲。定期帶父母去體檢
16歲。為父母提供適當的保險
經常與父母溝通
18歲。帶父母參加重要活動
19歲。帶父母參觀你工作
20歲。與父母去旅行或家鄉一起旅行
21歲。和父母一起鍛鍊
22歲。正確參與家長活動
23歲。陪父母拜訪老朋友
陪父母看一部老電影
中華民族有一個漫長而輝煌的倫理文明。這是一個非常重視父母和孩子感情的國家。一個偉大的人際關係節日對於培養民族精神和凝聚力至關重要。我們應該有自己的中華母親節,一個充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的中華母親節,而不是外來的母親節,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同時,真正的母親節應該是紮根在心裏面,要懂得母親愛,要懂得母親艱難困苦和偉大,常懷感恩,要從感恩母親實際行動中,去關心母親!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