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評審的嚴肅公正性
省書協召開評審預備會並強調:「雛鳳新墨」是青海書協人才培養計劃主要工作之一,已進行到第三屆,評委選擇慎之又慎,希望大家憑藉豐富的創作經驗,站在青海書法長遠發展的高度,遵循藝術規律,堅持傳統、鼓勵創新,兼顧不同書體,陽光評審、學術評審,通過作品發現和培養人才。
按照徵稿啟事規定並經過評審委員、檢審委員表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或者準會員的作者不再參評。
參評作者的兩件作品被逐一編號,並用號碼牌遮擋作者姓名,評委面對的是作品而不是作者,一切以作品的藝術質量為準,最大限度避免了人情因素對評審結果的影響。
初評階段,評委逐一審視所有作品,達成基本共識;複評階段淘汰制舉手表決,7名評委,3留4下,保留26件作品;終評再淘汰6件,每位評委打10張反對票,要求評委獨立判斷,獨立投票,檢審委員嚴格監督,不允許評委相互商量,投票結束後工作人員收回每位評委打票記錄,現場計票並當場宣讀:6票3人,5票3人去除,其餘保留,剛好20件。評委當場籤字確認。
如此嚴謹的評審程序,可見省書協對每一幅作品的尊重,評委評審作品的同時,作品也在考驗評委。
二、青海80後書法創作群體的現狀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青海省書法家協會藉助青海美術館有利陣地,舉辦各種群體、書體展,謀劃多種書法培訓,邀請全國書法名家舉辦公益書法講座,通過書法公益大講堂擴大書法普及面,在多種多樣系列活動的有力推動之下,教育培訓成效初顯。分析思考三屆「新人展」,有如下幾個特徵值得我們關注:
1、創作者區域分布不斷變化,輻射面逐步擴大。首屆雛鳳新墨20人展,入展20名年輕作者全部來此西寧地區;二屆展時,首屆展中的8人被更替,入展作者區域分布為西寧16名、海西2名、海東市1名、果洛州1名,打破了首屆展西寧作者的壟斷局面;三屆展中,二屆展中的7名作者被更替,作者區域分布變化為西寧市15名、海西州2名、果洛州1名、海北州1名、黃南州1名。輻射面的擴大,是青海書法發展的有力佐證。
2、書體多樣包容、均衡發展。參評作品取法多元,楷、隸、行、草、篆(包括篆刻)皆有入選作品;楷書以唐楷、魏碑為主;隸書多取法兩漢,以禮器和張遷居多;行書面較廣,其中二王、顏真卿、宋四家為多,明清立軸作品以亦有呈現;草書多小草,以《書譜》為主,大草有懷素、王鐸;大篆以秦篆為主,小篆多唐篆、清篆;篆刻工穩、寫意皆有。總之,從前兩屆書體臨創的不均衡到今天的多元變化,進步很大、形勢喜人。
3、臨創的界限和局限。任何藝術都有其傳統,書法的傳統植根於中華文化的血脈,源遠流長,它的繁榮和文字的發展緊密相連,一段文字史就是一段書法史,學習書法是對特定歷史的再認識和再解讀,因而書法是文化的最好載體,而書法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不二法門,通過筆端的揮運體會先賢的內心波瀾和審美追求,這種體悟又是我們創作的源泉,因此徵稿中臨帖部分顯得十分重要。讓每位投稿作者提交兩件作品,一件臨帖一件創作,就是旨在全方位了解作者整體水平,一來強調臨帖的重要性,二來通過創作檢驗作者的再表達能力。縱觀所有作品,(1)臨帖作品多數作者還處在實臨階段,謹小慎微,生怕寫出局,沒得「像」。至於打破格局,通過改造,展現時代審美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為數不多。甚至有的作者還處在抄帖階段,對經典作品缺乏深入解讀。這種局面和上兩屆作品差距不大。(2)由於臨摹的現狀,導致創作作品局限在模擬階段,好多作品清麗有餘而質樸不足,「小我」的表達與時代審美需求形成強烈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