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至27日,為了進一步宣傳廣東省瀕危龜類與自然保護知識,普及《野生動物保護法》,幫助廣大群眾樹立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弘揚生態文明。由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和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主辦的「廣東省瀕危龜類與自然保護保護科普教育活動」在鼎湖山自然保護區成功舉辦。來自肇慶市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和鼎湖區林業局的領導、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鼎湖山駐山管理經營單位代表及周邊村鎮代表等80餘人參加了此次科普教育宣教活動。
本次瀕危龜類保護科普教育活動是由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動物繁育與生態研究中心的龔世平研究員負責組織策劃,宣教團隊由20多名來自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和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工作人員以及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的大學生科普志願者組成。
為了提高科普活動的效果,激發公眾參與興趣,主辦方注重「寓教於樂」,將野生動物和自然保護的知識融入海報展覽、講座、魔術表演、舞蹈、遊戲、有獎競答、問卷調查、發放宣傳小手冊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中,普及了野生龜類保護的知識和法規,宣揚保護野生動植物的社會氛圍,得到當地政府野生動植物保護主管部門的肯定,受到市民和遊客的好評。
活動期間,幾千名遊客參觀了動物和自然保護的專題海報展覽。科普志願者向遊客、周邊社區的民眾發放了1500餘份宣傳小畫冊,近300名遊客和周邊社區民眾參與了問卷調查。《廣州日報》等媒體對本次活動進行了跟蹤報導。
連結:
廣東省是我國龜鱉類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有龜鱉類20種,佔全國龜鱉類的50%,其中淡水龜鱉類15種,海洋龜鱉類5種。近30年來,由於過度獵捕、貿易,以及棲息地的破壞,廣東20種龜鱉類已經全面瀕危。其中,廣東烏龜(黑頸烏龜Mauremys nigricans)是我國特有種,在廣東境內的鼎湖山、羅浮山、粵北韶關境內有分布。鼎湖山是廣東烏龜的重要棲息地,為了保護和恢復廣東烏龜,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龜類專家和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工作人員一起,在保護區開展了廣東烏龜棲息地考察和放歸自然的試驗活動,為廣東烏龜自然種群的保護和恢復提供科學依據。
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目前確定分布有黑頸烏龜(Mauremys nigricans)、平胸龜(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三線閉殼龜(Cuora trifasciata)、四眼斑水龜(Sacalia quadriocellata)、烏龜(Mauremys reevesii)、中華鱉(Pelodiscus sinensis)等6種淡水龜鱉類,佔廣東龜鱉類的40%。這次廣東省野生龜類保護科普教育活動必將對鼎湖山自然保護區野生龜鱉類的保護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並對我國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啟動儀式現場
科普報告
科普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