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夕,一部溫情影片《送你一朵小紅花》自上映以來獲得了較高評價與關注。
影片講述了兩個特殊家庭的抗癌故事,通過一幕幕溫暖又貼心的畫面,呈現了中國式親情的普世性,讓觀眾產生共鳴與共情。
除去影片的看點與淚點,印象最深的,當屬男女主角性格上的鮮明對比。
走路挨邊走,坐公交車選最後一排,去飯館必須縮在角落,語氣低沉,背部佝僂,穿著灰暗陰冷……男主韋一航叛逆內向又敏感頹廢,不願意與外界產生任何關聯,但又渴望擁有正常人的生活。
相比韋一航,女主馬小遠是截然相反的存在。她5歲就已經是腫瘤切片2級,病情嚴重程度比韋一航更甚,卻樂觀積極,如小太陽般溫暖熱情,並將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傳導輸送給身邊人。
事實上,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性格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影片中可以窺見,韋一航家是典型的溺愛型家庭教育模式,父母對他的愛已經達到了事無巨細的程度,韋一航一直是接受被愛的角色,永遠被當成長不大的孩子。對於如何去愛,他還沒學會。
這樣的家庭模式中,孩子過於被保護,父母的無限包容和遷就,會使孩子滋生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通常會養成自私、膽怯、任性等不良心理。
再看看馬小遠家,父親對她的教育方式則是「民主型」的,即使她生病了,父親從不刻意把她看作是病人,可以與女兒平等共處;父親愛玩鬧,像個長不大的孩子,有時甚至還需要女兒看管。
此外,父親樂觀積極豁達的性格,給女兒從小埋下了樂觀的「種子」,使她成為一個骨子裡積極樂觀的女孩,而父親的「小孩子」角色讓她也早早擁有了關愛別人的能力。
如果說孩子是一粒種子,那麼家庭就是土壤,家庭氛圍便是空氣和水,它雖無形,卻對孩子的性格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言行、待人接物的態度以及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等,都會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印痕。
經歷了從陌生到熟悉,從彼此靠近到相互治癒。馬小遠的出現像一道光,照進了韋一航封閉已久的世界。
改變是從他收穫了馬小遠贈予的第一朵「小紅花」開始的,從此韋一航心裡也種下了一顆積極樂觀的「種子」,他不僅對生活有了新的期待,還學會了「如何去愛」。
偷偷地給辛苦一天很晚回家的父親煮好一碗麵,對病情復發後情緒崩潰的馬小遠施以鼓勵,幫助病友加油打氣,還為陌生父親送上一碗紅燒肉飯,他已經從此前的頹喪變得「向善向上」,關愛他人,主動傳遞正能量、傳遞希望。
「微光可以照亮微光」。即使身處不幸,仍然能成為一個有積極能量的人,能溫暖他人的人。韋一航已經成為了另一個馬小遠。
可見,「照亮自己,溫暖他人」並非強者專屬,只要心中擁有一顆「向善向上」的種子,即使處在生活的漩渦也能積極勇敢地面對,更難得的是還能在必要時溫暖他人。
《送你一朵小紅花》傳遞的是珍惜、鼓勵與獎賞,每一個勇於和困難抗爭的人,都值得被獎勵一朵「小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