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徐建勳王延輝李林
10時30分,「掃臉」進入「鄭好辦」APP公積金「一件事」模塊;10時30分30秒,申請完畢後,需要提取的公積金就到帳了。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
「以前,提取住房公積金還房貸,不但得去現場交材料,還要花長時間排隊辦。現在只需動動手指,不用提交任何材料,一下子就辦完了。」鄭州市民婁先生感慨道:「真是想不到,辦事還能這麼方便快捷!」
更多曾經想不到的,都在變為現實。智慧「路口」自動調節交通信號,讓開車總能遇綠燈;停車無感支付;宇通自動駕駛巴士、客車載著人們智慧出行……
「樹牢『全周期管理』意識,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打造智慧城市。」7月3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對加快推進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步伐提出明確要求。
群眾看得見的,是身邊的「小確幸」越來越多;看不見的,則是數字鄭州「城市大腦」項目的提速建設,以及鄭州通過「人數城」融合建造「思考力」城市、中部數字經濟第一城加快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所勾勒出的「人在幹、數在轉、雲在算」的幕後圖景。
逐浪「新基建」打造「數字底座」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紅綠燈跟交通監控攝像頭的距離。它們都在一根杆子上,但從沒通過數據被連接過。」這一詼諧的說法,道出了數據不通給城市治理造成的尷尬。
「這麼多年,鄭州就缺一個數字『基礎底座』。所有的部門數據通過這個『基礎底座』來交換、共享,才能把整個智慧城市在上面搭建起來,不斷衍生出新的應用場景,解決城市發展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鄭州市大數據管理局成立一年半以來,該局局長郭程明對打造城市「數字底座」重要意義的感受越發深刻。
城市是一個不斷成長的生命體。郭程明口中的這個「基礎底座」正是數字鄭州的「城市大腦」。
「城市大腦」建設項目是鄭州市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的高階體系,綜合利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5G和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即時匯聚、調度和處理全量全網城市數據資源,即時分析城市運行狀態、調配城市公共資源、修正城市運行缺陷,實現利用城市數據資源優化城市公共資源,最終形成具備多維敏捷感知、海量數據共享、全局實時洞察、持續迭代進化的城市智能中樞。
推動數字基建,集成「城市大腦」。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鄭州市高位謀劃「城市大腦」建設總體規劃,聯手阿里巴巴團隊,實施重點攻關。
從2019年8月22日至今,10個多月時間裡,鄭州市與阿里巴巴集團親密「接觸」、深化合作。阿里巴巴(河南)有限公司、鄭州大數據發展有限公司及數字鄭州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註冊設立,加速推動「城市大腦」項目建設,助力鄭州智慧城市、數字政府建設「彎道超車」。
逐浪「新基建」,鄭州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的「數字底座」。按照「對標先進、補齊短板、民生先行、鄭州特色」的思路,分階段推進「城市大腦」項目建設。
依託阿里「飛天雲」技術架構,鄭州市「城市大腦」項目一期已部署完成,建設了600臺伺服器構成的統一政務雲平臺,建成涵蓋統一大數據計算平臺、視覺計算平臺、物聯網平臺、區塊鏈平臺、數據中臺、業務中臺等六大數字城市基礎設施平臺;二期著力構建全方位智能業務應用,涵蓋政務服務、城市管理、生態環境、交通出行、醫療健康、文化旅遊、應急管理、市場監管等14個部門、18個業務領域智慧模塊,預計今年9月底初步完成。
「有了這個『城市大腦』,改變了過去各個部門各弄各的機房、各建各的系統、各搭各的『數字煙囪』的弊病,打通信息壁壘、信息孤島,讓數據真正活起來、動起來、用起來,有效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郭程明說。
「刷臉」可秒辦 讓生活更美好
「看臉」的時代真的來了!不過,看的不是顏值,而是人臉識別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的精準度和智能化。
3月20日,一體化、全流程、一站式在線政務服務平臺「鄭好辦」APP上線,鄭州市民開啟了「掌上辦」「零跑腿」「掃臉辦」的新生活。
一網通辦、一次辦成。鄭州市依託「城市大腦」一期建設成果,推進政務服務改革,建設與特大城市相適應的政務服務大數據平臺,把政府服務辦事大廳裝到手機裡,隨時隨地貼身為群眾服務。
「在這短短的100多天裡,我們完成400多個『一件事』的上線發布,相當於其他城市兩年的工作量。」郭程明深有感觸地說,目前,鄭州已建成集行政審批類政務服務、水電氣暖類公共服務和查詢預約類便民事項於一體、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四端協同」政務服務體系,鄭州市政務服務網PC端「網上辦」、「鄭好辦」APP手機端「掌上辦」、實體大廳端「一窗辦」、綜合自助一體機端街道社區「就近辦」,最大限度拓寬服務渠道、提升服務能力、優化營商環境,讓市民和企業充分享受政務服務改革的紅利。
鄭州市大數據管理局應用推進處副處長李寧介紹,相關各部門之間數據徹底打通,辦事所需的一系列材料在後臺自行流轉完成核驗,市民只需進行身份驗證,系統即可自動識別出是否符合條件,做到「零材料」「掌上辦」「刷臉秒辦」。
以公積金提取「一件事」為例,原先需要市民提交的6類材料全部免除;線下辦理需要4個審批環節的,線上做到「刷臉秒辦」;原先需要跑一次的,變為「一次不用跑」。整個辦理過程做到了減材料100%、減環節75%、減跑動100%。
「刷臉」可秒辦,生活更美好。通過數據互聯共享、業務流程優化再造,依託「鄭好辦」APP、市政務服務網上線運行的政務服務、便民服務已達477項,其中包括公積金提取、居住證辦理、青年人才首次購房補貼、青年人才生活補貼、人社、水電氣暖等「一件事」事項243項,公民個人和企業高頻事項172項,市本級網上可辦率達98%以上。
看似尋常最奇崛。鄭州從微觀數據入手,以政務服務數位化為切入點,撬動智慧城市、數字政府方方面面建設,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讓百姓生活更舒心更幸福。
城市會「思考」 助治理更高效
依託「城市大腦」新基建項目,鄭州正在升級為一個會思考、有溫度的「智慧生命體」。
「數字戰『疫』」,「城市大腦」有擔當。
「正是藉助一期項目建設的基礎平臺,疫情發生之初,我們在全國率先打造了一個覆蓋交通、小區、企業和公共場所的立體化、數位化的疫情防控體系。」郭程明告訴記者。
1月22日,農曆臘月二十八,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鄭州市與阿里技術團隊便開始共同搭建疫情防控一體化平臺,積極協調國家、省、市22個部門提供數據,短時間內快速歸集了42類共計3400餘萬條有效數據,也為鄭州「城市大腦」開啟儲備了豐富的「原料」。
國內數位化戰「疫」誕生了「鄭州樣本」。通過數據分析、模型建立,鄭州市根據實際需要,火速上線包括疫情摸排統計上報、疫情調度指揮、發熱門診登記、來鄭人員健康登記、居民小區健康登記、企業員工健康登記、出行購物健康登記及智能外呼、釘釘復工復學等十餘套數字防疫系統,形成了各部門數據打通的橫向閉環和任務下發、排查人員落實、信息錄入的縱向閉環,為群防群治、聯防聯治提供了科學、精準、有效的支撐。
「疫情突如其來,等不得、慢不得。當時大家夜以繼日地幹,平均三天上一個系統。疫情防控中,『城市大腦』牛刀小試,也被檢驗了一把。」阿里雲「城市大腦」原首席架構師、現任數字鄭州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的郝亮,擔綱鄭州數位化疫情防控「總設計師」,回想那段「抗疫」經歷,他百感交集。
「數字治城」,「城市大腦」顯神通。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數位化城市管理指揮中心裡,阿里雲智慧停車管理平臺的大屏幕上,通過高位視頻、智能識別、AI+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停車泊位狀態、車位周轉、停車繳費等信息一覽無餘。「目前,智慧停車在紫荊山南路街道辦事處轄區試點,以後預約車位、先離場後支付等功能應用會在鄭州逐步推廣,讓停車更智能。」管城回族區城管局停車場管理科科長杜國超說。
在鄭東新區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大屏幕上數字孿生三維可視化,讓城市管理問題一目了然。陳崗街作為第一批智慧街區試點,街道上的窨井蓋移位、垃圾桶溢滿、佔道經營、垃圾堆放、公廁使用等11大類城管問題,通過「智慧眼」自動識別,生成數據信息後由管理中心交各部門聯合決策,保證問題無需轉呈、及時處理。
鄭州市也是目前全國最早推動釘釘全覆蓋的城市之一,「鄭政釘」已建立起市、縣、鄉鎮(街道辦)三級涵蓋7萬多人的黨政機關高效協同辦公體系,有力助推政府效能革命。
研究表明,數位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長0.5%至0.62%。以「數字鄭州」城市大腦項目建設為契機,鄭州市不斷深化與阿里巴巴、海康威視、新華三、大華、紫光、浪潮等龍頭企業合作,按照「一年突破、二年看齊、三年領先」的整體路線圖,打造「數字鄭州」產業生態聯盟,培育大數據人才與產業,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奮力建設中部數字經濟第一城,為加快推進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蓄勢儲能。到2022年,全市數字經濟規模要達5000億元以上,佔生產總值40%以上。
得數位化者得先機。「城市大腦」無限延展人們的想像空間,讓鄭州城市治理有「思考力」、發展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