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聽歌嗎?你上一次聽歌是什麼時候?
也許是昨夜難以入眠時,也許是今早熙熙攘攘的上班途中,也可能你此時就帶著耳機。
聽歌,可能是人類最喜歡的消遣方式了,無論是傷心、難過,還是快樂、放鬆,總有一首歌能符合你的心情。
不過,人們聽歌的喜好大不相同,你學生時代最愛的那些歌,可能只會偶爾出現在00後的歌單裡。年齡代溝之外,其實不同地域之間流行的歌曲也有很大的差別。
不同城市的人都在聽什麼歌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域間自然和人文不同,長期累積下來,音樂在空間上自然會存在差別。音樂無界限,但不同城市的人聽歌確實存在一定的地域特色。
數讀菌選取了10個城市:延邊、北京、武漢、上海、福州、杭州、廣州、西安、蘭州、重慶,並統計這10個城市在QQ音樂的本地熱歌榜,截至2020年4月26日,共獲得17期共1.7萬首歌。
位於吉林南部中朝邊境的延邊,韓語歌出現的次數很多,《Love Scenario》是韓國男團 iKON 第二張專輯的主打歌,另外,火遍全球的韓國女團 BLACKPINK 在2018年發表的第一支單曲《Ddu-Du Ddu-Du》也連續霸榜了17次。
因為地緣和語種原因,延邊人聽韓語歌多不足為奇,但還有一個城市,韓語歌出現的比例也不低。
福州,在17期的本地熱歌榜期期霸榜的24首歌曲中,三分之一都是韓語歌,而且排名都很靠前,尤其是韓國女團 BLACKPINK 的歌最受福州人喜歡。
如果看最近的榜單,會發現福州本地熱歌榜中排名靠前的歌曲很多都是《青春有你2》《創造營101》等選秀節目中選手演唱的歌曲。這一特徵在廈門、杭州也很明顯。熱衷於韓語流行和選秀歌曲,福州人是追星族中最潮流的仔。
到了西北地區,又是另一種畫風。在西安,最受本地人喜歡的歌曲是《送親》《一個人挺好》《西安人的歌》《這輩子就跟哥哥好》。
《送親》上榜的次數最多,有原唱也有翻唱,這首歌講的是農村一對兩小無猜的青梅竹馬,最後無疾而終,本該男方「迎親」卻變成「送親」的愛情故事。
另外,《西安人的歌》糅合了西安的城牆、鼓樓鐘樓、泡饃等城市特色,再配合方言的唱法,被當地人反覆循環。從西安人的本地熱歌中,看得出他們對本土的熱愛。
再把視線轉到華南地區的廣州,不出意外,廣州人聽粵語歌最多,吳雨霏的《吳哥窟》、謝安琪的《喜帖街》、吳若希的《越難越愛》等,不僅在單期中排名高,也在統計的17期榜單中期期均有上榜。
從10個城市本地熱歌榜中歌曲的語種來看,國語、英語、粵語幾乎承包了這10個城市的前3名。而在廣州,粵語歌佔了73.56%,而其他城市均是國語第一。
除了國語、英語、粵語這三種主流,越往東走的城市,韓語歌、日語歌的比例越高。延邊因為還和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接壤,除了韓語歌,俄語歌也會涉及。
作為中國腹地的蘭州,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內蒙省份相鄰,藏語歌和蒙語歌也有出現。同處於西北的西安就更明顯地專注於本土,除了國語歌,其他歌都不咋聽。
越往西部的城市,本土化的風格越明顯,越往東部走,他們越傾向於歐美、日韓風格,而這種割裂與分化,也存在於中國的音樂市場。
歌手和唱片公司,地域覆蓋有差別
不同地域的聽眾對音樂的選擇存在偏好,自然對歌手的喜愛也有差異,這兩者一定程度上無法分割。
延邊、福州、杭州人聽韓語歌比較多,其中又要數韓國女團 BlACKPINK 的歌最熱門。除此之外,在福州,五月天的歌大家也聽得比較多。
在廣州,陳奕迅在當地熱歌榜中出現的次數最多,他的歌在17期中共上榜了170次,其次是楊千嬅和周杰倫,分別是117和113次,另外是近幾年在內地知名度較高的鄧紫棋,以及在廣東有名氣但在內地尚未被大家熟知的吳雨霏。
在北京、上海、杭州和武漢,周杰倫均是當地熱歌榜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歌手,作為華語樂壇的「前輩」,周杰倫依舊能打。
另外,在北京,民謠的風頭更盛於搖滾,在北京熱歌榜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前五名歌手,就出現了趙雷、毛不易和李健。
地處西北的蘭州和西安,和歌曲一樣,和其他地區是不一樣的畫風,人們聽得比較多的歌手是王琪、阿悠悠等這類並不為大家熟知的網絡歌手,上文中存在感較強的那首《送親》,原唱就是王琪。
另外,陝北民歌歌手古銀川浩浩在西安的熱歌榜中出現次數也不低。
歌手和唱片公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歌手火不火其實也體現了背後推手,即唱片公司的實力。
1877年,愛迪生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留聲機,此後唱片製造技術日漸成熟,中國最早的唱片市場主要被百代公司、勝利公司和大中華唱片公司這三家公司壟斷,其中前兩家分別為英商和美商所擁有。[1]
如今,在中國唱片市場,國際傳統三大唱片公司環球音樂、華納音樂、索尼音樂佔的份額還是很大。另外國內主流唱片公司杰威爾因為創始人之一為周杰倫,在內地的各熱歌榜中總能出現它的身影。
分地區來看,環球音樂、華納音樂、索尼音樂這三大全球唱片公司在華東、華南覆蓋率會更高。另外,韓國三大經紀娛樂唱片公司之一的 YG,旗下擁有大熱的女團 BLACKPINK,在華東和華中均有不錯的滲透率。
華南地區,英皇娛樂還是很堅挺,TVB 附屬唱片公司星夢娛樂也為華南地區產出了比較多的熱歌。
越往西部、北部走,當地熱歌由國內本土唱片公司發行的越多,甚至於在西北地區,還有許多熱門歌曲是由不籤約唱片公司的獨立音樂人所發行。
換句話說,越往內陸走,國際或者國內主流唱片公司對當地的「收編」也會越困難。
不同地區的人聽得歌,風格有什麼不同
如果將音樂的風格再細分,會有很多不同的音樂流派,而不同城市對音樂流派的喜好,也有不同。此前網上也流傳的「搖滾在北京,爵士看上海,流行在廣州」,還是有一定根據的。
普遍來看,大眾更偏好流行和影視劇原聲帶。其中,廣州最「流行」,佔比90.08%,「流行在廣州」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實際上,流行樂發源地並不是在廣州,而是在上海。
在1920年代,上海無疑是中國最國際化的都市,在美國流行音樂和歌舞劇的影響下,黎錦暉創作出了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在伴奏上已經有西方流行音樂的特徵。[1]
在中國流行音樂發源的那個階段,搖擺樂成為爵士樂的主流在美國盛行,上海也出現很多爵士風格的流行歌曲,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由姚莉演唱的《玫瑰玫瑰我愛你》,由周璇演唱的《夜上海》都帶有爵士樂的特徵。[1]
只不過,到了現在,爵士樂的風頭已不像往前,10個城市中甚至是上海,熱歌榜中未有一首爵士樂上榜。與此對比,是搖滾、節奏布魯斯、民謠、電子、說唱等流派的音樂在中國流行。
1986年,崔健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背著一把破吉他,兩褲腿一高一低,一首《一無所有》吼出了中國搖滾樂的序幕。
隨之而來的90年代,中國搖滾樂迎來巔峰,黑豹、呼吸、指南針、輪迴、魔巖三傑竇唯、何勇、張楚等相繼登場。而後,北京五環外的樹村,聚集了以木馬、痛仰為代表的另類先鋒搖滾樂隊。[2]
然而,北京搖滾樂的巔峰已經過去,之後以老狼、葉蓓、樸樹為代表的校園民謠受到歡迎,如今,民謠在北京熱歌榜中出現的頻率已經要大於搖滾。
除此之外,以西安、蘭州為代表的西北民謠在中國的民謠環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野孩子樂隊、低苦艾、蘇陽、劉堃等民謠歌手均是西北民謠的代表。
以華南、西北、華東為例,從歌詞上來分析,可以看到即使城市、地域不同,世界和愛情依舊是大家聽歌裡的兩大命題,感嘆時間、傷春悲秋的情緒也共通。
但有趣的一點是,不像華南和東北,在歌詞裡透露出的樂觀情緒更強,西北人歌詞裡傷感的情緒明顯要高於其他地區,南方周末記者楊碧薇在分析西北民謠時認為,西北大地的生存之苦使得「西北人的骨子裡就烙上了生命的悲劇性與孤獨感」。[3]
音樂有地域特色,各地人也有獨特的口味偏好。但最終聽音樂還是很個人和主觀的事,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我們都能找到一首符合當下心情的歌曲,是音樂給我們最好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