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黨組成員曾一春調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長期在農業系統任職今年——
13名中央部級官員
調任地方
日前,寧夏回族自治區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決定任命曾一春為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此前曾一春的職務是農業部黨組成員、人事勞動司司長。
據《法制晚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已有13位省部級官員由中央部委調任到地方任職,且其中8人為「專業對口」,3人為「65後」官員。
曾一春在農業系統任職超30年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此次調任到寧夏是曾一春首次赴地方任職。
曾一春1961年3月在四川古藺出生,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農業大學),所學專業為農學專業。
大學畢業後,曾一春就進入到農牧漁業部工作,在農業系統任職超過30年。1998年7月至2011年6月期間,曾一春曾在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任職,自2012年8月起擔任農業部人事勞動司司長。調任寧夏之前擔任農業部黨組成員兼人事勞動司司長。
一直以來,我國都很重視幹部交流的規範化和制度化建設。2009年下半年,中央發布《2010—2020年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其中特別強調要「推進黨政領導幹部交流工作」,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將幹部交流逐步規範化和制度化」,「逐步健全黨政領導幹部交流的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
在此背景下,十八大以來,以省部級幹部調整為標誌的幹部交流力度明顯高於往年。
今年13位中央部級官員空降覆蓋10地
據《法制晚報》記者統計,曾一春並不是近期首例由中央部委「空降」到地方的官員。今年,已有13名省部級官員從中央調任地方,共計覆蓋10個省份,分別是:天津、吉林、廣西、四川、青海、廣東、安徽、江西以及湖南等。其中,吉林、廣西以及青海三個省份分別有兩人,其餘均為一人。
從部門來看,來自紀檢監察的人數最多,達到4人;宣傳系統和工信部的人數也較多,都有2人。另外,還涉及到了衛計委、組織部、水利部以及公安部等國家職能部門。
其中,今年8月有5名中央官員外調地方,分別是水利部副部長李國英調任安徽省委副書記;新華社副社長慎海雄調任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調任江西省委常委;工信部總工程師王黎明調任青海省副省長;公安部辦公廳主任胡家福調任吉林省副省長、省公安廳廳長。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並處於轉型期,「中央官員有更寬闊的視野,站位也比較高,對主要大政方針把握得比較準確,所以,讓中央官員到地方任職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轉型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職位六成人事調動「專業對口」
今年從中央調任到地方的13位官員均來自不同領域的國家職能部門,並且調任後的職務與此前「專業對口」的至少有8位,共佔六成。
來自紀檢監察系統的4位官員,調任到地方的職務還是原來的「老本行」,均為省委常委、紀委書記,分別是:天津市委常委、紀委書記姚增科,吉林省委常委、紀委書記崔少鵬,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紀委書記於春生和湖南省委常委、紀委書記傅奎。以上4人均在紀檢監察系統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
除紀檢系統外,還有兩位來自宣傳系統的官員調任後,仍然是在宣傳系統,分別是:中宣部原副秘書長張西明、新華社原副社長慎海雄,二人分別調任到青海與廣東,職務均為當地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另外,中央組織部幹部三局原局長喻雲林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公安部原辦公廳主任胡家福任吉林省副省長、省公安廳廳長。
紀檢系統的大規模「空降」成為十八大以來人事調整的重要特徵。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接受《法制晚報》採訪時表示,外調的紀檢官員比較多,這樣的人事變動是要推進地方的反腐,「從強化地方的反腐力量考慮」。
他同時認為,官員的調任專業對口也是個趨勢。「現在工業化進程、信息化發展快,使社會的複雜性增強,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社會的專業化管理程度要高,外行來做管理絕對不行。」
年齡3位為「65後」官員
記者整理資料發現,這13位省部級官員,有三位「65後」,分別是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西明,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慎海雄以及吉林省副省長、公安廳廳長胡家福。其餘10位均為「60後」。
其中,最年輕的是今年48歲的慎海雄和胡家福,年紀最大的是今年1月從監察部副部長之職調任天津市紀委書記的姚增科,今年55歲。
汪玉凱對此表示,國家是要培養年輕幹部,「40年代出生的官員基本都退休了,50年代出生的如果不是正部級也會慢慢退休,60後成為領導架構的主力是必然趨勢,所以選拔這些官員,相對年齡比較小,有一定培養前途,同時能在地方接受一些鍛鍊。」
在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仙芝看來,幹部年輕化是事業發展可持續的一項制度安排,而中央部門的一些優秀幹部長期在中央部門工作,客觀上更需要得到地方工作的鍛鍊,才能擁有更全面的工作能力和更豐富的工作經驗。「所以,央地幹部交流中基本上都選擇同一個層級中具有年齡優勢的中青年幹部。這也是幹部成長的客觀需求和規律性選擇。」
分析加強地方治理促進地方發展
被任命為江西省委常委的毛偉明,此前擔任工信部副部長。
公開資料顯示,毛偉明1982年從浙江大學畢業後,長期在地方一線工作,先是進入江蘇常州絕緣材料廠工作,從最普通的技術工作人員幹起,之後陸續擔任車間副主任、銷售科長、廠長,在工廠幹了近14年。
另一位離京擔任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的慎海雄,1994年獲新華社首屆「十佳」記者,2002年獲第五屆「範長江新聞獎」,歷任浙江分社農村採訪室記者、寧波記者站記者、浙江分社農村採訪室主任。調往廣東之前其為新華社副社長,他曾經在新華社駐浙江分社擔任常務副總編,在上海分社任總編輯、社長、黨組書記等職務。
對於京官外調的現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表示,領導幹部在今明兩年流動較多,特別是中央官員「空降」地方,是為五中全會或十九大布局,「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來推動地方發展」。
習近平曾多次強調,「宰相必起於州郡」。「在反腐敗以及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下,對官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地方官員選不好會影響當地的整體發展戰略,所以選調一些經過考驗的、比較廉潔的,有能力的官員到地方任職,對地方的發展意義重大。」汪玉凱說。
胡仙芝則認為,中央官員調任地方,「既是加強地方治理、促進地方發展的客觀需要,更是幹部人才培養的長遠需求,也是促進央地交流、優化政治環境、預防集體腐敗的有利選擇。」 本版文/記者張瑩
今年以來從中央調任地方的省部級官員名單
姓名 出生年月 現任職務 此前職務
姚增科1960年1月 中紀委常委、天津市委常委、紀委書記 中紀委常委、監察部副部長
崔少鵬1961年10月 中紀委常委、吉林省委常委、紀委書記 中紀委常委、秘書長、機關黨委書記
於春生1961年4月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監察部副部長
尹力1962年8月 四川省委副書記、宣傳部部長 國家衛計委副主任
喻雲林1962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中組部幹部三局局長
張西明1965年2月 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中宣部副秘書長
慎海雄1967年4月 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新華社副社長
李國英1964年1月 安徽省委副書記 水利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毛偉明1961年5月 江西省委常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王黎明1962年5月 青海省副省長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
胡家福1967年10月 吉林省副省長、省公安廳廳長 公安部辦公廳主任
傅奎1962年 湖南省委常委、湖南省紀委書記 國家預防腐敗局副局長
曾一春1961年3月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農業部人事勞動司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