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又稱南嶽、南山、壽嶽,是五嶽之一。位於湖南。 衡山的得名,據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記載,是因為衡山位於星座二十八星宿的軫星之翼,朝應璣衡、銓得鈞物,故如衡器,可稱天地,故名衡山。
衡山不僅是道教聖地,而且還是佛教聖地。釋迦牟尼的兩顆真身舍利子就藏于衡山南臺寺金剛舍利塔中。 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四處就在衡山之中。
衡山,有著遠古而悠久的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在古代時期,衡山就是觀測天象以利農時,是華夏觀象的制歷中心。上古帝王黃帝、顓頊、堯、舜都在南嶽制歷。
我國道教文化最早進入南嶽的是東漢時期的張道陵。而佛教文化進入衡山的時間要比道家晚了兩百多年。 南嶽,是五嶽之中的壽山,是祈福、求壽的聖地。
衡山主要山峰有回雁峰、祝融峰、紫蓋峰、嶽麓山等,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
天柱峰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海拔1061米,位於南嶽鎮延壽村境內。 回雁峰居800裡衡山72峰之首,稱南嶽第一峰。 石廩峰,俗稱雷缽底,或叫大嶺。其東側的石壁上,有兩個斜突的峰尖,從下面望去,像高聳雲天的大米倉。
嶽麓山是南嶽72峰之尾峰,海拔300.8米,融中國古文化精華的儒、佛、道為一體,包容了歷史上思想巨子、高僧老道、文人墨客共同開拓的嶽麓山文化內涵。
衡山山神是民間崇拜的火神祝融,他被黃帝委任鎮守衡山,教民用火,化育萬物,死後葬于衡山赤帝峰,被當地尊稱南嶽聖帝。 祝融峰是衡山的最高峰,是我國紀念人文祖先祝融氏的山峰。「祝融峰之高」為南嶽風光「四絕」之首。
嶽麓山是南嶽72峰之尾峰,海拔300.8米,融中國古文化精華的儒、佛、道為一體,包容了歷史上思想巨子、高僧老道、騷人墨客共同開拓的嶽麓山文化內涵。
宋代胡安國父子在南嶽書院講學,後張受業於胡氏父子,發揚程、胡之學,朱、張之學在此合流,形成有名的「湖湘學派」,推崇愛國主義和「經世致用」哲學,故南嶽是「湖湘學派」的發源地。
到明代王陽明、鄒守益、湛甘泉、、尹臺等又先後在文定書院、甘泉書院講學,於是宋、明「理學」、「心學」在這裡得到較大發展。
南嶽山雲霧茶歷史悠久,據唐代陸羽《茶經》中記載:「茶出山南者,生衡山縣山谷。」那裡終年雲霧繚繞,種植出來的茶葉,得靈炁之氤氳,茶葉尖細纖長,色澤翠綠,香氣濃鬱。
方廣寺,位於南嶽區蓮花峰下。寺名方廣,取佛說十方廣布之意。此寺始建於南北朝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
大善寺是佛教天台宗祖師、南嶽佛教開山宗師——慧思大師的「唱道之地」,位於南嶽大廟西側祝融路。
在漢代以前,是南嶽產生並逐漸成長的階段,那時還只是具備「名山」的性質。 當時,出現南嶽最早的建築。 周朝時在山頂建祝融廟,山下建「明堂」,秦代,祝融峰上有祝融君祠。
魏晉時期,南嶽道教宮觀很多。雲龍峰上有棲真觀,紫蓋峰下有南嶽觀,赤帝峰前有華數觀,紫霄峰前有衡嶽觀。南北朝中期,佛教逐漸進入南嶽。 後來,南嶽佛道教共存共榮,宮觀寺院競相發展起來。。
隋代,南嶽衡山為朝庭所封,至唐天寶五年(746年),唐玄宗封南嶽神為司天王,遣大臣或守吏祭祀南嶽衡山
大家去過衡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