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擁有航母的國家寥寥無幾,但幾乎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上有著反航母作戰需求,因此在宣傳一款反艦飛彈時常喜歡將其稱為"航母殺手"。在這種鋪天蓋地的宣傳下主觀上給人一種印象,好像擊沉一艘航母也沒有多難?多裝備幾枚反艦飛彈便可高枕無憂,不過事實上現代航母的防護性能足以用變態來形容。美國"小鷹"級航母在退役後的一次實彈打靶測試中,輕輕鬆鬆硬抗15枚反艦飛彈一點壓力都沒有。最終專家分析後得出結論,以魚叉飛彈的能力幾乎不可能擊沉"小鷹"級航母。那麼美國航母防護性真的強悍到這個地步了嗎?如此才能反制呢?
一:航母噸位大,儲備浮力大
航母防護性能之所以如此變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航母本身的噸位夠大。全球噸位最小的泰國航母排水量也有2萬噸,美國海軍更是清一色的10萬噸級超級核動力航母。艦艇的防護性本身就是和艦艇噸位成正比,噸位越大儲備浮力越大。二戰時期舊日本海軍建造的"大和"號戰列艦,在被美軍航母擊沉前同樣表現出了驚人的防護能力。
二:實驗不嚴謹
"小鷹"級航母之所以在測試中表現出如此強悍的防護性能,除航母本身防護設計強悍外,外部實驗變量的不嚴謹也額外為其加了幾分。在實驗開始前美軍提前將航母身上的燃油、彈藥等易燃易爆品,全部抽空搬離船身。不過根據統計海戰中大部分軍艦都是沉沒於彈藥燃油引起的二次殉爆,舊日本海軍中途島海戰中沉沒的"赤誠""加賀""蒼龍""飛龍"四艘航母其實根本不是被美軍擊沉的,而是被航母彈藥艙發生的殉爆炸沉的!
三:魚叉飛彈雞肋
除提前抽取燃油彈藥外,魚叉飛彈雞肋的性能也為這份成績單注了不少水分。魚叉飛彈戰鬥部裝藥只有區區221公斤,這才讓"小鷹"級航母輕鬆硬抗了15枚,如果換成俄羅斯的"鋯石"中國的東風-26不說輕鬆擊沉,但至少不會讓小鷹級航母過得那麼舒服。本質上來說美國的那次實驗就是作秀成分更大一些,故意誇大美國航母的性能以此達到震懾俄羅斯的目的。如果在實戰背景下,小鷹級航母的抗沉性不可能如此強悍。
四:擊沉航母難,失去戰鬥力容易
航母這種艦艇和戰列艦不同,雖然戰鬥力強悍但本身其實非常脆弱。即使美國核動力航母動輒10多萬噸,或許很難將其擊沉不過使其失去戰鬥力退出戰鬥卻不是什麼太大的難事。巨大的飛行甲板、孤立的艦島都是航母的七寸,只要損壞一部分甲板航母就無法起降艦載機。隨著高超音速飛彈技術的成熟,現代海戰的節奏比二戰時期要快得多。只要能使美軍航母返港維修1-2個月的時間,基本上戰爭就已經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