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地球板塊運動:滄海桑田的締造者

2021-01-19 學地理觀海洋

地球表面處於不停歇的變化之中,高山變為大海,沙漠變成綠洲。在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現象背後就是板塊運動。地球的巖石圈分裂成許多塊,像泡沫塑料一樣漂浮在軟流層上,就是我們所說的板塊了。地球上有六個大的板塊和很多小板塊,板塊的邊界互相碰撞,導致了火山和地震活動。

雲霧繚繞的山脈

前期的文章中,我有介紹過威爾遜旋迴的相關知識。海洋的生命歷程由板塊的生長和消亡決定,板塊張裂則海洋擴大,板塊擠壓,海洋縮小。我們只知道目前這些板塊的運動趨勢,未來會怎樣誰也不能確定。

比如太平洋,由於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在吞噬太平洋板塊,所以它在以每年3釐米左右的速度在變窄。然而它最終消失與否,還不一定。

地球六大板塊示意圖

地球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也有叫印澳板塊的),南極洲板塊。上圖展示的很清楚。小板塊有60多個,上圖並沒有展示出來。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東太平洋,南美洲西海岸那邊存在一個小板塊(圖上畫出來了),與太平洋板塊向相反方向運動,形成東太平洋洋中脊。其實西大西洋,加勒比海那一片,有很多小板塊,形成了巴哈馬,維京群島等一系列島嶼。大西洋最深的地方,波多黎各海溝,也在那裡。

上圖還標出了各大板塊的生長/消亡邊界。板塊相分離(生長邊界),巖漿上湧,形成火山;板塊碰撞擠壓(消亡邊界),形成山脈或者海溝。

在陸地上,板塊生長邊界通常以裂谷的形式呈現,如東非大裂谷。板塊消亡邊界由於陸地板塊密度差不多就會褶皺成山,如喜馬拉雅山脈。

在海洋裡,生長邊界通常形成洋中脊,而消亡邊界由於大洋板塊密度更大會向下俯衝,形成海溝島弧和弧後盆地。

可以簡單記憶,板塊運動在陸地和海洋會形成相反的地貌。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大陸地殼比洋殼要厚的多;大陸地殼平均厚35千米,而大洋地殼平均只有7千米。假設巖漿能夠到達距離軟流層15千米的高度,那相對大陸它就是裂谷,相對大洋它就是高山。

板塊的邊界擠壓或分離會釋放一定能量,巖石斷裂或者受力發生褶皺,就會導致地震。斷裂的縫隙有巖漿上湧,形成了火山爆發。所以就有了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兩者都處於板塊邊緣,屬於人類居住密集的區域。與之對比,大西洋中脊也屬於地震火山高發區,然而基本沒人定居,對人類生活影響相對小。

科學界有說法,認為地球活躍的板塊運動帶來了地球生命的豐富多彩。相比之下,火星沒有板塊運動,地殼和大氣中的物質難以充分循環起來,難以發生複雜的化學反應。具體細節有待考證。

今天的內容分享到這裡,對於板塊運動還有什麼疑問,或者有其他想要深入了解的海洋學、地理方面知識,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地球板塊運動,但你知道為什麼有板塊嗎?
    每年太平洋沿岸近海地區都有火山的噴發和地震發生火山例如爪哇火山和日本地震,是因為它們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太平洋板塊的邊界,漂浮在地幔上的板塊經常性運動就導致了這些災難,這種解釋是板塊構造理論的基本內容。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板塊運動說
    基於海底擴張假說的地球橫截面示意圖同時說明了地殼的確是在運動的,大陸漂移的驅動力很可能來自於地幔物質的「傳送帶」作用。海底擴張假說示意圖至此,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才開始逐漸被接受。在大陸漂移及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1968年,眾多科學家聯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
  • 地球形成早期板塊運動就開始了,新研究發現地球生命或許因此繁榮
    我們的地球上至今有很多的奧秘,人類還沒有全面掌握,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們不能夠觀察地球內部的情況,根本看不到地球板塊活動的一些跡象,這就讓科學家想要探索地球秘密,變得十分困難。可是時至今日,人類並沒有發現類似地球的行星,更沒有發現生命存在的星球。很多科學家發現,地球很可能尤其內在製造生命的機制。近期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團隊發現,很可能地球的板塊運動,才是產生生命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這些板塊活躍的運動,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和化學反應。
  • 【成語故事】滄海桑田(世界的變幻莫測是難以預料的)
    滄海桑田的意思是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人世間事物變化極大,或者變化較快。「滄桑」一詞就來自於此。然成語典故是有關兩個神仙的故事,語出晉·葛洪《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古時候有位神仙,名叫王遠。
  • 地球板塊停止運動有多可怕?比它帶來的地震和火山爆發更傷
    大自然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這個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就是來自地球的板塊運動,地球板塊至少已經持續運動44億年,它創造了我們的山川和海洋,同時也帶來了可怕的地震和火山爆發。由於板塊運動,地球上每一秒鐘都有新的陸地誕生,但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最終,地幔會冷卻下來,當冷卻到一定程度時,板塊運動也將停止。
  • 14.5億年後,地球板塊運動將停止!科學家:那將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據《國家地理》網站報導,地球上的板塊運動,就像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塑造了地球上形態各異、千變萬化的地質特徵,因為有了板塊運動,我們才有了令人心曠神怡的海洋和湖泊,也有了令人敬畏的火山和地震,當然,更塑造了眾多讓人敬仰的高山大河。但是,地球的板塊運動難道是永恆的嗎?假如有一天,板塊運動停止以後,我們的地球會發生什麼情況?
  • 澳大利亞發現板塊運動的最古老證據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地球化學家Annie Bauer(未參與本研究)稱:「證據確鑿,這是關於早期板塊運動的最重要的證據。」 現今,地球的地殼板塊仍然在移位,而這一過程創造了高山,開闢了盆地,並引發了火山噴發。這類地殼板塊運動塑造了多樣的生態位,比如海底的熱泉、地表溫泉——生命正是在此中形成。
  • 為什麼說「直布羅陀海峽」將來可能在地球上消失?
    我們知道地球表面可以分為陸地和海洋兩部分,目前地球表面大約29%面積是陸地,而其餘71%的面積是海洋,而且現在地球表面的陸地分為七大洲
  • 地球第五大洋正在形成!裂縫已經達56公裡,未來非洲將被一分為二
    稍微有些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地球上有四大海洋,而且這些海洋並不是一開始就形成的,而是通過地球上的板塊運動導致地球上的海洋被分成了四個。那麼既然不是天然形成的,有沒有可能形成第五個海洋呢?其實是完全有可能的。
  • 港大地球科學學者國際研究團隊 提出地殼板塊形成新論說
    一直以來,地球科學學者在「板塊構造理論」這個有大約50年歷史的認知基礎上,了解地球表面和內部固體部分的活動,例如爪哇的火山活動和日本的地震等。板塊理論提出,地球的外殼(又稱「巖石圈」)被分為多個彼此相互運動板塊,而大部分的地殼運動,都是在板塊之間的邊緣地帶發生。然而,對於板塊構造的成因,科學界仍然未有肯定的說法。
  • 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
    簡而言之,宇宙中我們相對更為熟悉的地球,也存在著很多科學家都難以解答的問題,尤其是地球的內部組成。因為太多的因素導致了我們無法接觸到這些組成物質本身,而新的研究也總是在完善之前的一些錯誤認知。那麼,到底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難道「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地殼-從蛋殼一樣的堅固外殼,到分解成巨大的構造板塊!
  • 曾經滄海桑田,我們的愛如此深沉
    神奇大地,滄海桑田,三級階梯。約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造就了如今地球上最高、最年輕的高原----青藏高原。高原「抽風機」,重塑了中國氣候。如果不考慮地形等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氣層將以一種非常規律的行星風系方式流動,由此造就北緯30度大面積的乾旱地帶,但由於青藏高原的「抽風機」效應,使中國北緯30度附近的南方地區相比同一緯度地區溼潤得多。
  • 為什麼火星和金星沒有板塊運動?星球結構決定
    你可能認為像金星那樣的熱行星地殼會更軟,更容易活動,但是如果有水那麼確實會降低巖石的強度,而金星是非常乾燥的,所以即使它比地球熱得多,它的地殼也比地球的硬得多。看起來金星上的情況是這樣的,它的內熱積聚起來,而不是通過頻繁的火山活動和地殼擴張來釋放,它的內熱是在全球範圍內的火山活動中釋放出來,每隔幾億年地表就會被重新鋪好一次。
  • 地球內部27年就要移動1米?地球其實是液態,我們隨時都在衝浪!
    地球是個「液態」球說完玻璃,現在來說地球。地球除了一層剛性的地殼和炙熱的地核外,地幔佔了83%的體積。地球從外到內溫度不斷升高,地心的溫度相信和太陽表面的差不多,甚至可能高於太陽表面。所以你就可以想像了,地幔主要由矽酸鹽組成,如此高的溫度當然讓它具有足夠的延展性,可以在地質時間尺度內緩慢流動,整個地幔一直都在緩慢對流。
  • 運動是絕對的,探討地球上確實存在著的十一種運動狀態
    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運動,使我們有了歲月交替,四季輪轉。它繞軸自轉的運動,使我們有了日月循環,朝花夕拾。我們對於時間的劃分,就是根據這兩種運動而來的。假使地球不動,假使宇宙靜息,我們就沒有時、日、星期、月、季、年和世紀了——可是宇宙是運行的。
  • 極簡【世界地理第四篇】:地球內部結構和各結構的基本運動
    ;矽酸鹽;地球結構;熔融狀態;地殼;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幔;地核;地殼運動;地幔對流;地核運動;參考圖片地球內部結構圖地震波地殼圖系列文章極簡【世界地理】第一篇:太陽系天體極簡【世界地理】第二篇:太陽和月球對地球的影響
  • 2.5億年後地球或形成終極盤古大陸!
    地球的各個大陸都屬於不同的板塊系統,它們分別以不同的速度在位移。有的大陸每年位移大約30毫米,有的大陸移動速度則要五倍於此。現在,科學家們可以根據深埋於地下的衛星定位設備來跟蹤板塊運動並計算出運動速度。
  • 穿越億年 看滄海桑田
    這裡聚集著25億年以來的地殼運動、生物進化等地球演化的證據精華,是融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地學博覽園。秦皇島柳江地學博覽園位於柳江盆地,25億年以來,柳江盆地曾經歷了四次為海、四次成山的海陸變遷,保存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地質時代留下的地質遺蹟。
  •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摘要:來自法國裡昂大學CNRS/ENS實驗室的科學家把地震面波層析成像觀測結果和礦物物理實驗結果相結合,首次在全球尺度下對軟流圈內不同深度處的熔體含量進行了估算。
  • 科學家預言:2.5億年後地球或形成終極盤古大陸
    地球的各個大陸都屬於不同的板塊系統,它們分別以不同的速度在位移。有的大陸每年位移大約30毫米,有的大陸移動速度則要五倍於此。現在,科學家們可以根據深埋於地下的衛星定位設備來跟蹤板塊運動並計算出運動速度。但是,地殼運動一直存在,而衛星定位技術出現的時間並不長。那麼,科學家是如何了解我們所處的大陸歷史上是什麼形狀的,它們又是如何運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