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本病毒學家北裏海雄談——新年將至,全球如何戰疫情
疫情期間東京某咖啡館前排隊的人群。 本報記者 陳超攝
本報駐日本記者 陳 超
新年將至,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已持續蔓延一年之久且仍在肆虐。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感染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12月21日止,全世界已經有超7570萬人被確診感染,死亡人數超過169萬。感染人數及死亡人數最多的三個國家分別是美國、印度和巴西。
日本國立長崎大學病毒學家北裏海雄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認為,隨著北半球進入冬季氣溫不斷下降,百年不遇的大瘟疫的第二波或者第三波疫情又兇狠地反撲,瘋狂吞噬著人類的生命。
他比較了中美疫苗的安全性,還提出要總結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抗疫經驗及教訓,並提出切實做好科學應對的準備。「這次疫情也必將帶給人類百年之未有的大變局,在人類史冊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疫苗大競速,中國滅活疫苗安全性高、副作用小
目前,中國、美國等國家已經率先研發出新冠疫苗,即將完成或已經完成了三期臨床。全球各國都在加速疫苗的研發及臨床試驗,或者加速疫苗的審批及上市使用。
具體來講,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也在上周緊急批准了輝瑞及Moderna疫苗的緊急授權使用,這周開始推廣接種。中國也已經公布新冠疫苗接種方案。
北裏海雄指出:「中國成功研發的疫苗是國藥集團的滅活疫苗,這類疫苗是傳統疫苗,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特點;而美國研發的兩種疫苗是新型mRNA疫苗,目前該類新型疫苗還不存在已批准上市的先例,因此其安全性是否可靠,會出現什麼樣的副作用,還需要經過長期的觀察檢驗,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
北裏海雄分析認為,為了控制住全球的疫情蔓延,世界各國都寄希望於疫苗,但是由於目前允許使用的疫苗每個人要接種2次,全球有70多億人口,至少需要70%以上的人口接種疫苗,實現群體免疫,才能有效抑制住疫情的擴散,達到阻止疫情全球蔓延的目的。
「從目前疫苗的生產及供給能力看,短期內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性十分渺茫,保守地估計至少也需要2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北裡指出,另外,人們對疫苗的安全性、質量和有效性等方面的顧慮,疫苗接種後可能會出現的副作用等難以預料的因素,加之各國的政治、經濟、技術層面等多方面因素,疫苗接種的普及率及群體免疫效果的達成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全球的疫情控制不容樂觀。」
痛定應思痛,總結國家層面應對經驗和教訓正當時
「痛定思痛,回顧一年來全球各國疫情防控的情況,總結各國的經驗及教訓對人類十分重要。」北裏海雄說,「這次疫情從國家層面的應對結果看,給我們留下了眾多深刻的教訓。」
他認為,在應對人類共同的新興公共衛生危機時,開發疫苗及有效藥物是當務之急。「這考驗一個國家是否具有科技研發實力、經濟實力及國家統籌調控管理能力,是否有足夠的醫療資源的儲備來應對危機。特別是各國政府是否能排除社會體制不同、種族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等政治因素的幹擾,聯合起來共同攜手,科學地聯防聯控,集人類的智慧積極應對,採取科學有效的防控措施。」
但北裏海雄接著說,「遺憾的是,我們看到很多國家將疫情極端政治化,科學的建議被邊緣化,政府無法有效發揮統籌指揮作用,無法科學地決策做出有效的防控措施,導致眾多的寶貴生命被疫情無情地吞噬。儘管有著雄厚的科技實力,也無法正常充分發揮作用,實在是令人惋惜、可悲、可嘆。」
他繼續總結認為,「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中國政府能夠以保證人民生命為重,採取了多種嚴格的防控措施,有效地控制住疫情的發展,使得人們能夠安心、安全地出行,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維持了國家經濟總體的持續發展,為世界樹立了典範。」
防患於未然,疫情防控「切不可好了傷疤忘了疼」
人類對新興未知病毒,需要經歷漸進地學習和認知過程。
北裏海雄說,在交通工具發達及經濟全球化的當代,像新冠病毒這種人類肉眼看不見、傳染性高、傳播速度快的瘟疫,對人類健康及生命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全球進入年末年初人口大移動的季節,新的一波疫情更加容易擴散,無論男女老幼、種族膚色、地位高低、貧富貴賤,對於不具有免疫力的任何人,都很難做到獨善其身。
他提醒,「每個人都應充分認識到新興病毒感染的危險性,提高警惕,科學地做好自身防護,儘量避免去人口過密的場所,注意保持一定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養成好的清潔衛生習慣和健康的心態,做到不被感染,不傳他人,保護好高危弱勢群體,積極防範新的感染暴發及疫情擴散。」
北裏海雄認為,這次疫情再一次提醒全球各國,對新興疫情的出現,需要提前備好各種預案、對策及可行的科學防範措施,從體系上、制度上保證可以隨時應對全球化的新興公共衛生危機的發生,「切不可好了傷疤忘了疼,一陣風過後,又得從頭開始。」(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