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蒙眼狂奔的社區團購,最終在人民日報的一篇評論文章面前,不得已踩了一腳重剎。
相比較過去高層批評一些現象業態時的語氣,這次對於社區團已經是十分緩和,更多的像是呼籲和勸導,讓國內的網際網路巨頭們「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
人民日報的文章發出之後,網絡上就傳出阿里疑似要推出社區團購賽道的消息。
雖然傳言的真實性並未得到證實,但有些關於社區團購的不利消息卻在真實發生,根據多家媒體的報導顯示,已經有供應商開始停止向社區團購平臺供貨。
這其中,甚至還包括知名食品品牌衛龍,衛龍在內部公告中要求,經銷商禁止給社區團購企業供貨,「影響惡劣的,取消經銷權」。
而促使經銷商們做出斷貨決定的,則是社區團購大肆推行的低價競爭策略。
如果說人民日報的評論給社區團購的大佬們敲響了「耗子尾汁」的警鐘,那麼此前各家爭相推出的補貼政策就更像是「不講武德」的表現。
阿里、京東、美團、拼多多、滴滴......在社區團購這條並不寬敞的賽道上,放眼望去儘是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頂尖巨頭,隨手一扔的補貼就數以億計,腳步一動便足以撼動整個中文網際網路。
巨頭們爭相補貼用來搶市場搶用戶,靠得是自身龐大的體量作為支撐,百億甚至千億美金的市值下,砸下幾十億押注社區團購,贏了能收穫一波新的市值增長,輸了倒也不會傷到元氣。
對於供應商來說,這種低價補貼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帶來新的渠道增量,但勢必也會對於實體店和其他電商渠道造成一定的衝擊。
而更為激進的場面是,在巨頭們的巨額補貼之下,一些產品甚至會以低於出廠價的價格在社區團購平臺上銷售,對於供應商來說,這比旗下的經銷商們亂價竄貨要更為頭疼。
低價競爭給供應商們埋下的另一個隱患是,當社區團購真的殺出了一家壟斷性平臺,那麼現在的議價權就會出現反轉,巨頭們能夠用自身的資源優勢迫使供應商讓出更多的利潤,這時的供應商,已經再沒有掌握主動權的機會。
相比較供應商群體,一些此前好不容易在社區團購領域摸索出盈利方向的老玩家們,處境還要更加兇險,巨頭們蜂擁入場之後,大水漫灌的低價競爭迫使著他們急需尋找新的出路。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興盛優選,這家2018年成立於長沙的公司,被視作是整個湖南網際網路「全村的希望」,也是湖南第一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
但從今年6月開始,滴滴旗下的橙心優選、拼多多的多多買菜、美團旗下的美團優選先後入局社區團購,開戰便攻向了興盛優選的大本營湖南。
此前有知情人士透露,殺入湖南的巨頭們甚至以負20%毛利銷售,這讓興盛優選不得不用同樣的方式迎戰。
儘管有興盛優選的員工對外表示稱,興盛如果虧1億,巨頭們就得虧3億。但饒是如此,興盛依然無法靠燒錢擊退來犯之敵。
中國網際網路目前的生態就是,巨頭們佔據了絕對多的優勢資源和資金,哪怕是3:1的消耗,巨頭們依然願意持續加碼。
除了市場側的競爭之外,巨頭們還在搶奪興盛優選的員工、團長和供應商,策略也並無二致,就是拿錢砸。
甚至毫不客氣地說,大部分巨頭旗下的社區團購產品,幾乎是在像素級模仿興盛優選的產品體系,從供應鏈到終端銷售,從開城策略到團長招募。
從巨頭們一開始進入這個賽道,就不存在有任何的商業模式創新,更別提有科技創新了,完全是在複製先行者的一套方式,再用真金白銀砸向市場,抹平競爭對手的先發優勢。
興盛優選這樣的企業,註定很難獨立成長為一頭真正意義上的行業領頭羊,巨頭們看上的賽道,從來就不會允許大部分的市場份額旁落。
往前倒退十年,團購、直播、移動出行、外賣、共享單車等各種網際網路新業態剛剛面世時,也都曾有過千帆競逐的盛景,但到了終局,背後站著也就是那幾家巨頭。
興盛優選也不會例外,在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的前一天,京東已經發布公告,宣布 7 億美元戰略投資興盛優選。
四年前在深圳的IT領袖峰會上,當時還如日中天的樂視董事長賈躍亭說過這樣一番話:「為什麼創新型的網際網路企業暗無天日?因為未來只有三種可能。第一種,被BAT打死;第二種,被BAT併購;第三種,被BAT參股。」
雖然老賈如今已經聲名狼藉,但他當年說過的這番話如今聽來依然不無道理,消費網際網路的流量入口已經被BAT瓜分殆盡,所謂的商業模式創新也很難抵得過巨頭們的金元攻勢。
低價競爭搶奪終端流量,這種玩法近些年來並不鮮見,熱鬧過後需要引起的反思是,這種巨頭統籌的補貼大戰,究竟產生了怎樣的社會價值?
對於供應商來說,不設上限的補貼擾亂了原有的價格體系,對於原本專注社區團購的平臺企業來說,辛苦摸索出來的模式創新始最終是幫巨頭們先做了用戶教育。
而至於更為底層的菜販子,這影響到的則是最根本的生計問題。
或許國內的網際網路巨頭們仍認為,他們掌握著海量數據和先進算法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別人的創新創造更多的資金和流量,而不是讓自己的資金和流量去帶動更多的創新。
生如巨頭,與小民爭利,為股價立心,為流量賣命,為壟斷砸市場,為爆雷鋪後路。
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