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登與火箭,像一種互相成就了一個階段性目標,但在下一階段無法統一的組合。而哈登與籃網,則正是哈登尋找到的新組合----目標一致,達成攜手,但未來不明,尚待努力。
哈登在火箭的生涯,含義極其複雜。在一方面,他們是曾經的最佳拍檔,互相成就,互相抬升。從雷霆隊那個甚至無法多要到800萬美元的第六人,哈登獲得了火箭的全部資源傾注,既有場上球權的,也有場下信任的。
在火箭效力的賽季中,哈登的使用率從核心級的29%起步,幾乎是一年一臺階,以保底1-2%的幅度逐年提升,並在巔峰時站上了40%大關。同時,在打法發展方面,火箭與哈登也精誠合作,摸索出了「大持球核心」這條道路,將哈登的持球進攻天賦儘可能地覆蓋到了球隊的每個進攻回合中,最大化他的天賦對進攻的團隊影響力,並結合了達雷爾莫雷發揚光大的「魔球」理論,給予了大核心在超多球權之下的效率維持可能。
同時,在火箭隊前期的各種交易中,也可以看到堅決的哈登核心邏輯----交易走搶持球權重的過渡期核心凱文馬丁,按照傳統的「內外雙星」模式籤下德懷特霍華德,並在其與哈登產生效果衝突時再次果斷將之放棄,送出阿西克和卡斯比,換回攻端接哈登分球投射的特雷沃阿里扎,進一步地籤下給予哈登籃下高效區環境的三分手內線萊恩安德森,以及當時三分頗準的埃裡克戈登。
而哈登,也用出色的進步回應了這種信任,逐步成為了聯盟中影響力高階數據最華麗、最能帶動球隊整體進攻的包攬型核心後衛,在球隊整體陣容並不完美的情況下,提供了當時NBA中可能最好的成績託底能力,用個人強度撐起了最多的進攻回合,中和了球隊存在的一些缺陷,並最終拿到了MVP。
可以說,直到哈登拿下MVP的賽季,火箭與哈登都像是一對完美的利益共同體,為了同樣的目標不懈奮鬥。一個徘徊在西部第九,想要進入季後賽的球隊,一個在強隊難以上位,想要比肩隊中巨星的第六人,兩個暫處平庸而又不甘於平庸的存在,一拍即合。於是,球員成為了MVP,球隊邁入季後賽高輪次,並成為對抗強悍王朝的抗勇先鋒,沒有比這更美好的劇本了。
然而,當平庸的二者都不再平凡之後,矛盾便由此產生了----球員的眼光放到了「不平凡」到「偉大」的下一階段,而催化之物唯有冠軍,甚至越多越好的冠軍,而球隊雖然也必有此志,但決心顯然沒有那樣堅決,至少沒有球員所希望的那樣,破釜沉舟,不顧一切,顯然以體量而言他們也不可能這樣做。
於是,進入了下一階段的哈登與火箭,便在不知不覺間,走上了一條相互之間逼著走上絕路的過程。無論說出口與否,哈登心中盤算的,是球隊如同大老闆與大球會那樣地,不惜背上奢侈稅壓力也要全力以赴的衝冠決絕。而在火箭老闆菲爾蒂塔的眼中,目前的成績當然不完美,但以保底角度而言也尚可讓人接受,在經營報表的平衡前提之下,適度補充,適度爭取,而更重要的是將哈登的大包攬託底能力進一步優化,將魔球+大核心的模式推到更極致。
於是,球隊的內線從「不想擋拆,不會三分,樂於低位的傳統大個子」變成了「會投三分的大個子」,並進一步變成了「擋拆工具人大個子」的克林特卡佩拉,甚至「乾脆配上小個子」的PJ塔克,而後場為哈登尋找的搭檔,也不是在球權稀少情況下必然強度降低、心生不滿的鼎盛期球星,而是年紀較大,願意讓步謀冠的克裡斯保羅,以及滿足哈登指名的拉塞爾威斯布魯克----場下討哈登歡心,場上配置「不搶哈登球權,而又能在哈登需要休息時帶隊」的搭檔。同時,在打法上,在一切圍繞哈登,一切最大化哈登的指導方針下,火箭隊的射手越來越多,三分出手和哈登的面框單打也越來越多。
這樣的球權集中、打法單一,確實拉高了哈登打法對球隊的影響力,讓哈登的託底能力進一步全功率。然而,球權的過於集中、角色球員只有投手的強度不足,第二球星較大年紀帶來的衰退風險,極度地限制了火箭隊的成績天花板。火箭為了配合哈登,發揮哈登,砍去了太多東西,場上到場下都完全圍繞一人的做法,勢必讓球隊的建隊與打法都傾斜過度、失去均衡,從而在針對性強、對手資源好的季後賽中潛力有限。而哈登的影響力雖然藉此發揮到了極致,存在感無與倫比,確保了他的巨星級別,但也必然牽制著他的爭冠之路。
到了這一階段,火箭既是在「慣著」「驕縱」哈登,也是在「消耗」「榨乾」哈登。這樣的做法來到了極致,便是上賽季的中期交易了----為了讓哈登與他點名引進的兄弟威斯布魯克能在場上合作,火箭乾脆捨棄了卡佩拉,讓塔克和考文頓撐起常規時間的內線重任,極致五小,優化籃下空間,中和威少和哈登由於無球能力掣肘而對彼此持球回合的拖累。而到了本賽季,即使已經在上賽季季後賽看到了極致五小的局限,失去了卡位與掩護,被爆掉籃板、反擊和二次進攻,大量的三分出手一旦打鐵便無可挽回,甚至直接轉化為轉換丟分,火箭依然只是引進了外拆價值較大而體型不足、為哈登而建立的「五小換防」適配而護框厚度欠缺的克裡斯蒂安伍德,並看著伍德在對陣衝框優勢隊伍的比賽中,輕盈過度的身板被一次次衝垮。
行到這一步,你不能說火箭沒為了哈登努力,也不能說哈登沒為了火箭努力。甚至可以說,即使到了本賽季的休賽期,火箭依然在試圖為了最大化哈登的存在感而絞盡腦汁。只是,他們的方向目標已經出現了分化,不同導向下的努力,只能是推著一切被動地走向錯誤,走向不可挽回的深淵。
那麼,加入了雄心勃勃的雙巨星核心團隊,來到布魯克林籃網隊,哈登找到了與己目標吻合,且相對而言最可能接納自己,也最可能取得成就的團隊之中。他與凱文杜蘭特和凱裡歐文能夠合作到什麼地步?他能實現自己的本階段---或許也是籃球生涯的最終階段---目標,像曾經的凱文加內特那樣,踐行「別讓忠誠害了你」後,又在漫長的奮鬥後抱著金杯默念「我終於戰勝那個傢伙了」嗎?
事實上,本賽季,雖然已經默認轉會,但在火箭隊的比賽中,哈登也嘗試了改變。當然,這究竟是為了適配於火箭新陣容而做出的嘗試,還是在「反正要離隊了」的無成績壓力放鬆心態下的無成本試錯,哈登之外的所有人都不得而知。但哈登基於無球弱側環節、強側非持球環節的新變化,在客觀效果上,無疑是對即將展開的籃網生涯有所指引性的。
在本賽季,哈登代表火箭隊參加了8場比賽。在這些比賽中,哈登場均完成6次面框單打,在總終結佔比中只有24.7%,將相當分量的單打回合分給了約翰沃爾,後者場均4次,20%。而在19-20賽季,哈登場均的單打回合還是恐怖級的14.1次,佔到了他所有出手中的45%佔比。而分出來的相當分量回合,哈登首先拉高了擋拆策動的比重,場均7.1次+29.4%(上賽季只佔17.9%),位列「生涯都在打擋拆和轉換」的熟練工沃爾(7.3次+35.9%)之後,基本構成了擋拆與單打混合的雙持球核心模式。
單打的減弱,擋拆的提高,一方面適配於火箭隊引入伍德、掩護質量更好的陣容變化,一方面更是讓哈登擁有了更多的隊友協作互動與優化出手環境。比起四人拉開的面框單打,伍德的身板可以為哈登擋開對位者,並在對手的換防中創造時間差的出手空隙,也可以在內外拆中與伍德實現連線,給伍德提供投射終結的環境,也反過來利用伍德的懲罰回應來避免過度包夾,優化自己的出手環境。當然,這樣的打法要更依賴於配合隊友的能力,如果伍德的三分和順下效率丟失,那麼只會放任對手對自己的防守,甚至會因為伍德的靠近而給自己多帶來一個防守者,還不如完全依靠自己的面框單打。然而,當隊友能夠匹配打法的時候,這無疑是比個人單打更能創造優質出手,更「合理」的選擇。
同時,哈登本賽季對於出手環境合理性的優化,也不僅存在於持球端的變化。在手中無球的環節,哈登同樣增強了自己的存在感,嘗試了很多東西。首先,在空手的強側配合中,哈登打出了更多的繞掩護人手遞手終結,在總出手中佔比達到5.2%,每回合得到0.9分,命中率29%。顯然,在強側打法中,雖然佔比還不夠多,但哈登已經擺脫了從前「始終拿球,個體開發」的風格,試圖與掩護人進行配合,在行進間藉助掩護卡人,在防守壓力相對較小的狀態下接過球權,更有餘裕地進行後續處理。而圍繞內外拆威脅存在的伍德,更是可以讓對手的防守判斷需要時刻面對兩點---而非哈登單打的一點---威脅,更具有改變防守平衡的作用。同時,現在的哈登,也更多地嘗試著徹底離開強側,遠離對手重兵看守的有球一端,將持球權力徹底交給沃爾,自己則利用沃爾+伍德在強側開發出的機會,弱側接球,投出更多的機會出手----接球跳投的佔比達到6.7%,每回合得到0.69分,命中率20%。
這樣的嘗試,對於融入籃網隊的後場組合與團隊進攻,無疑是有所幫助的。本賽季,籃網隊組成歐文和勒維爾的後衛組合,所採取的配合模式,也正是哈登與沃爾的雙核驅動。只是相對火箭,籃網隊更進一步,不像哈登與沃爾那樣,只是在不多的回合中稍微做出無球與弱側動作,而是走得更遠,將歐文和勒維爾的無球環節提高到了常規性的配合手段。歐文與勒維爾,賽季共同上場80分鐘,在歐文搭檔的二人組中排名第五,後衛組合中排名第一,彼此的捆綁非常明顯。而在這幾乎對等覆蓋的出場中,勒維爾40.6%的終結來自於擋拆持球,歐文則是35.5%。就像哈登與沃爾一樣,歐文與勒維爾也分攤了擋拆策動的發動機工作(首發中的三號擋拆持球手杜蘭特,在他個人的終結佔比中只有21.1%),而相對來說,歐文會稍稍偏重於無球接應一些。
這種合作狀態,看上去是有些不可思議的。從球員強度上講,歐文顯然是遠比勒維爾更優秀的那一個攻擊手。而在本賽季置身於相同團隊、控制住變量、基本同產量的公平角逐中,歐文用每回合1.03分+46%的擋拆終結效率,切實地壓制了勒維爾的0.87分+37%命中率。毫無疑問,歐文是更強的持球手,也是更強的擋拆手。
然而,更出色的那個,卻要相對讓權,這顯然也是有著其必然性的。歐文固然是更出色的持球手,但同時也是更出色的無球手----場均2.4次定點跳投,終結佔比10.2%,每回合1.41分,命中率56.3%,而勒維爾2.6次+13%,效率只有每回合0.77分+37%命中率,接球跳投方面,歐文場均出手3.7次,42.3%命中率,勒維爾只有1.8次出手+36.4%命中率。納什教練面臨的現狀是:勒維爾的持球端效率尚算不差,但無球終結的效果卻嚴重過低,而歐文在兩方面都做得更為出色,能拿出相對更好的接球後得分。因此,讓勒維爾避開那個「完全不靈」的環節,就順理成章了。
歐文與勒維爾保持持球與無球的切換,以擋拆作為團隊進攻的發動起手式,開發威脅後連線弱側---歐文的傳球中,30.2%給了杜蘭特,16.7%給了喬哈裡斯,12%給了勒維爾,前三均是弱側無球終結點---後投出機會出手,成為了籃網主要的進攻模式。
在本賽季,籃網的面框單打實際上只有6.9%佔比,而擋拆持球人終結出手佔到了全隊終結中的18.8%,定點跳投則有21.7%,手遞手4.6%,空手切入7.4%,空手移動後接球出手則為6%。可以看到的是,與球迷的慣常印象不同,雖然擁有了杜蘭特和歐文這兩尊單打天王,也被廣泛認為是「不需要戰術,輪流掄即可」,但單打在籃網隊進攻中的傾向並不高,甚至難言第一檔次,只排在聯盟第九的位置。同時,與球迷印象中「強側單打,吸引包夾,分球跳投」的EASY模式也不同的是,籃網隊的定點跳投更是達不到聯盟平均側重水平,佔比位列聯盟倒數第十三的偏下遊水準。反倒是無球移動更多的空手跑位,在籃網進攻中頗受重視,佔比高居聯盟第四,甚至比起「傳切依賴症」,屢次強行跑位的勇士隊,也只差了0.9%。
這樣的打法無疑是合理且科學的。就像上文中火箭部分所提到的那樣,比起單純的「側翼拉開,投手站住,強側單打,改變防守,分球定點」的「強掄」模式,在強側進行擋拆、手遞手等內外線球員的配合,在弱側進行終結點的相對移動,呼應進行空手跑位、無球繞掩護、空切籃下,再配合一定的定點跳投,才能讓球隊在強側的豐富性提高,弱側的牽制力增強,對手在持球端不能完全施壓於持球人個體,在無球端不能放心地轉移防守資源到有球側,便利於進攻方創造出更多防守空擋出現後的寬鬆接球與優質出手,避免了「球星靠個人強度破防」這樣的攻堅回合常態化,在時間更久的常規回合中防止了球星的過早、過多自我消耗。
而在效果上,籃網與火箭也有相應的體現。哈登的空位與大空位出手在總出手中佔到42.6%和9.6%,而上賽季則為34.8%和7.3%,勒維爾則是33%+22%對32.4%+17.1%,歐文為41.1%+12.8%對35.8%+10.6%,籃網隊的主要投手喬哈裡斯則為33.6%+18.6%對28.8%+16.3%。而籃網隊全隊的空位投籃佔比達到32.7%,位列聯盟第五,是本賽季最能創造團隊機會、合理出手的球隊之一,上賽季則是30%。
但我們不得不看到的一點是,雖然歐文與勒維爾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和諧共存,但本模式對於歐文本人的強度壓制依然存在。在二人共同上場時,歐文每百回合可以得到31.8分,真實命中率60.8%,而在勒維爾下場時,歐文則可以拿到百回合41.2分+62.8%真實命中率。對比之下,歐文被勒維爾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雖然他確實是二人當中無球能力更好的那一個,但這終究也只是「相對而言」,對比持球時的進攻影響力來說,依然是對歐文能力開發的削弱。歐文與勒維爾的「大體平分持球擋拆,相對偏向無球終結」的模式,終究只是一種有所讓步的不得已而為之,絕非球員之間毫無妥協的完美方案。
那麼,如果我們將勒維爾換成哈登,歐文所面臨的處境勢必進一步惡化。比起勒維爾,哈登在持球環節的威力自然不必多說,持球擋拆每回合得分1.19,命中率59%,完全碾壓式勝利。然而,哈登在無球端的表現也明顯更為糟糕,上文中列出的定點跳投,命中率只有尷尬的20%,且還是在產量不多的小樣本情況下。更不用說哈登本賽季完全沒有進行過空手走位了。完全可以料想的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納什將別無選擇,只能進一步調整球隊的後場工作分配比,將持球擋拆更多、更多地交給哈登,而讓歐文更多、更多地移動到進行無球終結。那麼,歐文的個人效率,將幾乎不可避免地再次被動下降,從而拉低整個籃網隊的進攻效果----不僅是歐文自身的得分威脅,更是一側無球端威脅下降後,防守牽制力不再,對於對手資源分配策略的改變作用。
同時,本賽季,籃網開發出了加雷特阿倫,代替了德安德烈喬丹的五號位位置。阿倫場均可以完成3.1次擋拆後接球終結,每回合得分高達1.41分,2.4次的空手切入得分,每回合1.28分,兩項總體佔到了個人終結的將近60%,是籃網隊最主要、也最高效的順下與切入籃下得分手,因此也最能通過擋拆,協同持球人的切入移動,來吸引防守。同時,在掩護牆和攻框手之外,阿倫還有著一定的分配球權、策應進攻能力,給勒維爾和歐文兩位擋拆手的場均傳球遠比給其他人的更多,佔比達到12.3次+37.7%和5.5次+16.9%,幫助二人的命中率來到63.8%和61.3%。有了阿倫,籃網就同時擁有了足以吸引防守的攻框、擋拆質量結結實實、戰術意識足夠上線策應的全能---或許除了不能投三分---五號位。無論是與後衛的擋拆配合,還是卡位後的手遞手,還是聯動持球人的衝擊籃筐,阿倫都能予以消化,在強側打出豐富的進攻方式,用變化之多來擾亂防守判斷,製造混亂,創造環境。
而這,無疑是籃網其他中鋒所不具備的。小喬丹在本賽季的下滑過於劇烈,場均只能完成0.8次+17.9%佔比的擋拆掩護接球終結,從佔比來看,其擋拆掩護吃餅能力,幾乎不被籃網的持球後衛所信任,極少選擇與他的連線,因此在對手眼中也就不具備重點盯防的必要。至於策應傳球,更不是喬丹所長,雖然也有18.3%的傳球給了歐文,位列所有隊友中的第一,試圖與其進行一些配合,但歐文接球後的命中率只有20%,表明了喬丹傳球的不易處理。最後,喬丹顯然也是沒有任何空間屬性的,三分技能點全無。而另一個可打小球五號位的傑夫格林,雖然有著低產下效率不錯的三分投射,具備一定理論上的空間屬性,但首先其並不足以長時間消化五號位的條件(除了極致五小的上賽季火箭,擔任中鋒的時間不超過20%,本賽季更是只有5%),且不具備分配球的能力。而其擔任中鋒時價值最大的「空間性」,其實也更多停留在理論層面---本賽季的三分球出手,被放空佔比達到55%,上賽季則是50%,由於產量不高,同隊持球手輸送信心不足,在對手眼中「可放」。
阿倫的離開,帶來的也不僅僅是強側持球端的豐富性削弱。喬丹與傑夫格林在擋拆掩護、強側切入中的防守吸引力不足,處理球能力的缺少,一方面讓持球端的打法變成了單調且防守壓力更大的無限擋拆,另一方面,也勢必引發後續的連鎖反應----為了緩衝持球手的環境惡化,納什教練很可能不得不將杜蘭特調動過來,讓他離開無球一側,來到持球人身邊,頻繁地執行曾經杜庫擋拆中的掩護人角色。放眼全隊,也只有杜蘭特,可以兼具體型、速度、投射,來消化擋拆後的內外拆工作了。而杜蘭特,恰恰是本賽季籃網隊弱側的一大依仗。在杜蘭特的出手中,無球側基礎的接球跳投有14.5%佔比,而空手跑位後接球則有9.7%。在完成21.1%的持球擋拆與5%左右的手遞手的同時,杜蘭特在弱側承擔了更豐富的工作。而另一個投手喬哈裡斯,完成13.3%的空手切入,33.5%的接球跳投,17.7%的無球走位。
因此,相對於單純的定點投手歐文來說,杜蘭特和喬哈裡斯,在弱側的配合要遠為豐富,二人對應穿插的空手路線,甚至藉助杜蘭特體型進行的一些無球繞掩護,結合二人出色的效率,都比另一側的歐文更能牽制防守。而一旦杜蘭特離開弱側,更多地進行擋拆掩護,這樣的小組配合就不復存在了。而更為尷尬的是,即使喬丹與傑夫格林來到弱側,負面作用同樣是存在的。一個沒有空間屬性,一個不足以吸引防守,籃網的弱側很難吸引足夠的防守資源外擴站位---最好情況下,也只是歐文和喬哈裡斯進行定點跳投,至多由哈裡斯進行一些無球移動,而對於對手至關重要的的護框資源,可以站位相對收縮,保持對強側切入的隨時施壓了。
此前幾個賽季的成功球隊中,像猛龍與勇士的擋拆配合,永遠會由強側帶動弱側聯動,永遠會有空間內線、空切側翼、無球掩護後投射,最大限度拉開強側空間與牽制防守。並且,在強側通過追夢、伊巴卡、小加索爾、杜蘭特等技能豐富、組織百搭的掩護人,打出各種配合。強弱側的花樣越多,防守判斷難度就越大,創造機會的能力就越強。而完成交易後的籃網,並沒有那個程度的資源,喬丹無球端沒有空間能力與掩護配合意識,上傑夫格林則對手經常放空。對手的五號位護框手可以站位相對保守。杜蘭特的強側開發,將正面迎接掃蕩四的延阻後回追與護框五的收縮保護。
歸根結底,任何強隊的強側開發,都會與弱側的威脅強度有關,有了弱側的牽制,才能夠強側的球星開發提供環境,打出更合理、高效的創造機會型進攻。而籃網的進攻,由於最富於無球威脅,匹配幾乎全部弱側套路的杜蘭特被挪到強側參與大小擋拆的狀況,無論弱側如何排陣,都顯得牽制力較為薄弱----歐文和哈登不夠高效的接球後迅速處理終結,只能定點的單一方式,另一側喬哈裡斯定點、無球、切入皆能,唯獨不擅長利用掩護牆的特徵,讓喬丹和傑夫格林淪為可以被放棄防守的累贅,甚至變成一端會被放、一端有累贅的不利局面。
由此,籃網的進攻,將會極大程度地押寶在強側開發上,突投傳都要面對對手騰出餘地的防守資源傾斜。而紙面的三巨頭,始終會有一人----基本可以確定,最多情況下是美記史密斯口中「你必須犧牲,你是最差的那個」歐文----落在無球端,拿出低效的貢獻。
巨頭的威力,在於改變防守均衡,從而帶動隊友,而巨頭越多,防守越調配不開,造成的機會漏洞越多。然而,籃網三巨頭,卻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反而可能陷入局部少攻多的頻繁強解。
即使像球迷所言,拉開輪流單打,但單打也需要無球側的協同拉扯——杜蘭特在勇士的單打配合了庫裡、克萊等人,哈登在火箭的單打需要大量定點投射接應。單打,也不意味著絕對的巨星硬解,在常規回合中依然需要團隊的牽製作用。即使最極端的快船,倫納德與喬治也是巨星中最兼顧無球終結的二人,且配備了小莫裡斯和祖巴茨這樣的空間內線與高效掩護手。而籃網隊,三巨頭中哈登和歐文在接球終結能力上的不明,讓籃網的強側單打開發很難得到舒適的控運環境。
事實上,無論單打與否,籃網都欠缺用團隊性創造合理出手機會的條件,都需要用巨星的個體強度去破開對手的防禦。其中最重要的杜蘭特,需要過多參與擋拆,參與單打,消耗巨大,以他的年紀和重傷過後的身板,更是籃網最大的隱患。
而防守端,更不用多說。哈登落低位對位所需求的無限換防,小喬丹蹲坑需要的四換防---像爵士隊掩護戈貝爾的羅伊斯奧尼爾四號位搭配----,同樣防守平平至多不拖後腿的歐文,造成了籃網「需要輪轉來掩藏的點,比能夠掩藏別人的點還多」的情況。在騎士與凱爾特人時期,歐文都有著能換防外線的特裡斯坦湯普森、或塔圖姆+杰倫+斯瑪特這樣的豪華輪轉配置。夠強的對手,往往標配有外線強度高的持球後衛擋拆體系,且掩護人的機動力與外線威脅同樣兼具,而側翼則會有回應三分與切入點,甚至會制式武器一般地有第二控球強點---安東尼戴維斯+施洛德+詹姆斯,塔圖姆+泰斯+杰倫,字母+霍樂迪),於是便在傳導中進一步加劇籃網輪轉不足的窟窿。而最終籃網能做的,也就是靠杜蘭特拖著那條跟腱的換防掃蕩,來試圖儘量緩解彌補,依然是消耗杜蘭特而已。
籃網能打比賽嗎?可以。籃網能夠有競爭力嗎?當然可以。即使如此的「不合理」,我相信他們依然能打出足夠的進攻---防守另說---效果。原因無他,因為他們擁有著聯盟中最好的三個強解攻擊手,可以靠著巨星的個體強度,強行破開防守的施壓,拿到分數。但是,這樣的打法,遠遠談不上合理,只是在常規時間內對於巨星體力的過多損耗。巨星的個體攻堅,需要被用在最關鍵的決勝時刻,而在更持久的40、甚至45分鐘內,終究還是需要團隊籃球、機會創造、合理出手的「養生模式」的。
即使不做出任何調整,籃網的進攻依然非常可怕。但他們對於巨星的消耗過多,或許會讓他們的隱患比進攻更可怕。
當然,即使如此,從籃網角度看,這個操作毫無問題。巨星資源永遠是最難得的。有了三巨頭作為基礎,就有了強度保證與吸引力,其他的部件都可以慢慢招攬。而哈登,同樣也是這樣想的。
這比交易,目前很難打出一個高分,但現在不能奪冠,未必未來不能。這甚至都不需要著眼太遠——季中開始,就會有大批老將開始謀求爭冠底薪機會了。
也或許,事實上,或許這個三巨頭,弊端也被籃網看在眼裡。或許哈登,也正是歐文的替代品。
誰知道歐文現在,還想不想打籃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