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2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做好事不留名,被幫助者苦苦尋覓,最終找到施助者。然後,施助者雲淡風輕地說:「這是我應該做的」——這樣的「劇本」,很老套,還經常出現在我們小時候的課本上。有些人內心或許還不以為然,覺得這樣的事太假了。
但這樣的事最近就發生在上海——今年10月末,63歲的王老伯參加完一場聚會,剛出飯店,突然因心臟不適倒地。危急時刻,15歲的上海市格致中學高一學生盛曉涵,從圍觀人群中挺身而出,幫助老人平臥、觀察老人脈搏,並進行體外按壓、指導旁人進行「鼻式人工呼吸」……一系列急救動作很是熟練。
救護車趕到後,盛曉涵默默離開,回到學校,沒有和任何人說起救人之舉,直到王老伯的家屬根據盛曉涵校服上的線索,帶著錦旗來學校尋人,老師和同學才得知此事。
盛曉涵的善舉經媒體曝光後,迅速火爆全網,「給上海05後少年點讚」「自古英雄出少年」……盛曉涵本人實話實說,「我只是碰巧遇到這事,又碰巧知道怎麼做罷了。」
此事看起來的確有些碰巧,而救人少年火了,反映了社會價值觀的趨同,真善美還是最大公約數。華東師範大學一位教授直言:「這名05後少年的善舉,刷新了人們對這代新人的認識與理解。他們身上展現的寶貴品質,其實也是每一代人所追求的真善美。從這點來看,這代年輕人遠遠被低估了。」
人們為什麼願意給盛曉涵貼上「上海05後少年」的標籤,大概也源於此。
一件「碰巧」的善舉,無意間加深了社會代際間的理解,在這樣的冬日裡,看到這樣的新聞,讓人平添幾分暖意。
當然,此事最大的亮點,還是盛曉涵展示的那一整套及時、科學、熟練的急救措施。別說學生,就是成人,有這套本事的也為數極少。
據了解,盛曉涵自小學起開始接觸應急訓練,就在他急救王老伯的前幾天,所在中學還開展了相關課程學習。近4年來,上海市應急救護知識培訓覆蓋的的師生達20萬人次,從骨折包紮、到應對食物中毒、再到心肺復甦,每個同學都需掌握相關的技能。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把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甦納入考試內容,把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體質健康測試情況作為學生評優評先、畢業考核和升學的重要指標。
如果說,「上海05後少年」之火反映了這些年來教育理念的某些進步,應該並不為過。
教育是全方位的,不僅應包括智力教育,也應涵蓋體育、美育、生命、常識等各個領域。教育的目的不能只是「育分」,更要育人。
按照心理學家弗羅姆的說法,愛其實是一門藝術,需要人們掌握相關的知識並付出努力。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要發展愛的能力,就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人格,並朝著有益的目標邁進。
這個冬天裡,上海05後少年無意給社會上了一課,不只是和緊急救護有關,更關乎道德、勇氣,關乎愛、生命、教育——這一課上得好!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05後少年「教科書式救人」:這一課上得好》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