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完《看不見的客人》、《逃出絕命鎮》以後,覺得還沒看爽;
如果你看完羅泓軫的《追擊者》、《黃海》以後,覺得意猶未盡;
那麼,這部臺灣電影,將再次滿足你對懸疑驚悚的刁鑽口味,讓你在一波波咋舌的反轉轟炸下,達到高潮。
《目擊者之追兇》
Who Killed Cock Robin
影片在臺灣的片名就叫《目擊者》,是不是很眼熟?
是的,這個片名讓人不由想起韓國導演羅泓軫的長片處女作 《追擊者》 ,兩者只有一字之差,連海報都有幾分相像:
或許《目擊者》有幾分致敬《追擊者》的意思
而兩部電影也都有類似的影像風格:晃動不安的手持攝影、凌厲快速的剪輯、緊張強節奏的配樂、黑暗的故事、以及對暴力血腥的直白展現。
《追擊者》裡被砍掉的頭
《目擊者》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報社記者 小齊 (莊凱勳飾) 夜晚開車堵在了高架橋上。
原來,前方不遠處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遠遠看去,有一輛黃色超跑撞廢了。
作為一名新聞人,他以自己的職業敏銳度察覺到可能會有爆點,於是上前查看情況。
不出所料,果然有爆點:車內司機是一名政府官員,旁邊坐著一位衣著暴露的女子。
於是,照片、標題一併送上,直接發回報社。
沒曾想,在給心儀的女同事 Maggie (許瑋甯飾) 打電話爆料的時候,自己也遭遇車禍,車屁股被撞個滿懷,同樣廢得不成樣子,幸好人無大礙。
小齊去找專門修車的朋友阿吉幫忙,阿吉說,你這破車,不如扔掉重買一輛。小齊說這車是上個月才換的,阿吉很驚詫:不是吧?
小齊的確是買了假的二手車
小齊又找了原來警局的領導,幫他查了下他這部貼換車以前有無事故記錄。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小齊曾在九年前目擊了一場交通事故,肇事者開車逃逸,留下的車裡一死一傷,而他這輛二手車正是由那輛事故車改換而來的。
是命運無常還是黑色幽默?
更悲催的是,剛通過爆料「政府官員有地下戀情」露了把臉的小齊,馬上被當事人「踢爆」,新聞大反轉。
原來車中所謂「小三」是不久前這位官員剛剛註冊結婚的新任妻子,小齊才趁女神Maggie感情不順春宵一度,起床便看到這個新聞,無疑又是當頭棒喝,外加悲喜兩重天。
Maggie無奈看著小齊
果然,正趕上報社裁員,出了這麼大事,小齊也只能頂雷,遭辭退的他成了無業游民。
Maggie說,是新任總編仲文提出要裁撤他。小齊很憤怒,他和仲文一向齟齬,他也覺得這次肯定是仲文從中作梗。
兩人為什麼不和?仲文作為他的前輩,好像從小齊剛入職,就一直在坑他。
九年前,小齊還只是報社實習生,他目擊那起車禍案件時,用相機拍下很多照片,如今翻看,卻發現其中有幾張好像被刪掉了。
本應連號的照片,13過後卻直接是16
他懷疑,是仲文做了手腳。
他又開始翻找當年那起車禍的新聞報導,詭異的是,那位受傷的女性,竟在醫院離奇失蹤。
經過幾番周折,他找到了當年那位離奇失蹤的女子―― 徐愛婷 (柯佳魘危 。
徐愛婷雖留下腿傷行動不便,但她不希望自己平靜的生活被打擾,更不希望小齊的追兇把她牽扯進去,女子似乎對當年究竟是誰撞了他們並不感興趣。
而就在這次通話期間,徐愛婷被不明人士闖入家中帶走。
意識到不對的小齊趕忙打聽到她的住址,趕到時,徐愛婷家裡正有一戴棒球帽的黑衣人試圖逃走,小齊趕忙跑過去,一場追擊開始了。
又是《追擊者》的即視感。看來在犯罪電影裡,「追擊」行為總是最經典的調度模式:
鏡頭在追擊者與被追者之間切換,再切全景交待兩人位置關係,輔之以劇烈晃動的手持攝影,緊張感一下子就出來了,沒有觀眾不吃這套。
《追擊者》將「一追一逃」劇照用作影片海報
追兇過程中,小齊在一步步逼近九年前的那個雨夜,不斷浮現出的「真相」也讓他不寒而慄。
雁過留痕,發生過的,從來無法被真正掩埋。
阿吉用來形容二手車的話竟一語成讖
為保留大家的觀影樂趣,於連就不繼續劇透了,我只能告訴你: 這片子裡,沒一個好人,黑暗透了。
客觀看來,年初大家熱捧的西班牙「神片」 《看不見的客人》 豆瓣達到8.7確為虛高。
它與《目擊者之追兇》劇作結構很像,都是一起交通事故引發的真相追溯。至於「燒腦程度」,二者可說是平分秋色。
可惜,《看不見的客人》僅僅停留在玩弄敘事元素、專注邏輯推導的層面,最後的震撼也依賴劇情大反轉,這種刺激雖爽,卻爽過就忘。
而目前豆瓣8分的《目擊者之追兇》,在對真相的拷問、對幽暗人性的探索上,無疑更深一層。
影片海報上有一句話:
「沒有人能看見真相的全貌,我們都是其中散裂的碎片。」
與《看不見的客人》一樣,《目擊者之追兇》中幾個故事元素,隨意拼貼組合、以不同的邏輯推導,就能講出種種形態各異、甚至意義相反的故事。
從左至右:Maggie、徐愛婷、小齊
在繁雜信息的迷宮中,每一條路都能通向終點,但似乎每一個終點都不是絕對的真相。
真正的真相已經被掩埋在時間的灰燼裡,隨著那一刻過去而永遠消亡了。
快親上了
這或許就是電影和小說這種講故事的藝術形式的魅力。於連不由想到,洪尚秀經常使用一個故事講兩遍的手法:
洪尚秀《這時對那時錯》
生活充滿各種數不清的巧合、機遇、偶然,其中幾個因素有變,可能就會「這時對那時錯」。
生活本沒有邏輯,是人賦予了其意義。
另外,必須要提及李安的兒子李淳,他貢獻了一次爆發式演技,令人印象深刻。
片中他的臺詞雖然不多,卻頻爆金句。除了前面我們提到的:「每個人都想查到真相,知道了,然後呢?」還有:
一種宿命感油然而生
《目擊者之追兇》的確驚豔,這種驚豔不亞於羅泓軫的《追擊者》。
如果說韓國的犯罪類型片是有樸贊鬱「復仇三部曲」、奉俊昊《殺人回憶》這些優秀作品積累,才出現羅泓軫這樣的奇才。
那麼《目擊者之追兇》導演程偉豪,則相對於臺灣、甚至整個華語電影圈,都是橫空出世一般的存在。
程偉豪生於1984年,臺灣藝術大學電影所畢業,自學生時代即以警匪、懸疑等黑色類型片獨樹一格,曾憑短片 《保全員之死》 拿下金馬獎最佳短片。《目擊者》的劇本,他醞釀了四年。
我們不缺陽春白雪熱衷藝術的導演,也不缺下裡巴人迎合觀眾的商人,我們缺的正是程偉豪這種生猛的類型電影創作才俊,希望他以後能推出更多純熟精彩的類型佳作!
巴塞君說
你看了目擊者了麼?覺得可以給幾星?(請不要劇透哦)
老規矩,每周四在留言中精選2位粉絲送通兌影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