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在神經元突起中,單核糖體偏好性地翻譯突觸mRNA

2020-12-23 生物谷

2020年2月7日訊/

生物谷

BIOON/---RNA測序和原位雜交揭示了神經元樹突和軸突中存在意想不到的大量RNA種類,而且許多研究已經記錄了蛋白在這些區室中的局部翻譯。在信使RNA(mRNA)的翻譯過程中,多個核糖體可以同時佔據單個mRNA(一種稱為多核糖體的複合物),從而導致編碼蛋白的多個拷貝產生。多核糖體通常在電子顯微鏡圖片中被識別為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核糖體組成的核糖體簇。多核糖體已在神經元樹突中檢測到,但是令人吃驚的是,鑑於存在於樹突和軸突中的mRNA多樣性,多核糖體並不常見。在神經元突起(neuronal processes,分為樹突和軸突)中,翻譯的特徵和機制尚未詳細探討,這部分上是因為樹突和軸突相對難以接近。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一組多樣化的神經元蛋白如何可能由在體積較小的突觸中存在的有限數量的多核糖體合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1月31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onosomes actively translate synaptic mRNAs in neuronal processes」。

單核糖體翻譯神經纖維網中的突觸mRNA,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y4991。

為了適應神經元的複雜形態,它們將mRNA和核糖體定位在突觸附近,以便在局部產生蛋白。然而,在神經元突起的電子顯微鏡圖片中檢測到的多核糖體(蛋白翻譯的活性位點)的相對稀缺表明局部蛋白合成的能力相當有限。為了可視化觀察體內局部蛋白產生的能力,這些研究人員在齧齒動物海馬體神經元突起中分析了積極翻譯的mRNA。

為了分析神經元區室,這些研究人員對來自海馬體切片CA1區的神經纖維網(neuropil,由神經元突起構成的網狀結構)和胞體(somata)層進行了顯微切割,從而獲得富含樹突和或軸突而不富含胞體的樣本。針對顯微切割區域的多核糖體圖譜(polysome profiling)可用來確定軸突和/或樹突和胞體mRNA轉錄本與單核糖體(monosome)和多核糖體之間的關聯性。核糖體印記(ribosome footprinting)隨後用於評估單核糖體和多核糖體的翻譯活性。

生物信息學

分析用於確定單核糖體偏好的mRNA轉錄本的特徵,以及單核糖體偏好的mRNA轉錄本編碼的蛋白家族。

這些研究人員還比較了胞體和神經纖維網中的mRNA轉錄本的單核糖體/多核糖體(monosome-to-polysome, M/P)偏好性。為了估計由單核糖體偏好性mRNA轉錄本和多核糖體偏好性mRNA轉錄本編碼的蛋白的豐度,他們使用基於質譜的

蛋白質組

學方法測量了神經纖維網中的蛋白水平。

在成年齧齒動物的大腦中,這些研究人員在體內檢測到突觸神經纖維網(一個富含神經元軸突和樹突的區域)中正在進行的大量蛋白合成,並且提供直接證據表明單核糖體偏好地翻譯大量的突觸前轉錄本和突觸後轉錄本。單核糖體參與樹突和軸突中活性多肽的延伸。大多數轉錄本在胞體和神經纖維網中均表現出類似的M/P偏好性,這表明核糖體佔用通常是轉錄本的內在特徵。幾種mRNA轉錄本表現出對單核糖體或多核糖體的偏好性,這種偏好性的變化取決於轉錄本所在的神經元區室;這些mRNA編碼一些與突觸可塑性相關的蛋白。總體而言,神經纖維網表現出對單核糖體翻譯的偏好性。單核糖體偏好性轉錄本在神經纖維網中編碼了一系列從低豐度到高豐度的蛋白。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研究了神經元突起中的翻譯全貌(translational landscape),並確定了80S單核糖體的局部翻譯是突觸蛋白的重要來源。定位於神經纖維網中的轉錄本(即神經纖維網轉錄本)表現出比胞體轉錄本更高的單核糖體偏好性,從而潛在地允許利用突觸中有限的可用核糖體數量產生一組多樣化的蛋白。因此,這一發現彌合了神經元突起中可視化觀察到的翻譯複合物的相對匱乏與局部翻譯的實際測量值之間的差距。考慮到樹突棘(dendritic spine,樹突分枝上的棘狀突起,也是神經元間形成突觸的主要部位)和突觸扣結(axonal bouton)的空間限制,突觸活性還可以調節單核糖體翻譯,從而使局部蛋白質組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多樣性。(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Anne Biever et al. Monosomes actively translate synaptic mRNAs in neuronal processes.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y4991.

相關焦點

  • 單核糖體在神經元突起中偏好翻譯突觸mRNA
    單核糖體在神經元突起中偏好翻譯突觸mRNA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0 11:38:31 德國馬普學會腦研究所Erin M. Schuman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近期人類大腦神經元研究重磅成果之梳理
    隨後在一系列實驗中,研究者從小鼠下丘腦弓狀核區域選擇性地移除了痛敏肽神經元,因此這些小鼠就不會過量攝入高脂肪飲食了,而其對正常食物的攝入並不會受到影響,這種痛敏肽神經元能夠特異性地控制機體對高脂肪食物的攝取;研究者對小鼠進行遺傳修飾,利用光來控制其下丘腦中痛敏肽神經元的活性,這些大腦細胞的激活會導致動物攝入過量食物,而痛敏肽神經元的激活會抑制調節機體飽腹感的特定神經元的活性
  • Science:新研究繪製出大腦皮層中的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
    科學家們正在開始更好地理解我們和動物大腦中發現的神經元網絡的複雜性。但是,如此精確和錯綜複雜的神經元迴路是如何首先建立起來的呢?我們知道神經元是如何誕生的,如何前往灰質中的位置,如何成長和分化。但是,數萬億個突觸---神經元通過這些複雜的接觸點「相互交談」---通常在高度精確的位置展開,形成我們大腦的網絡,它們是如何以及按照什麼規則展開的?
  • 人工蛋白有望重塑神經突觸
    人工蛋白有望重塑神經突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30 22:29:50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Michisuke Yuzaki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一種合成的突觸組織蛋白,可恢復穀氨酸能神經元迴路。
  • 神經元釋放絲氨酸以支持胰腺癌mRNA翻譯
    神經元釋放絲氨酸以支持胰腺癌mRNA翻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5 12:54:03 美國紐約大學Alec C. Kimmelman及其團隊探明,神經元釋放絲氨酸(Ser)以支持胰腺癌mRNA的翻譯。
  • 前額葉皮層錐體神經元的興奮性突觸傳遞減少也引起自閉症樣行為
    自閉症譜系障礙被認為是神經環路和突觸功能異常發育的結果。在自閉症譜系障礙中已經鑑定出許多具有突變的基因,這些基因中有許多在突觸前和突觸後位點編碼突觸蛋白,包括neuroligins, neurexins, cadherins, PROSAP/SHANK, synapsin以及神經遞質受體。
  • 皮質反應的選擇性源自突觸數量的強度
    皮質反應的選擇性源自突觸數量的強度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4:54:33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Benjamin Scholl等研究人員發現,皮質反應的選擇性源自突觸數量的強度。
  • Cell:關鍵蛋白參與神經元的遷移以及突出的形成
    2020年1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此前研究表明,Teneurin,Latrophilin和FLRT這三種蛋白質結合在一起,有助於神經元之間保持緊密接觸,促進突觸形成並在細胞之間交換信息。然而,在大腦發育的早期,上述蛋白質的相互作用則會導致遷移的神經細胞受到排斥。
  • 突觸傳遞的機理和特點
    例如,有些由突觸前膜直接陷入而成,有些由高爾基體、內質網、線粒體、微管等產生。神經遞質在神經元的胞漿內合成,最終形成部位是在突觸前末梢處;原料一般來自血液供應,在一系列酶(位於胞漿中)的催化下,逐步合成。2.遞質的釋放。當神經衝動傳至突觸前末梢時,引起突觸前膜的去極化,使Ca2+內流,激活第二信使,促使突觸小泡向突觸前膜移動。
  • 2020年10月23日Science期刊精華
    他們發現粘液並不像以前認為的那樣是靜態的,而是作為糞便中的細菌和結腸中成千上萬個免疫細胞之間的屏障發揮作用。若沒有粘液,這整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Xia說,「結腸不僅是一種消化器官,而且也是一種免疫器官。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組在出生的那一刻就開始產生,並在我們的一生中不斷變化。它對我們體內獲得性免疫系統的成長和成熟至關重要。
  • 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
    而我們的神經元就類似「與門」這樣的邏輯門,是大腦計算的基本單元。神經元工作原理神經細胞之間以電脈衝進行交流,在其被激活並發送神經脈衝之前,其膜電位處於-70mV的初始狀態。這種初始電位狀態被稱作靜息電位。
  • 後杏仁核對雄性小鼠的性行為和攻擊行為的調節機制
    在杏仁核內,對內側杏仁核(medial amygdala,MeA)的背外側部(MeApd)的功能性研究表明,MeApd的GABA能神經元會促進攻擊性行為但與性行為無關。 在BNST內,對其主要部分(BNSTpr)進行光遺傳學記錄發現,其在雄性性行為中有著高度活性。殺死或抑制這些細胞會減弱雄性對雌性的偏好,影響雄性的性行為。
  • 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人造突觸創紀錄
    事實上,人腦的本質,就是一個由神經元構成的網絡。龐大的神經元網絡組成了人腦的基本結構:負責處理大部分思維活動的大腦、負責協調運動的小腦以及連接其中的腦幹。於是,通過算法的演進,人工智慧讓機器在非標準環境中,綜合記憶與環境信息,做出自主決策,解決問題。  但另一方面,人腦也是人類最複雜的器官。
  • 「揭秘」結核病中T細胞和單核細胞的作用丨臨床科研
    而單核細胞也可以作為抗原遞呈細胞(APC),連接先天性免疫和獲得性免疫反應。T細胞-APC相互作用,在接觸點形成依賴於細胞骨架和膜蛋白的免疫突觸,進而引發細胞內信號,激活T細胞內核轉錄因子NF-κB的轉運。了解T細胞和單核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助於我們更好的評估疾病進展的風險,從而為結核病的防治提供意見。研究思路研究結果1. 實驗具體設置和流式門控策略。
  • Brain:阿爾茲海默症海馬CA1區的突觸組織的三維分析|導讀80期
    極化的神經膠質細胞活化、白質病變形成和海馬神經元丟失也以時空方式發生。此外,在AIM2基因敲除小鼠中,觀察到炎症小體介導的促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細胞凋亡和焦磷酸化減弱,以及對慢性小膠質細胞活化、髓磷脂分解、海馬神經元丟失以及BCAS後行為和認知缺陷的抵抗力。
  • 突觸傳遞過程和影響傳遞的因素
    一、經典突觸傳遞過程:   當突觸前神經元的興奮傳到末梢,突觸前膜去極化。
  • 2020年1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三篇Science論文
    4.Science:揭示相分離降低細胞中蛋白濃度噪聲機制doi:10.1126/science.aav6691; doi:10.1126/science.aba0446由於基因表達的隨機性和細胞微環境的變化,細胞中的蛋白濃度波動很大。當精度很重要時,細胞如何應對蛋白濃度波動尚不清楚。
  • 《Science》論文:人腦只需單個神經元就可進行XOR異或運算
    【新智元導讀】柏林洪堡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最新的研究證實,人類皮層上層中發現的一種新型電信號,皮層神經元樹突臂中的微小區室每個都可以執行數學邏輯上的複雜操作,而不是像之前人們所認為的需要多層神經網絡。例如連感知機都搞不定的異或運算,單個神經元即可輕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