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莊子在其著作《莊子·養生主》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庖丁奉命替梁惠王宰牛,他的技藝十分高超,「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梁惠王問他是如何達到這種程度的。庖丁回答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最初他開始宰牛時還不了解牛的結構;宰牛三年後開始熟悉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如今他已經宰牛十九年了,早已「遊刃有餘」。
庖丁只是一個宰牛的廚師,但他並沒有局限於「宰牛的技藝」,而是掌握了宰牛之事背後的規律,再通過反覆實踐,才達到了迎刃而解的境界。世間事皆如此,只要掌握了它的客觀規律,再通過反覆的實踐,就能應付自如、得心應手。
寫作也一樣。很多人覺得,寫作是需要天賦的。事實上,那些寫作能力出眾的人,大多是掌握了一些寫作方面的重要原則。和業餘寫作者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們在下筆前,早已胸有成竹,謀篇布局盡在掌控之中。
那麼,要做到「胸中有丘壑,下筆如有神」究竟要掌握哪些原則呢?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為你提供答案。書如其名,這本書有多「小」呢,不過區區100多頁,一個小時就可以輕鬆看完。不過,這本書雖然「小」,卻影響深遠,幾乎是每個寫作者的必讀書目。
全書從結構、風格和可讀性等3個層面出發,列舉了20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高效寫作原則,包括如何規劃表述的觀點和順序,如何使用恰當的例證以及如何增加文章的易讀性等,涵蓋的技巧幾乎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寫作。書中通過大量案例,手把手教我們如何寫出一篇重點突出、條理清晰的文章。
作者布蘭登·羅伊爾是加拿大人,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後在考試培訓機構Kaplan 擔任主管。任職期間,他潛心研究英文寫作,總結了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創建了一套獨特的教學體系。《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作為寫作類入門書籍,目前已成為全球英文寫作、語法、邏輯推理領域的領軍之作。
下面,將從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為心聲三個方面深度解讀這本書,讓寫作小白也能暗室逢燈,「言出必行」。
01言之有序
寫作就是把網狀的思考,做成樹狀結構,用線性語言表達出來。好的寫作就是幫助讀者把一個線性語言,在腦子裡形成一個樹狀的知識晶體,最後儲存成為網狀知識。
樹狀的結構就是文章的寫作題綱,它決定了這棵樹最終能成為什麼樹?是池塘邊上的小白楊還是西湖岸邊的絛絛垂柳?是懸崖峭壁上的極品崖柏還是大興安嶺的樟子松?落實到具體寫作上,列寫作題綱的過程,就是把文章的素材整合的過程,最終形成文章的邏輯主線。
借用一個有趣的比喻:寫作過程就像是做一個色、香、味具全的「漢堡包」。文章的邏輯框架是漢堡包的結構外形,觀點和主題是漢堡包裡的那片肉,蔬菜、奶酪層是視覺、聽覺、語言,而情緒就是那袋番茄醬,廚師的人格和手法,則決定了漢堡包到底是奧爾良口味的,還是炸雞口味的。
這個比喻生動的強調了列寫作題綱的重要性,沒有寫作題綱,漢堡包就不能成為一個「漢堡包」。因而,怎樣圍繞文章的主題,把相關素材主次分明、有條有理、有頭有尾地組織起來,構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是寫作題綱需要解決的問題。從這點可以看出,列寫作題綱,是寫作的一個重要步驟。
當然,列題綱之前還需要醞釀思考,確定文章的立意主題,然後尋找素材資料,列好寫作題綱,意味著文章完成一半了。
在使用結構寫作原則時,經典的結構是倒金字塔結構。
什麼是倒金字塔結構呢?就是先說結論,然後再解釋原因。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要在最開頭,就是在金字塔頂,提出全文的主旨和結論,然後層層分解,一層層地去解釋上面的結論。
作者在「小紅書」中談到的結構原則,其實就是圍繞著金字塔結構來講的。接下來就講講作者提到5個結構原則。
原則1:自上而下。開門見山,結論先行。在這個注意力缺失的時代,很少人會聽你娓娓道來。如果我們不能在文章的開頭吸引到讀者的注意力,那麼寫作是失敗的。所以,要把最想說的話、最重要的話寫在前面。
原則2:分解事物。把主題分解成二到四個部分來講。建議分成三部分。在寫作中三是一個神奇的數字。不信你可以去翻翻觀點文,大部分內容都是分成三部分去論證主題的,特別是雞湯文。
原則3:使用轉折詞。轉折詞是個好東西,它是語言的交通燈,為讀者提示後續文字的方向。轉折詞有四種類型:
一是對比,表示準備轉彎。如:但是、然而、反之......二是舉例,表示減速,需要提高注意力。如:例如、正如、實際上......三是接續,表示事情正沿著相同的方向繼續發展。如:而且、此外、一致地......四是總結,表示某段論述即將要結束。如:總之、最後、所以......
知道轉折詞的作用後,不但有利於寫作,還能提高我們的閱讀效率。
原則4:六大基本結構。當我們有想法、有素材時,可以用一些套路結構讓文章成型。
寫作中最常用的六種寫作結構:範疇結構、評價結構、時間結構、比較結構、線性結構、因果結構。這些結構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運用卻不簡單。我們需要有意識去練習使用。
原則5:整合相似事物。先結束一個主題的討論,再接著討論其他主題。我們要把同一主題的內容歸納放在一起,邏輯才不會混亂,文章才會層次分明。
02言之有物
意思是文章要有價值,價值可以是實際可以考量的價值,也可以是情感價值。
在搭建完文章的骨架以後,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給相應的結構添加素材資料,調動資料素材的能力,也最見寫作基本功。無詞無句難成章,一篇文章中所有的字、詞、句、段落甚至是一個標點符號,都是在為文章服務,文章內容是否豐盈飽滿,有血、有肉、有溫度,取決於素材資料的「厚度」,厚度夠了,文章才會顯得生動、有趣、有料。只有生動、有趣的文字,才會吸人眼球,讀者才更願意花時間把它看完,說白了,寫文章要「言之有物」。
比如:你的文章為讀者提供了什麼新的認知和方法?提供了什麼有價植的東西?讀者讀完這篇文章會有什麼感受?讀者或許會忘記你說過些什麼,但永遠也不會忘記你帶給他們的感受,如果你不能給讀者製造一種特別的感受,很遺憾,這篇文章沒有價值。
文章的價值怎麼體現?就是用準確、具體的詞彙支撐所說的內容,用足夠有說服力的例證,去支撐文章中的觀點,做到真實,有理又有據,讓你的例證個性化,使文章更加難忘。俗話說得好,好例三行兩語勝過虛話千句。
所謂好的作品與普通作品之間最大的差別,也就在於你是否使用了準確、具體的例證。
在列舉例證時,凡涉及表達現象、程度時,不可用「大概、或許、可能」這些莫稜兩可的詞彙,不做泛泛的表述,儘量展開且深入的寫下去。
例如:某某公司2019年營業額提高了,這種表達只是一般表達,太籠統;某某公司2019年營業額提高了0.2%,這種表達方式較好;某某公司2019年營業額提高了0.2%,其中……其中……這種表達很精準,不空洞,更有說服力。
03言為心聲
屠格涅夫說過:關於風格、即使愚笨也好,但必須是你自己的!要有自己的氣息,自己固有的氣息,這一點最重要。
不同的作者,在寫作上表現出來的個性也不盡相同,「風格」獨特的作者,即便他的作品不署名,熟悉其作品的讀者也一眼就能識別出來。
越有特色的寫作越人格化,字裡行間,都透露著作者本身的性格、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同時也融入了作者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甚至遣詞、造句和語氣裡,都透露著作者的氣息。
所以,最終我們看到的作品大概是這樣的:如魯迅般的剖根揭骨,如汪曾棋般的清新質樸,如張愛玲般的華麗陰鬱,如馮唐般的才華橫溢無節制……
回歸書本,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四個原則:
原則1:保持簡潔。簡潔的語句更強力。我們可以通過砍掉長句和刪除不必要的詞,使文章保持簡潔。
原則2:使用平行句式。用一致、平行的形式表達連串的事物。寫作中的平行,是指一句話中相似的部分應當用相同的方式表達,從而使句子表達更清晰有力。
原則3:利用句式變化。變換句子長度和開頭。句式要靈活多變,文章才不會顯得枯燥無味。
原則4:選擇恰當的語氣。很少人會喜歡消極、沉悶的內容。大多數情況下,運用積極、個性化的語氣比較合適。
這些原則既適用於說明文、議論文等文體的寫作,也適用於散文、小說的寫作。
比如,魯迅先生的文章就十分注重長短句的結合。在《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魯迅敘述了白娘子與法海的鬥爭後,又寫到鎮壓白蛇娘娘的塔終於倒掉,而躲在螃蟹中的法海卻永難出頭,接著以嘲笑的口吻說: ……莫非他(法海)造塔的時候,竟沒有想到塔是終究要倒的麼? 活該。
先是用了一個較長的反問句後,又用「活該」這個口語詞自成一段,表現了作者對白娘子的同情和對法海的強烈不滿,文句顯得生動、俏皮、有力。一般來說長句結構比較複雜,容量大,表達起來更嚴密周詳,但是不容易駕馭,一不小心就會出現病句。短句相對詞數少,表達更為精準簡煉,它們各有特色。長短句結合起來使用,會有種出其不意的效果。
言語是一個人思想和情感的反映,所謂的文如其人,言為心聲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總結
以上就是對《一本小小紅色寫作書》的解讀內容。總而言之,對於寫作,方法也好,原則也罷,都是使文章增色的一個手段。
誠然,寫作需要靈感,但這並不是決定因素。學會寫作的規律和原則,並能夠熟練運用和掌握,再加上千錘百鍊的歷練,寫作小白也可以暗室逢燈,「言出必行」,寫出優質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