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漁民江中撈出90公斤鐵柱,當廢鐵賣了65元,專家:價值3個億

2020-12-16 淺弋道歷史

文 | 淺弋道歷史

中國具有上下5000年的悠久歷史,在數千年的文化沉澱中,朝代更迭、風雨變幻乃是常有之事,每一次興亡衰替都帶有獨特的文化印記、每一場王朝變化都有多年的歷史象徵。在物質匱乏、科技落後的年代,每段歷史都蘊含著獨特的奇人異事,這些「大小事、大小人」無法在戰亂的年代完整保存下來。

千年後,後人只能通過書籍記載作為參考,以此來推理朝代發生的大事,書籍具有一定的參考性、卻也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想要證實書中記載的事件是否為真,就要通過實實在在的文物加以佐證,這些文物在考證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這些具有時代印記的文物,能夠被後世發掘並發揮它的真正價值嗎?

一、「鐵柱」其貌不揚,被二次轉手賤賣

被發掘不僅有專業使然,還有運氣成分,不是每個文物都能遇到它的「伯樂」,一些「千裡馬」未必有幸遇到伯樂。一個重慶漁民在嘉陵江捕魚時,無意間撈到了一個大「鐵柱」,這個「低顏值」的鐵柱被專家估價3個億。

那麼,這個漁民是如何打撈到這個鐵塊?又是如何將這個鐵塊賣出?最後,這個鐵塊又有著怎樣的結局?

這件事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一個姓陳的重慶漁民在長江嘉陵江一如往常地進行打撈時,突然感覺自己的漁網變得極為沉重,本以為是收穫頗豐的陳某費盡全力將戰利品收收繳上岸時,發現打撈的是一個「鐵柱」。陳某當時還心生不悅,本以為可以滿載而歸,結果收穫了一個鐵柱子。

陳某思前想後這個鐵柱既不能為己所用又不忍扔回江中,索性當作廢鐵賣掉好了。

後來,陳某將鐵柱拉到廢品收購站,賣得了65元高價,他覺得這是意外之喜,一個 「一文不值」的鐵柱竟然可以賣到65元,陳某興高採烈地回到家中。

再後來,相關部門聽聞有人在長江中打撈到物品時,立馬趕往廢品收購站進行調查。在看到這個鐵柱時,專家發現這個鐵柱不同尋常、鐵柱上刻有一些字符,必定有神奇之處因此,以200元的價格從廢品收購站的老闆手中將其贖回。

那麼,這個「鐵柱」究竟是什麼?為何可以引得專家一致嘆服?

二、鐵柱一波三折,最終發揮價值

接著,專家將這個「被嫌棄」的鐵柱帶回博物館後,開始進行研究。文物專家對其進行一定的清理後,這個鐵柱逐漸散發出原有的光澤,專家開始了對它剝絲抽繭的層層揭秘。

首先,來看一下它的外形:這個鐵柱長75釐米、直徑約為25釐米,既然沉浸在長江流域一帶,一定是某個朝代建橋所用,專家在這個鐵柱上發現了鳥篆文

通過參考相關史料,專家破譯了這些鳥篆文的含義:這個鐵柱來生產與2000多年前,誕生於漢武帝時期,當時長江一帶水流為患,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想要建造一座極為牢固的橋梁實屬不易,漢武帝便招收全國的能人巧匠打造橋梁,想出了以鐵柱固定橋梁的方法。

這個鐵柱就是漢武帝用來固定橋梁的鐵柱之一其他鐵柱在歲月悠悠中不知去向,這個橋墩沉落水中,被陳某撈出。令專家稱奇的是:鐵遇水極易生鏽腐蝕,這個鐵柱竟然能在2000多年的風雨侵蝕中完好無損地保存至今,其材質令人嘆服。

作為迄今為止唯一出土的一根橋墩,它的價值不言而喻,對研究漢武帝時期修建橋梁所用的材質以及當時的文化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從65元飆為「文物寶物」,其經歷實在是一波三折。

據四川省的相關專家估計,這個橋墩在市場上大概值三個億也被四川博物館即刻收藏成為了四川博物館的鎮館文物之一。

三、一夜暴富或者轉身錯過就在一念之間

其實,橋墩能夠在多番轉折中找到了真正歸宿實在不易,若不是專家聽聞消息立刻行動,這個鐵柱恐怕就成為了一堆廢鐵,不知道陳某和垃圾回收站的老闆在得知它的真實價值後有何感想?

像這種事情不在少數,上世紀九十年代就發生了一件令專家痛心疾首之事。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一個內蒙古姓張的男子在河邊釣魚時無意間摸到了一塊散發金澤的物品,當「方塊牌」被清洗乾淨後,張某以為自己撿到了金塊,興奮不已,為了驗證它的真假,張某不惜火燒驗證,最後為了增強方塊牌是金塊的說服力,張某帶著金塊去到文物局一辯真假。

文物專家經過鑑證,告訴張某,這並非什麼方塊牌,而是帶有契丹文的遼國金器,遼國金器產量少,能夠出土遼國金塊實屬不易,專家建議張某上交,被張某一口拒絕。

本以為張某會將其珍藏,結果這個老張直接拿著遼國金塊去到金行打成了一對手鐲,令專家痛心不已,還沒來得及和張某談一談,這件文物就瞬間消失。

對於這件事的判別,我們無法去譴責老張的「一己之私」,畢竟,金塊由老張出土,他有一定的處置權。如果老張將其悉心保護,這件為數不多的遼國金器或許可以為其帶去不同的價值。

小結

總的來說,鐵柱的「死裡逃生」也好、遼國金器的「毀於一旦」也罷,這些文物對後代造福具有不可磨沒的價值。在常人的認知中,文物只是古老無用的物品,對於陳某、張某、垃圾回收站、金行老闆來說,這些文物毫無意義,但對於文物部門來講,鐵柱乃是漢武帝時期一段歷史的縮影、遼國金器乃是契丹民族的發展歷史,價值不言而喻。

這件事也提醒大眾:一定要加強自己的文物保護意識,在自由平等的現代社會中,保護文物不僅是部門的職責,而是全人類的義務。當一些稀奇古怪的物件時出土時,一定要加強警惕、提高辨別能力,不要隨便將其處置,一個看似毫不顯眼的物件可能就蘊含著極大的意義。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重慶漁民在江中撈出90公斤鐵柱,轉手賣了65元,專家:價值3個億
    譬如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重慶有個漁民從河中撈出「寶貝」之後,卻因不識貨的緣故,以65元的低價給轉手了。那麼,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對於一個普通漁民來說,自己撈出來的「寶貝」,不過是一塊鏽跡斑斑的廢鐵。在無法辨認其真正價值的情況下,漁民不得不失望的將其賣給了廢品站。
  • 漁民在江中撈出90公斤鐵柱,轉手賣了65元,專家:它價值3個億
    但是,在賣廢品的時候一定要睜大眼睛,千萬別把家裡寶貝的東西一不小心也給賣了,那樣的話豈不是太虧了,就比如重慶的一個漁民,竟把寶物當廢鐵,只賣了65元,他賣錯的是什麼寶物呢? 相比較而言,鐵的收購價格還是很高的,然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讓重慶的這個漁民未經辨識就按重量將寶物賣了錢。 生活在重慶一個小山村的陳某,在一次去長江邊捕魚的時候,他突然發現自己的漁網很沉,他還以為是撈到了許多大魚,然而把漁網打撈上來一看,才發現網中並不是魚,而是一個大鐵柱。
  • 重慶漁民意外發現90公斤鐵柱子,65元賣給廢品站,專家:價值3億
    許多人根本就領略不到這些文物的偉大和其重要性,比如今天小編要給大家所講解的這篇文章,在我國重慶就有漁民在江中意外的打撈出了一根重達90公斤的鐵柱子,但是卻以65元的價格賣給了廢品回收站,後來經過專家的鑑定得知其價值在三個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那就跟隨著小編的腳步一起來看看吧。
  • 重慶漁民撈到90公斤鐵柱子,以65元賣給廢品站,專家:價值三個億!
    正如《舉案齊眉》所言:「有眼無珠」一樣,許多人根本看不見這些文物的偉大和重要性,比如重慶就有漁民在江中意外撈出一根鐵柱子,以六十五元賣給廢品站,但是後來經過專家鑑定之後,它竟然價值三個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重慶漁民撈到90公斤鐵柱,65元賣給廢品站,專家分析後:值3億
    之前,我國有一位重慶漁民撈到90公斤鐵柱,他將其65元賣給廢品站,然而在專家分析後,這塊鐵柱卻價值3億。而這90公斤的鐵柱,則恰恰體現出了漢武帝有效的治理以及勞動人民的智慧。二. 漁民打撈到鐵柱對於生活在河邊江邊的人而言,大多數都是依靠打魚為生,尤其是在上個世紀,漁民更是人滿為患。
  • 一漁民撈到90公斤鐵柱子後,65元當廢品賣掉,專家趕來:價值3億
    這樣的情況在我國經常發生,多年前有一個重慶的漁民,意外地打撈出了一個重達90公斤的鐵柱子,結果以65元的價格,賣給廢品站專家。得知這個情況後,專家表示這個鐵柱子至少價值三個億。這個漁民之所以打撈出來這個鐵柱子,跟當地的風俗習慣有一些關係,重慶地區有許多河道,從古至今修建了很多橋梁。最近一些年,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的老舊橋梁,基本都需要拆除。
  • 90公斤鐵柱子被撈,重慶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專家:值三個億
    曾經,在重慶地區就有一位漁民打撈上來一根九十公斤的鐵柱子,當時,他以六十五元的價格賣給了廢品回收站,然而,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這根鐵柱子的價值居然高達三個億。那麼,在這根平平無奇的鐵柱子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 重慶漁民65元賣廢鐵柱,專家鑑定為2000年前文物,立即收歸博物館
    ▲廢品收購站近照01就是在這時候的重慶,漁民老陳有一天在嘉陵江的江底隱約看到了一個大傢伙,像是大型的鐵塊金屬,他曾經也收過廢品和舊彩電在收購站裡,老闆打眼一瞧,它像一根廢鐵柱子,高約75釐米,直徑約27釐米,再一稱,好傢夥,竟然90多公斤重,老闆當時就笑得合不攏嘴,一揮手,給了老陳65元。
  • 96公斤和80公斤的大刀當廢鐵賣了,專家考證:那是吳三桂之刀
    有專家考證後,根據實物證據得出一個結論並寫進《岑鞏縣誌·文武名勝篇》:「陳圓圓墓在水尾鎮馬家寨獅子山上、鰲山寺南端。」除了口口相傳,還有實物為證,只可惜其中很重要的兩件東西,重達96公斤和80公斤的兩柄大刀,在1958年被賣了廢鐵,專家根據售賣者描述考證:那是吳三桂之刀!
  • 惠安漁民撈個海螺當午飯,發現稀有大珍珠!據說價值幾十萬!
    海裡撈出個常見的大海螺準備當午飯吃誰知裡面竟藏著顆圓滾滾的大珍珠說不定價值幾十萬!!
  • 內蒙古老人曾撿7斤「鐵棍」,賣12000元,專家卻估值至少3個億
    加上近些年大家生活富足,把玩文物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物件越是久遠,其價值更是高得離譜,價值動輒百萬千萬。一時間不少人都去淘古董,以期篩到件真貨,大賺一筆。而近代,還真有這樣一個拾荒老人,在拾荒的時候撿到了幾個鐵棍,竟然是金子做的,他拿到金店提純後,得到了上萬元。但是後來有關專家得知以後,痛惜不已:這棍子可是文物啊,價值至少有3億元。這是怎麼回事呢?
  • 即將「消失」的長江漁民
    10年的禁捕政策  根據沿江各地測算,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共涉及沿江10個省市的合法持證漁船11.3萬多艘、漁民近28萬人  65歲的老漁民嚴正華十分想念長江魚的滋味。  1982年以來,中國45次白鱘觀測記錄中最大的一隻,就是在涪溪口發現的。根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等人今年3月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這隻白鱘全長3.6米,重200公斤,年齡22歲,發現於2003年。  這也是世界上最後一次關於白鱘的觀測記錄。危起偉等人在這篇論文裡宣告了白鱘的滅絕,推測滅絕時間是在2005年以前。
  • 「重慶第一胖」曾經180公斤 1年半減90公斤(圖)
    如今減掉90公斤有了工作有了希望「我的生活和10多年前接上軌了」40歲的丁科學因為胖而成了名人,曾經180公斤的體重讓他成為「重慶第一胖」。在重慶榮昌縣吳家鎮,只要打聽「丁胖子」,都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如今,丁科學走在鎮上回頭率依然很高,不是因為胖,而是因為丁胖子變瘦了!在經歷1年半的治療後,他的體重已經從180公斤直降到90公斤。
  • 長江撈屍人:撈屍價3.6萬曾一天撈13人,身上屍臭幾天才能消
    長江撈屍人:撈屍要價3.6萬曾一天撈13人,這個職業看似非常的暴利,但是通過細細了解,大家才發現他們也僅僅只能做到養家餬口,有時候身上屍臭要幾天才完全消散。 ,看見事故發生的三名大學生為了救助這個孩童紛紛進入了江中,最終全部遇難的事件。
  • 漁民用自製的魚竿抓到一條重達136公斤的鯊魚
    這條鯊魚的重量為136公斤。 這位美國人表示,她與虎鯊的搏鬥持續了45分鐘,將鯊魚從水中撈出並不容易。 這位漁民解釋說:「這很難。我的魚竿彎曲了好幾次。」席爾瓦使用的是自製的釣魚竿。 在她設法將獵物拉上岸後,席爾瓦測量了鯊魚並將其釋放回海洋中。
  • 「長江十年禁漁令」出臺8個月,28萬漁民如今過得怎麼樣?
    以長江上遊中心城市重慶為例,今年1月1日起,該市水生生物保護區以及主城區相關水域實行全面禁漁,其餘水域的禁漁工作也正在進行中。重慶市發改委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重慶已累計退捕漁船3403艘,4643艘漁船已籤訂退捕協議,已退捕漁民4404人,其中4267人實現就業。
  • 2015.12.02-12.14 精彩店慶2周年 第一波 雞蛋5.99元/公斤 香蕉3.49元/公斤 羊後腿45.80元/公斤
    )大芹 1.29元/公斤(12.09-12.14)胡蘿蔔 0.99元/公斤(12.09-12.14)冬瓜 0.99元/公斤(12.09-12.14)蒜苔 4.99元/公斤(12.09
  • 65歲老人花十年時間寫成《重慶方言辭典》 草稿重達27公斤
    「一罈子泡蘿蔔——抓不到姜(韁)」「荷心炒粉條——無孔不入」「盯不倒秤」「滴滴尕尕兒」「賣蝦不拿秤——抓瞎(蝦)」……這些有意思的重慶民間方言,短短一兩個字卻蘊藏許多道理、經驗。當下,有些方言依然在人們的交流中使用,而另一部分已少有人提及,再過數年,可能就會瀕臨失傳。
  • 溥儀的龍床在福建現世,專家建議無償捐出,收藏者:5個億就賣
    林仁貴手裡的龍床,據說是他自己買來的,當時林仁貴接觸到清朝貴族的後代,看中了那張龍床,這張床曾經溥儀睡過,一開始清朝貴族的那批人不願意賣,是自己花了許多別的古玩兌換的,其中就包括了價值兩千多萬的珍貴瓷器,在一番好言相求下,才得到了這張龍床。
  • 長江的魚,都快被撈絕種了!
    長江,中國第一長河,淡水資源總量9616億立方米,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36%,是黃河的20倍。長江的水,長江的魚,養育了無數中國人。但長期以來,長江流域深受濫捕的困擾,「電毒炸」、「絕戶網」,非法捕魚方式的「創新」層出不窮,導致長江漁業資源嚴重衰退。長江「四大家魚」的年產卵量,已經從建國時的1200億尾,降低到了不足10億尾。